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宜春 楊順韜

摘要:文章提出構建智慧交通基建大數據應用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需要學校和中國交通運輸行業龍頭企業整合校企優勢資源,推動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的多國合作機制建設,將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和行業技術標準推向世界標準,打造具有國際特色的中國與東盟智慧交通新基建大數據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新基建;大數據;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
0 引言
作為廣西重點打造的九張創新名片之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必須要將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這一重大機遇牢牢抓住,深入貫徹落實“寬帶廣西”戰略,加速、保質建成面向東盟的智慧交通大數據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訓基地和區域創新中心,在促進對外交流的同時發展區域教育培訓產業。同時,廣西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作為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在國家推行實施的“交通強國”“新基建”等戰略中獲得了優厚的政策傾斜。而新基礎設施建設涵蓋了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智慧交通大數據應用為基礎,面向中國與東盟各國高質量發展需要,為交通融合基礎建設的持續發展提供高效可行的國際化交通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1 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運輸行業快速發展,近十年更是進入迅猛發展時期,鐵路運輸、公路交通、民航客運各有發展,基本解決了我國交通運輸的供需矛盾,但各項方式發展不夠均衡,供需矛盾仍然存在。因此,國家一直秉承“交通先行”的發展戰略。隨著“交通強國”“新基建”等新國家戰略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交通運輸行業在國家發展與對外交流中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同時,“新基建”的提出,也明確了要將大數據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傳統交通基礎建設中,以建設“信息、融合、創新”的智慧交通新型基礎設施為重點,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并實現向東輸出。依據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國際化、信息化趨勢來看,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交通專業技能技術人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為了更好更快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家必將長期以“一帶一路”倡議作為重要依托,以智慧交通領域新基建項目為抓手,把以大數據應用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交通信息技術在交通新基建中的應用作為載體,實施“職業教育標準”“行業技術標準”的“軟”聯通,為交通新基建項目儲備國際化智慧交通信息技術人才,為交通強國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供足夠且持續性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不斷提升服務中國與東盟國家交通發展的能力。
1.2 廣西交通發展在國家開放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具有沿海、沿江、沿邊和面向東盟的區位優勢,被國家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立足中央賦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建立并形成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同時,還被國家確定為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要求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為目標,建設區域性、國際性的交通樞紐。此外,廣西首府南寧作為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核心樞紐,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在交通地理位置和對外交流合作中有著明顯優勢。
綜上可知,廣西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在國家開放發展格局中有著重要地位,必須要加快發展進程,保證發展質量。這也要求必須培養一批素質優良的交通專業人才。
1.3 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合作基礎優勢
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僅有的培育交通運輸方向專業人才的高等學校,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2005年在國內率先與享譽北美的加拿大BCIT開展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中加雙文憑)的國際合作辦學,后陸續與德國柏林職教集團、英國南埃塞克斯學院開展國際認證中心建設,開展以合作辦學、師資互培互聘、學術交流、科技研發等形式的合作交流,并借鑒西方國際合作經驗,與印尼國立技術大學、泰國東南曼谷大學等6所院校進行合作。同時,依托廣西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廣西路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交通運輸龍頭企業的海外項目,共同推進、實施并建立了海外人才培訓基地,在東盟國家廣泛實施和輸出職業教育標準,并開展人才培養培訓活動。
2 校企聯合構建國際化交通人才培養機制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交通強國”及“新基建”國家戰略提出與實施的背景下,本文立足培養符合中國新時代交通新基建要求的國際化人才需求,以綜合交通大數據應用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東盟國家合作院校及海外培訓基地、經世國際學院等為平臺,以廣西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等中國交通運輸龍頭企業的海外項目為依托,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手段,創新建立以校企“雙標”(職業教育標準與行業技術標準)共建共輸為主線的、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具備智慧交通大數據應用技術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并以此提升智慧交通技術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推動中國交通新基建在東盟或泛東盟國際的廣泛實施。研究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
2.1 構建智慧交通新基建大數據應用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的目的
依據交通強國戰略的要求,我國交通運輸行業發展必須要面向國際,加深國際交通合作,構建互聯互通的全球性交通網絡,并且要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交通運輸建設標準、規則制度的變革,提升在國際交通行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因此,構建培養機制的目的首先是要發揮其教育培訓功能,實現一流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成為中國與東盟智慧交通新基建國際化人才培養培育搖籃。其次,要發揮其國家合作功能,形成一流的國際影響力,成為中國與東盟智慧交通信息化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載體。同時,發揮機制的社會服務功能,形成并完善一流人才的培養服務能力。此外,發揮培養機制的行業引領功能,構建一流運行保障平臺,成為中國與東盟職業教育校企、產教深度融合的典范。發揮培養機制的標準輸出協同功能,在構建機制過程中建設一流輸出標準通暢體系,使其成為中國與東盟智慧交通新基建教育標準和技術標準輸出的新范式。
