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鋒
有一句歇后語,叫“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那是在生活困難的時期,吃不飽穿不暖的情境下,把臉打腫了,就是為了顯得自己胖一點;這一打,“面子”是有了,可疼不疼卻只有“臉”知道。后來多以此比喻一些人寧可付出代價而硬充作了不起,為撐面子,做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如今我們的社會和生活發生了質的改變,但這種被比喻的人或事就絕跡了嗎?好像并沒有。
有報載,近日在江蘇蘇北一些縣城,為體現對客人的“重視和熱情”,當地領導干部會陪同客人在包間內用早餐。公務出差的趙先生表示,這是他吃過的最浪費的早餐,四個客人加上當地領導一共也就七個人,包子、粥、豆漿和各式主食、小菜整整上了一大桌,足夠20個人吃。餐廳服務員說這是常態。
無獨有偶,在河南某縣,為表現對來賓的重視,一些公務接待早餐設置桌餐,菜量飯量都遠遠超出就餐人的食量,造成大量浪費。出于寧可浪費、不可不夠的觀念,地方在接待中,多是盡量多上菜,這樣才顯得熱情,顯得有“面子”。一些招商引資等接待往往要飲酒,倒出的酒沒有喝完,也成了浪費,餐桌上放著節約的標語形同虛設。
不僅公款消費存在浪費現象,在一些私宴上,講面子浪費的陋習,也是隨處可見:客人來了,如果吃得盤干碗凈,就說明客人沒有吃好,這是主人覺得很沒有面子、很尷尬的事,覺得一旦傳出去很丟人,甚至就沒臉見人。
有一次,我參加婚宴,來得晚了一點。一看一大桌菜,還滿滿的,我以為大家剛動筷,就沒著急,有認識的人告訴我,趕緊吃,先來的客人已經吃飽了;我一看,很多菜只是夾了一點點,有些菜,甚至還“原封未動”。后來,我又連續幾次參加婚宴,剩下的飯菜也是一大桌子。有一次和幾位朋友閑聊,說到餐飲浪費現象時,大家都用同感,并沒有引起驚訝,對這種現象甚至習以為常了。如果飯菜吃的所剩無幾,盤干碗凈,主人就會很尷尬,認為客人沒有吃好。
我們的生活真就達到可以肆意浪費不心疼的水平了嗎?即便如今許多人的生活好了,但看著那么多的糧食和食材被傾倒進泔水桶,就真能做到心平氣和視而不見嗎?我相信多數人是不愿這樣浪費的。而之所以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有兩個原因:一是浪費的是他人的特別是公家的錢,不是自己的不心疼;一種是在他人面前要充“富豪”,現“熱情”,價值觀扭曲變形,要“打腫臉充胖子”,就是俗稱的好“面子”。好“面子”,是中國人文化基因里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很多人常態化的一種心態,在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體現。宴請時,很多人都這樣糾結過:菜點的少了,是一種寒酸,未免讓人感覺“誠意”不夠,不僅撐不住臺面,自己也會覺得“掉價”。為了不讓客人笑話,也為了顯示誠意和大方,一桌桌盛宴,就這樣變成了一場場“剩宴”;面子上的攀比,自然就會用剩飯剩菜表示。于是,今天的浪費現象,才比比皆是。
有“條件”的人這樣做,沒有條件的人“打腫臉”也這樣做,甚至把這種體面、奢侈、攀比、排場、浪費說成是飲食文化。把吃飯當成排場,相沿成習,就成了一種陋習。因為好“面子”,才讓“舌尖上的浪費”現象,屢禁不止,甚至反反復復。
要從幾千年好“面子”的文化基因中杜絕“舌尖上的浪費”現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擯棄浪費陋習,要從政府部門和各級領導做起,人人參與其中,惟有人人自覺“橫不攀、豎不比,認認真真抓自己”,才能讓厲行節約、文明用餐成為新時代的“面子”。
蔣躍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