曾立宇
摘 要:文章闡釋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分析公共圖書館古籍工作所存在的問題和實施改革的必要性,從供給側角度探討古籍工作的改革策略,即完善古籍保護條件、豐富古籍文獻資源、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提升專業服務效能,從而加強古籍保護與利用,滿足讀者的公共文化需求。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公共圖書館;古籍
中圖分類號:G255 文獻標識碼:A 文
自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經濟結構性改革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隨著改革全面深化,這一概念為各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引發各界廣泛的探討與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關于公共圖書館的供給側改革在理論探索與實踐層面均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細化到館藏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供給側改革的啟發意義和應用價值尚未得到充分實現。因此,以供給側改革視角重新審視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革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實踐意義。
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1]這一理念著眼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側重提升供給的質量、有效性和適應性,倡導資源要素的合理利用與最優配置,并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內涵實質具有普遍適用性。具體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結合中央和地方關于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一方面需要政府機關進行統籌管理和實施保障,另一方面,文化服務機構可從推進服務均衡發展、增強服務發展動力、加強產品服務供給、加大科技融合力度、創新管理運行機制等方向開展工作[2]。
二、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改革需求
(一)古籍工作長期存在藏用矛盾
古籍保護與利用是公共圖書館的職能之一,既有公共服務的共性,也具文物保護的特殊性。一方面,古籍是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其保護工作不容懈怠,刻不容緩,妥善保護古籍,是保障這一文獻資源供給的首要前提。2007年我國正式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在全國范圍開展古籍普查、文獻修復、書庫建設、人才培養、展覽宣傳等,成果突出;這一保護工程在我國“十三五”規劃中依然被列入重點,有關工作在各級公藏單位中仍有待繼續推進。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所藏古籍屬于公共文化資源,應當參與到流通服務中,滿足讀者的閱覽和使用需求,但由于保護文物的客觀需要,多數公藏單位對古籍的借閱和使用作出一定的限制與約束,其中長期存在古籍“藏”與“用”之間的供需矛盾,供給不足問題較為突出。
(二)文化需求增長形成新的挑戰
新時期的文化建設與讀者需求為公共圖書館古籍工作增加了新的挑戰。從供給側看,由于歷史文物的不可復制性,古籍原本總體數量有限,館際分布差距明顯,古籍資源尤其是善本、珍本大量集中于國家級、省級圖書館和重點高校圖書館中,大部分市級、縣級、社區公共圖書館所藏古籍在數量、價值、質量、種類、結構等方面相對有所欠缺,難以滿足本地讀者豐富的學習和研究需要;從需求側看,當前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已經從文獻傳遞服務逐步向知識供給服務轉變,讀者需要通過圖書館獲得精準化、多樣化、專業化的信息提供與互動交流。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和不斷升級的文化需求,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正逐步開展供給側改革探索與實踐;其中,傳統的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內容、體系與模式已經不足以適應公共文化服務全新的發展趨勢,以供給側改革思維尋求解決之道既具有必要性,也具備可行性。
三、從供給側探析古籍工作改革策略
公共圖書館古籍保護與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充分結合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思路框架,從加強有效供給出發,以適應乃至提升需求為目的探究改革策略。
(一)完善設備條件保護現存古籍
現存古籍絕大多數以紙和絲織品為載體,其保存極大程度受制于氣候、生物等環境條件,容易出現酸化、老化、水浸、燼毀、霉蝕、蟲蛀、鼠嚙、粘連、脆化等破損情況,因此,古籍保護首先要求良好的儲存條件和嚴格的保護措施。文化部2006年頒布實施的《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對古籍書庫的獨立設置、溫濕度、空氣凈化與通風、照明和防紫外線、消防與安防、防蟲和防鼠、裝具設備等提出了基本標準,但目前仍有一定數量的公共圖書館未能達標。在收藏古籍的公共圖書館盡快完善場地基礎建設,建立符合基本標準的古籍專庫,合理配置古籍修復專業人員及設備,避免古籍遭受破壞,減緩古籍老化進程,是保障古籍“供給”的必要措施。
(二)擴充與整合古籍文獻資源
有限的古籍難以滿足讀者需求,可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古籍文獻資源的供給:就文本閱讀而言,除提供古籍借閱之外,增加古籍影印出版物作為補充,或引導讀者使用數字化古籍;對于古籍的利用,在完成目錄編制的基礎上,考慮繼續開發衍生產品和參考資料,如編輯出版館藏古籍目錄、書志、影印本等;在推廣方面,針對讀者需求與興趣進行設計與傳播,以展示、活動等方式擴充服務。同時對外尋求合作,推動各級圖書館、文化單位及個人間的區域聯動和資源共享;聯合多方力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促進古籍捐贈或交流,在適當情況下,可以探討實行古籍寄存模式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圖書館可針對地域特點和館藏特色開展古籍工作,發揮特色優勢,爭取相關海內外力量的關注與支持,促進海內外資源和信息的傳遞與互動溝通。
(三)充分利用網絡和數字技術
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是當前公認解決古籍“藏”與“用”矛盾的最有效做法。數字化技術實現古籍文本價值與文物價值的剝離,有助于減少古籍原件的流通;“互聯網+”實現數字化古籍的開放共享,為讀者提供均等化服務。公共圖書館在實現古籍數字化的基礎上,可開發符合本館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未來還可繼續引入文本挖掘、地理信息系統、文本可視化、語料庫等技術進行深度開發,進一步提高古籍整理與研究的效率和質量。網絡共享不僅惠及讀者,也便利圖書館參考使用大量資料,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專業機構、人才間的協作、互助和交流;通過網絡與新媒體,圖書館還可開拓古籍宣傳推廣的線上渠道,擴大傳播范圍、形式和影響力,增進古籍信息的傳播普及與讀者的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