2.2 構建智慧交通新基建大數據應用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的內容
2.2.1 實施“中融工程”,服務海外企業項目,實現“雙標”共建
當前我國交通行業發展強調關注科技創新,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機制。而交通企業作為行業發展的前端,具備更多的實踐經驗,更了解人才培養的現實方向,能夠提供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但是,學校在技術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機制體制上更具話語權,能為企業技術發展與人才繼續培養提供建議。基于此,人才培養機制的建構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手段,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共同建立職業教育標準與行業技術標準。
實際上,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已經與潤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廣西華南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嘉環科技有限公司等上市大型企業合作,借鑒歐美國家的行業技術標準和職業教育標準,積極開展“潤建班”“嘉環班”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制定5G通信下的智慧交通大數據應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標準,打造智慧交通信息技術應用的中國職業教育新范式。
學院還依托廣西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廣西路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交通運輸龍頭企業在越南、泰國等東盟國家的河內機場高速公路等4個海外項目,利用自身信息技術專業優勢,協同、協助企業編制了《公路基礎信息數據標準化指南》《綜合交通地理信息要素、組織及屬性結構設計指南》等6項公路行業技術標準和5項水下爆破類技術標準,進一步完善國內標準體系,奠定服務中國與東盟區域智慧交通新基建的產業經濟發展新形式。
以華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共建、共管、共享”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為平臺,參與制定了“大數據應用、數據通信”等四個認證體系標準,共建了以華為為代表的智慧交通大數據技術應用中國架構標準、行業技術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培訓體系標準等,構建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領域中應用標準新模式。
2.2.2 實施“東輸工程”,創新海外人才培養體系,實現“雙標”共輸
在注重自身技術發展的同時,我國交通行業發展還聚焦國際,旨在于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交通強國,使交通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等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在此背景下,需要以教育、技術、文化交流為平臺,進一步創新建設面向國際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海外人才培養體系,實現“雙標”共輸,增強國際影響力。
學院立足廣西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在老撾等東盟國家的“萬象至中國磨憨口岸高速公路”等10余個海外項目的人才需求,實施服務企業“走出去”戰略,輸出智慧交通新基建項目人才培訓體系和標準,針對國內外技術人才開展專業培訓活動,服務和支持企業在海外項目的有效實施,并推動項目所在國的專業技能人才本土化培養,每年培訓人員在500人次以上。
以企業海外項目的推進和實施為依托,探索并實現與印尼國立技術大學、泰國東南曼谷大學等東盟國家高校或教育機構的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智慧交通新基建人才培訓中心”[3]等四個境外辦學機構或海外培訓基地,并以此為平臺開展服務中國與東盟在智慧交通領域建設方面的大數據應用技術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培養,輸出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和行業技術標準,為當地培養既熟悉當地文化又掌握現代技術的緊缺型人才,做中國標準的傳播使者。
在協助中國交通類企業參與的由國家承建的“一帶一路”重大工程中,輸出學院與企業共同編制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標準,建設標桿工程,帶動中國方案和中國標準獲得當地政府的認可,將其作為當地項目招標、實施、驗收、運維等方面的參考標準或應用標準。
2.2.3 實施“東創工程”,建立海外人才培養機制,實施“雙標”共享
以創新中國與東盟智慧交通新基建項目為載體,依托教育、技術、文化交流為平臺,建立海外人才智慧交通信息技術人才培養機制,通過交通新基建海外項目向東盟國家展示中國對外開放的姿態,讓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東盟國家在各類交通建設成果中有明顯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中國與東盟國際合作持續深化。
以校企合作共育海外智慧交通新基建信息專業設計技術人才機制建設為基礎,依托企業海外項目的不斷開展,持續推進與東盟國家地方院校、培訓機構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海外培訓基地和機構的長效合作機制,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雙標”共享,創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贏局面。
2.3 智慧交通新基建大數據應用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特點
“交通強國”以及“新基建”戰略要求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決定了我國交通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推進以大數據應用為典型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國際化技術技能培養。在國家戰略大背景下,構建的交通人才培養機制要契合當前國家外交戰略的布局和需求,在為地方儲備專業人才的同時,助力中國交通運輸類企業在海外的發展。培養機制要助推中國信息技術標準走進東盟,構建“軟技術人才、軟技術標準、軟職業教育標準”,與東盟國家建立“軟”聯通的創新機制,助力東盟國家職業教育和交通運輸產業發展,并帶動東盟國家緊跟全球產業升級和轉型。總的來說,要探索一條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且服務中國與東盟人才輸出和本土化人才培養的路徑和機制,形成學校協同、協助企業開展海外智慧交通領域的新基建項目的“產教融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
3 結語
綜上所述,構建智慧交通基建大數據應用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需要學校和專業協同、協助中國交通運輸行業龍頭企業,整合校企優勢資源,推動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的多國合作機制建設,將中國職業教育標準和行業技術標準推向世界,打造具有國際特色的中國與東盟智慧交通新基建大數據人才培養機制。
參考文獻:
[1]劉 偉.發力人工智能新基建建新型智慧城市[N].每日經濟新聞,2019-03-05.
[2]陳 燕,黃 寧,歐陽紅兵.南寧市開展“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試點示范對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12):10-13.
[3]韋 耀,郭媛媛.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服務“三大定位”創建特色高水平名校[N].中國教育報,2019-06-30.
收稿日期: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