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古往今來,有人異想天開,有人急功近利,有人既不想憑借真才實學,又不想通過拼搏奮斗,一心指望通過利益輸送等形式,巴結領導、攀附高人,為自己尋“后臺”、找“靠山”,從而實現朝中有人好做官,平步青云、飛黃騰達的目的。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攀高枝。
攀高枝,有好處。攀上了高枝,攀準了高枝,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實惠。殊不知,高處不勝寒。一門心思、絞盡腦汁攀高枝的人,攀得越高,可能摔得越慘。即便不摔下來,人格也會大大掉價。“和氏璧”的典故,盡人皆知。古代民間玉工高手卞和,一次采到一塊石頭,判斷內里藏有美玉。為了攀高枝、得實惠,急切切把它送給楚厲王。一心為了開疆拓土、增強國力的楚厲王,下令砍了他的左腳。后來,心有不甘的卞和又把石頭送給楚武王。結局同樣悲催——武王命人砍掉了他的右腳。待到文王即位,和氏抱著那塊玉石跑到楚山之下,號啕大哭了三天三夜。文王聞訊,先是派人打探究竟,繼而差人切石鑒定。果然,里面藏著稀世美玉。文王十分感動,把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璧”。卞和執意攀高枝,最終雖然得到了賞識,但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失去了兩條腿不說,還留下了千古笑柄。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希望通過攀高枝登上更高處者,仍不乏其人。其中,有的還是高級領導干部。云南省此前兩任省委書記——白恩培、秦光榮,為了達到個人不當的政治目的,不講黨性,不要自尊,想方設法攀蘇洪波的“高枝”。蘇洪波,本是一個普通商人,他憑借刻意營造來頭大、靠山硬、關系廣等身份背景,故布迷陣,左右逢源,不僅讓云南一些領導干部以能攀上他為榮,以能進入他的圈子而自豪,就連心存不軌之念、不軌之思的白恩培、秦光榮,也奉之為座上賓,在他面前獻殷勤、表真情。白恩培認為蘇洪波在北京關系廣、有人脈,手眼通天,能幫上自己,于是主動拉近與蘇洪波的關系。兩人交往漸密、親如家人,蘇洪波每次到云南,白書記都要請他到家中吃飯、聊天。
秦光榮成為云南省委書記后,對蘇洪波既忌憚畏懼,又討好拉攏。只要蘇洪波到了昆明,秦光榮每天都會去陪他散散步。更為匪夷所思的是,在選拔任用干部問題上,秦光榮主動向蘇洪波示好,“你有合適的人,可以推薦過來”,“要換屆了,你有什么干部,你只管說”。
但凡蘇洪波“推薦”的干部,秦光榮都予以關照或重用。結果,正道被堵了,邪路便大開,埋頭苦干的“老黃牛”得不到提拔重用,善于投機攀附的人卻平步青云,用人導向被嚴重扭曲,嚴重破壞了官場生態。不過高枝亦是險枝,白恩培秦光榮也因為攀高枝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價,斷送了個人前程。
透過兩個前省委書記攀高枝,我仿佛又見到山中藤纏樹。但凡進過深山老林的人,大都領略過藤纏樹。藤之熱衷于、擅長于纏樹,是由自身習性決定的。正所謂,“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有樹纏藤”。藤,是陸地上最長的植物。只要是藤,既愛依附,更善攀爬。也難怪,植物大都喜歡陽光,藤也一樣。藤們低三下四、屈膝彎腰,毫無骨氣、極盡本能地連攀帶爬,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充足的陽光和空間。因為,只有爬上樹冠,才能開花結果。
白恩培秦光榮這兩個前省委書記,自封為一方諸侯,認為手中握有選拔使用干部的任免權。位高權重,無限風光之下,之所以還要放下身段、厚顏無恥攀高枝,實質是“精神缺鈣”,病因是“信念流失”。信念是精神支柱,信念如指路明燈。人活世上,有這樣那樣的不同,但有一點則是相同的,即,有什么樣的信念,就有什么樣的人生道路。大量歷史事實表明,人生的差異,事業的成敗,結局的好壞,都與信念密切相關。
話又說回來,官員攀高枝現象所以時有所聞,是因為選人用人機制存在“漏洞”,給了熱衷于政治攀附者以可乘之機。長期以來,在提拔任用干部問題上,流行著這樣幾句順口溜:“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時至今日,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但凡沒有進入一把手“視野”的、未能擠入某一個“圈子”的,縱然素質良好、表現突出,評先評優,或許有份;提拔重用,別做美夢。由此可見,應當著力在完善選人用人制度上下功夫,不以個人好惡為評判標準,堅持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讓勤勤懇懇、實實在在做事的人有被提拔使用的機會。真正做到以實績論“勝負”,讓群眾當“裁判”,而不是由少數人,或個別人一錘定音。倘能這樣,“攀高枝”現象即便不會絕跡,也會大為減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