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
應用型人才是掌握從事專項社會實踐活動知識與技能的專門類型人才,與學術研究型人才概念相對,在新時代應用型人才需具備領導才能、交際能力、創新觀念、敬業精神、反應能力、合作意識、職業操守等核心素養,還需具備學習能力,能根據崗位實際需求學習進取,凸顯應用型人才優勢。然而,有些高校聲樂教學卻存在輕視應用型人才、教學模式僵化、育才思路陳舊問題,影響聲樂專業應用型人才培育成效。基于此,為推動高校聲樂教學活動科學發展,探析應用型人才培養進程中的教學改革路徑顯得尤為重要。
1.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貫徹立德樹人的原則
通過對應用型人才需具備的素質進行分析可知,其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能與理論知識,還需具備團隊精神、職業道德、創新思想、領導才能、適應能力等核心素養,這就需要聲樂教師從學生情感態度、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角度出發,加強教學指導,使學生能得到全面成長,在此基礎上完成新時代教育改革立德樹人任務,繼而助推高校聲樂教育活動科學發展。
2.助力高校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
《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及《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實施辦法(暫行)》等政策引領高校在貫徹黨政指導思想前提下將培育高素質人才視為教育改革核心要務,一切建設活動需為人才發展服務。高校聲樂教學在應用型人才發展需求下加強改革,正是踐行“雙一流”高校建設政策的典型表現,在完成優質人才培育任務前提下能支持高校建設一流學科、一流課程、一流專業,繼而落實高校建設發展目標。
1.輕視應用型人才培養
雖然我國針對應用型人才的發展頒布了若干教育政策,但有些聲樂教學仍存在輕視該類型人才培養問題,主要源于聲樂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與崗位、行業、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并無緊密關聯,加之教師思想陳舊,聲樂教學較為盲目,教學活動浮于表面,缺乏學情、行情支持,使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與應用型人才發展相互脫離,降低了教學改革質量。
2.教學模式僵化
教學模式是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的重要載體,能幫助學生將專業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職業素養、創新能力、領導才能。然而,有些高校聲樂教學卻存在教學模式僵化問題,降低專業知識及技能傳導效率,無法組織學生實踐創新,學生學習過于被動,并不利于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
3.育才思路陳舊
為保障育人活動順利展開,教師需在理順育人思路前提下賦予其發展性,使之與學情及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緊密結合,指引教師完成教學改革任務。部分高校教師因聲樂教學研究不積極,習慣生搬硬套教學模式,育才思路逐漸變得單一,無法助推高校聲樂教學活動科學發展,降低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為使高校聲樂教學改革質量不斷提高,教師需做到以下幾點,使學生得以成為應用型人才:第一,賦予教學活動綜合性,關注政策、市場環境、企業用人標準、國際教育研究等因素對聲樂教學活動可能造成的影響,從中汲取資源充實聲樂教學內容,旨在引領學生端正成才態度,朝著應用型人才方向不懈努力;第二,賦予教學活動前瞻性,避免聲樂教學計劃、方法、理論一成不變,基于“雙一流”高校發展新常態,確保聲樂教學與國際接軌,為引入前沿理論、教法鋪平道路;第三,賦予教學活動生本性,根據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現實需求調整聲樂教學改革對策,凸顯高校教育服務特色,將聲樂課程視為學生自主成才工具,加之教師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在新時代崗位競爭、創新創業環境中脫穎而出。教師在做到上述幾點同時還需認清教育局勢,在此前提下探尋聲樂教學改革路徑,落實應用型人才培育目標。
1.基于聲樂教學改革樹立應用型人才培育意識
