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松 莊園 曹新鑫
摘 要:電視劇《甄嬛傳》曾一度風靡全國,在海外也得到了許多觀眾的支持。正如在日本,有一批熱愛《甄嬛傳》的觀眾,他們不僅在網絡上熱情地討論故事情節,更是對劇中宏大的場景和華麗的服飾贊不絕口。《甄嬛傳》的服裝設計不僅傳承了中國古代傳統服飾中圖案的寓意,也結合了影視劇審美,通過款式、圖案襯托角色,令觀眾易于區分劇中人物,也更增添了影視劇效果。本文將從款式、色彩、發型與頭飾這三個方面探討《甄嬛傳》中的服飾造型。
關鍵詞:《甄嬛傳》;服裝造型;服飾色彩文化;日本
中圖分類號:J64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6-0-02
一、引言
《甄嬛傳》是一部由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憑借孫儷、陳建斌、蔡少芬等實力派演員的演技,精致華麗的服裝道具,充實緊湊的故事情節,該劇一經上映,就好評如潮,收視率也位居榜首。然而,由于復雜的宮廷專有名詞和不同文化下價值觀的差異,海外對此反響不高。但是,劇中出現的服飾造型卻吸引了許多海外觀眾欣賞效仿。《甄嬛傳》劇組很注重服飾,設計也很考究。《甄嬛傳》以清代為背景,這是中國服飾史上重大變革的時代,它結合了滿、漢兩族的服飾文化特點,是兩族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劇中負責造型設計的是陳敏正,他曾在北京奧運會擔任服裝設計;負責服裝設計的則是陳同勛,他曾以《梅蘭芳》獲得金馬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領域的大家們使得《甄嬛傳》的“衣”相當驚艷。單是甄嬛一人,劇組便準備了六七十套衣服。孫儷接受采訪時表示:“開機之前我試過一次裝,定過兩次裝。拍戲期間還試了無數次。從上午10點到半夜一直試裝,很累。”其他角色的服裝也相當用心,從后宮的官女子到皇后、皇太后、服裝樣式等級分明,各有特色。就連皇帝、前朝的官員等男性角色的服裝也很講究。
二、劇中的服裝款式
眾所周知,造型為角色服務,從服飾體現人物的地位,服飾的變化也明顯地體現了人物地位的演變。以甄嬛為例:她剛入宮時還是個懷有情愫的小女孩,多穿素色,樣式簡單,十分淡雅。被封為貴人后所穿衣物款式多樣化,服飾色彩也鮮艷起來了,十分奪目。如用金線繡著牡丹的玫粉色長衫和鵝黃色百褶裙搭配,體現甄嬛得寵時的快樂生活。可惜宮中事變,她被罰去甘露寺后所穿衣物更為簡單樸素,白色短褂和黑色百褶裙的搭配,暗示甄嬛心灰意冷的心情。
當甄嬛從甘露寺回到皇宮的時候,此時穿著吉服的甄嬛再次得寵,這時她所穿的吉服顏色搭配看起來更加威嚴:正紅色與黑色鑲邊的金色滾邊,甄嬛看上去也更加穩重。返宮后被封為熹貴妃后,甄嬛一改風格,改穿有著大紅色龍騰刺繡穿的吉服,并且,從她的衣著中反復出現的黃色鑲領來看,她在后宮的地位已然更上一層樓。太后時期的甄嬛,已達到一個人生的巔峰。她身著明黃吉服,石青色的領子和袖子,上面還繡有金色龍紋,盡顯甄嬛的雍容華貴之態。這些色彩與圖案都是至高地位的象征。
再如沈眉莊的服飾,她雖志大氣高,但單從服飾來看,就可以發現她十分懂得守時藏拙的道理,衣著樸素,并不顯得光鮮亮麗:裝飾鑲嵌珊瑚、綠松石和琥珀的銀質結子的小巧精致的兩把頭,兩側佩戴著銀質的簪子,款式古典素雅。雖然身著粉紅色調的旗裝,但也給人一種故意隱藏、刻意做舊的感覺。就算是在沈眉莊最得寵的時候,高傲的她也沒有選擇大紅色等鮮亮的旗裝,而是選擇了平淡而又雅致的粉色,繡在衣服上的紫色茶花更令她顯得溫婉動人。長袖兩邊裝飾著星星點點的花紋,袖上深深淺淺的粉色流蘇與枚紅色絲綢和珍珠十分搭配。
而皇后娘娘的服裝以橘色為主,端莊而又不做作,其龍華上的刺繡花紋在后宮所有嬪妃中最為精細,衣袖采用了上佳的絲綢,并挑選了木棉線織成。袖上縫制了米白微棕色的花紋,其枝葉紋路清晰可見。護甲曾經被譽為清宮戲中娘娘氣質的最基本表現,《甄嬛傳》中皇后娘娘的護甲,就采用了純金鏤空織花鍛雕,極為簡約明麗,十分富貴堂皇。
眾妃子去請安時也很好地體現了款式象征著地位。在沈眉莊得寵后給皇后早上請安時,皇后身著對襟坎肩,華妃身著右襟坎肩、沈眉莊則身著琵琶襟坎肩;隨后她去看甄嬛時,仍穿著琵琶襟,而此時的甄嬛則為一字襟坎肩;另一處明顯的場景則是皇后與嬪妃們同去看戲的時候,皇后與華妃同著長款坎肩、甄嬛身著短款對襟、淳兒為短款右衽、安陵容則為短款琵琶襟。劇中通過服飾的差別來區分人物,也顯示了角色得寵失寵的變化。
三、劇中的服飾色彩文化
色彩是最直觀的視覺感受。在我國古代,黃色為皇上的專有顏色,普通官員及百姓無特許不能擅自使用;此外,高級官員最常使用朱紫色,既沒有越制,也能顯現出尊貴;低級官員則常使用青色;小吏以黑色居多;而廣大平民多用白色。
劇中服飾顏色的設計,最為吸人眼球的便是華妃。一方面,在眾妃嬪面前,她十分張揚跋扈,但面對著皇上,卻又表現出嫵媚的一面。華妃這種性格鮮明的角色,在劇中服飾的色彩應用也十分鮮明。不過,華妃確實穿過淡雅的服裝,但當時是去給太后請安,順便借此反襯甄嬛得寵,穿衣嬌艷,來打壓甄嬛。整部《甄嬛傳》中,華妃總共穿著過六套服飾,從服裝的顏色來看,主要有皎白色、亮黃色、艷紅色、淺黃色、紫色、玫紅色等,由此可看出華妃的服飾色彩多為艷麗,尤其是她在劇中的玫紅色寢衣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從華妃這些鮮艷的服裝搭配上可以看出其張揚個性的性格,也恰到好處地顯明了華妃在宮中的地位:華妃從不穿皇后專屬的明黃色服裝,服飾顏色并未越界。
四、劇中角色的發型與頭飾
《甄嬛傳》中絢麗華貴的發型與琳瑯滿目的頭飾也吸引了國內外觀眾的目光。可是國內對此的研究寥寥無幾,甚至在民間、網絡上,對此的關注也很少。與此相反,日本觀眾卻做了專門的頁面,匯總《甄嬛傳》中出現過的發型。淘寶海外網上也有不少針對頭飾的訂單。日本的觀眾對發型、頭飾重視程度令人驚訝。清代以多為美,講究繁縟的,所以妃嬪頭上遍布簪釵的現象很常見,并有大旗頭、小旗頭之分。在清代典制中規定的頭飾里,處于不同層級的妃子所佩戴的發飾的數量和材質代表著佩戴者的身份地位。
以安陵容為例,她剛入宮時,梳著一個空素的旗頭,上面裝飾很少,體現了人物背景薄弱。封為答應后造型仍然簡陋,大旗頭的正中有一個大牡丹,沒有別的裝飾,顯得空蕩蕩的;絲縛左右各一縷,而傳統旗頭中僅有絲縛一側,這樣的設計給人不合時宜的感覺。被封為鸝妃后衣著清新脫俗起來,旗頭上裝飾也逐漸變多,但仍然不及甄嬛。最后她失寵,赴死時的發型是一個簡單的小旗頭,上面幾乎沒有裝飾。
在影視作品中,服裝、發型等要素可以直接傳達信息,并與塑造的角色緊密相連,能夠反映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點。《甄嬛傳》中的服飾造型,不僅傳達了角色信息,并通過服飾的變換,暗示了角色身份地位的改變,進而推動了劇情發展。《甄嬛傳》也借此吸引了海外觀眾的眼球,為其在海外贏得了一席之地。
五、結語
影視作品在輸出海外時,翻譯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甄嬛傳》導演鄭曉龍也承認,在翻譯過程中,語言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必然有所損失。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由于語言的不同,很多臺詞無法做到原汁原味的翻譯,沒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其他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不一定非要逐字逐句的說清楚。劇中甄嬛對皇上有句臺詞是‘那年杏花微雨,你說你是果郡王,或許一開始便都是錯的。像這句中的‘那年杏花微雨可能就不翻譯了,但后面的意思并不會受影響。藝術性上肯定會有一定折損,但也是沒辦法的事。”盡管一些人物頭銜、詩意的臺詞受到翻譯影響,但是服裝,發型是直接傳達的信息。服裝造型又與塑造的角色緊密相連,反映了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點。因此,盡管存在文化折扣的現象,《甄嬛傳》仍然憑借出色的服裝造型、藝術設計,為自己在海外贏得一席之地。
服飾是展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的最直接表現,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將自身形象展現于世界的重要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服飾造型不僅僅是一個人性格、身份的體現,更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體現。影視作品的發展和輸出過程中,其承載著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影視服飾造型和傳統文化傳播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在服飾領域,有一個永恒不衰的話題,那就是傳統與時尚,影視劇在發展過程中要以傳統經典服飾為基礎,并賦予其現有的時尚觀念和服裝造型,才能更好地彰顯民族特色,體現民族精神,使影視劇服飾的視覺效果更符合當代人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胡智鋒.電視受眾審美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其他作者簡介:
莊園,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研究方向:日本文化與社會。
曹新鑫,女,滿族,黑龍江五常人。研究方向:日本文化與社會。
安喜盈,女,朝鮮族,吉林延吉人。研究方向:日本文化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