第一,理解應用型人才內涵,通過教學設計將該內涵滲透在聲樂教學實踐過程中,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合唱時可引領學生樹立團隊意識,領悟合唱精髓,在相互幫助基礎上完成合唱任務,使學生能從中體悟合作魅力,提升其合作能力,為學生今后在工作中合作互助給予支持;第二,在教材深耕中體現應用型人才內涵,例如教師需調整聲樂教材中理論與實踐課程比例,為學生提供更多創新機會,使學生能將個人審美、知識儲備、專業能力轉變為創新成果,以該成果為依托抒發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在此過程中滲透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助其全面發展,將聲樂創新作品視為傳達內心正能量的載體,為學生鍛造優秀人格給予支持,繼而通過聲樂教材改革助力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第三,將“課程思政”、文化傳承、心理健康等教育與聲樂教學融合在一起,彌補其教育立意單薄缺陷,使教學改革活動更具深度,例如追加民族民間聲樂藝術作品了解、賞析、研究課程占比,在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基礎上助其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思政教育內容的輸出增強學生“四個自信”,使之成才目標更為明確,能為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付諸努力,繼而提高聲樂教學改革綜合質量,達到培育應用型人才目的。
2.通過教學改革多渠道指引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
為避免老舊、僵化、單一教學方法阻滯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應用型人才,高校聲樂教師需樹立教法變革意識,有目的、有計劃應用新型育人手段,同時反觀學生學習成長狀態,對教法科學性、可行性加以評估,為教法優化及推廣提供依據,繼而疏通育人渠道,提高專業知識傳導有效性。例如,教師在講解聲樂理論知識時可運用數字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準備2—3段聲樂表演視頻,引領學生對比分析、總結歸納,使之對聲樂理論有更加深刻的見解。與教師直接輸出聲樂理論知識教學方法相比,以視頻為依托的教育活動能使知識更為直觀且具有親和力,可增強學生學習專注性,將理論與聲樂表演技巧關聯在一起,避免理論講解空洞乏味,為學生有效應用相關知識奠定基礎,同時可培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觀察理解能力、自學能力等綜合素質,助其成為應用型人才。再如,教師可豐富教學活動形式,為學生表演、創新搭建平臺。以教師節、母親節、國慶節及端午節、七夕節等節日為依托組織學生開辦“歌詠會”,用聲樂演唱的方式詮釋節日主題,為學生接觸更多音樂類型提供條件,繼而擴展學生聲樂視野,從中汲取人文養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鼓勵學生創辦聲樂社團,借鑒“彩虹合唱團”的成功經驗引領學生創作,從生活中獲取靈感,賦予音樂作品藝術價值、商業等價值,助其成為應用型人才;組織學生參加校內、校外聲樂競賽,在“以賽促教”理念指引下調整教學方案,加強教學改革,擺脫高校專業封閉式教育模式束縛,使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更具發展性、開放性、科學性。
3.轉變教師育人思路,提高應用型人才培育有效性
第一,改革教育結構,基于應用型人才發展需求調整高校聲樂教學目標,達到服務為主、以人為本、就業創業為導向、面向社會教育改革目的,同時將專業教育視為學生與市場(崗位)對接立交橋,確保教育資源高效流通,將崗位用人標準、企業文化、市場發展趨勢等視為專業教學改革關注熱點,使聲樂教學能支持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立足實際,增強高校聲樂教學改革開放性,重視人才的終身培育與個性化發展,在人才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發揮教育服務效能,為應用型人才終身發展給予支持;第二,改革育才機制,推行半工半讀、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等彈性教學制度,同時加強教育改革,引入多元化的育人模式,與企業簽署人才培養協議,發揮訂單式人才培養作用,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有力條件,改革以課堂、高校為主的育才機制。推行企業接收實習生制度,完善多種教育模式并行監管體系,加強教育試點,在取得成果后廣泛推行;第三,發揮“慕課”線上教育人才培養優勢,為選擇半工半讀、工學結合成才模式學生利用閑散時間自主學習提供條件,這就需要高校加大數字化教學體系完善力度,將線上學習及考核成績納入學生綜合測評機制內,使應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更為靈活高效;第四,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減少家庭育才成本,為貫徹均衡教育理念,確保每位學生均能享受優質教育服務給予支持,通過推行助學金、獎學金、貸學金、教學券等途徑使學生能得到幫助,避免學生無法順利畢業,同時基于聲樂專業人才發展實況提供專項助學服務,繼而在政府支持下落實應用型人才培育目標。
綜上所述,在應用型人才發展需求下針對高校聲樂教學活動加以改革具有貫徹立德樹人,助力高校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必要性。基于此,高校聲樂教學樹立應用型人才培育意識,找準教學改革實踐方向,多渠道指引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立足實際轉變教師育人思路,提高應用型人才培育有效性,使高校聲樂教學活動能順利展開,營建人性化、發展性、科學性教育改革氛圍,繼而助力學生成為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