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華 信陽學院公共體育教學部
一、前言
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是高等院校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重要部分。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網絡資源日益豐富,學生的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學習和鍛煉的方式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大學體育教師也在傳統體育教學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模式。目前,在教學中逐漸借助網絡平臺進行輔助教學,這進一步促進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公共體育教學的應用。
本課題主要選取高校大學二年級羽毛球項目的兩個行政班級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平臺查閱與中國學術期刊文獻及著作書籍,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本課題研究的相關思路。
2.問卷調查法
主要圍繞公共體育線上-線下課程的開展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滿意度進行設計主題,對實驗班進行問卷調查,發放電子問卷60份,收集60份。
3.實驗法
本文主要對大學羽毛球課程學習進行教學實驗,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對照班,兩個班各有62名學生,實驗周期為18周羽毛球課程教學。
4.數據統計法本研究主要使用EXCEL軟件和SPSS數據兩種軟件對問卷數據和教學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1.實驗對象
本研究選取2019級大學二年級的兩個班級,進行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根據信陽學院2019級公共體育課程第一學期課堂教學授課內容作為測試內容,我們選取公共體育課程的羽毛球項目作為案例進行實驗分析。為本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實驗組采用本研究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為了保證兩個班的體育學習興趣和基本技能水平的一致性,實驗前通過問卷調查了兩個班學生體育課學習興趣水平,并測試了兩個班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
2.實驗時間安排
實驗班和對照班上課時間都安排同一天,同一地點,實驗時間自 2019 年 9 月 7 日開始至 2020 年 1 月 2 日結束,總計18周。
3.實驗設計過程
實驗班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驗班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即為提前預習、課堂實踐和課后練習。課前實施環節主要是利用釘釘平臺給學生發放提前錄制或剪輯的技術動作教學視頻,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微視頻、并在釘釘教學平臺在線討論、體育教師在預定的時間段解答學生的問題、統計學生學習中遇到的技能學習問題。與此同時,還要多于學生交流掌握每個同學的課前預習情況,對于還沒有完成課前預習的同學進行督促和提醒。課中實施主要是采用線下實踐練習,教師針對課前遇到的技術學習問題進行分組教學或一對一指導、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同時設置羽毛球比賽或拓展類項目來鍛煉身體素質,教師最后進行評價總結。課后實施環節主要包括兩項:課后練習內容的安排和學生練習情況的反饋。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主要環節包括體育教師對動作的分析講解與親身的示范、學生模仿練習、學生分組練習和體育教師巡回指導、依據課堂情況適當安排討論和小型教學比賽、整理活動和教學總結。由于對照組運用講解與示范所占據的課堂時間較多,加上學生練習、糾錯,因此在整個教學環節的安排上較實驗組相對簡單。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進行靈活安排教學環節比如適當運用探究學習法。在每次課程教學結束之后,體育教師要依據教學計劃,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復習及預習要求以及做好教學反思。
4.實驗條件的控制
(1)對照組和實驗組采用統一的教學內容。
(2)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測試,確保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身體素質水平、羽毛球技能水平、體育學習興趣水平基本一致。
(3)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同一場地上課,實驗班上課時間安排在5.6節,對照班7.8節。
5.實驗測試標準
為了驗證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對大學公共體育羽毛球課程教學各項學習指標的影響,提高教學實驗效度,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了身體素質的測試和專項技能的測試,以及實驗后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滿意度調查。格局專家的分析,篩選身體素質測試包括1分鐘跳繩、800米、立定跳遠和仰臥起坐;專項技能測試總計100分,包括正手擊高遠球(50分)、正、反手挑球技術(25分)、全場四點移動步伐(25分)。
1.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水平比較分析
如表1所示。
為了保證實驗對象選取的可靠性,實驗前的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差異性進行檢驗,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身體素質(1分鐘跳繩、立定跳遠、800米、仰臥起坐)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整體的身體素質各方面都沒有顯著性差異。
2.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羽毛球課程的學習興趣比較分析
實驗前實驗對象均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羽毛球課程教學和技能培訓,因此通過設計學習興趣問卷測試學生對羽毛球運動的興趣程度,測試結果表明,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對羽毛球技能學習興趣的測試平均分分別為70.32和70.97,經過SPSS數據分析,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對于羽毛球技能學習興趣基本持平,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的P值大于0.05,兩個班級無顯著性差異。
3.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身體素質水平比較分析
羽毛球運動是一項對抗性強、速度快、變化多的項目,因此對于身體素質的要求更為嚴格,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速度、耐力、柔韌、力量、靈敏等身體素質,才能更好地完成羽毛球技能的學習。

表1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分析

表2 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分析
由表2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身體素質的數據分析結果可知,經過18周羽毛球課程的學習,實驗班和對照班兩個班級的學生各項身體素質與實驗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實驗后兩個班級學生的身體素質數據分析結果卻沒有顯著差異。結果說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和傳統的實踐教學,在學生身體素質練習過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而且作用基本相同,并沒有凸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身體素質訓練的優勢作用。分析原因,雖然學生在線上完成課前基本動作技術的模仿練習,以及動作技術理論知識的理解,但是在課堂中并沒有把這部分時間合理利用起來,學生進行課堂身體素質練習的時間和方式相較傳統體育實踐教學基本相同。這就需要利用線上教學的優勢,給學生課下進行有氧和無氧運動的練習,并做好線上的監督措施,不斷體現線上教學的優勢,并結合線下實踐課程,分配一定時間提高身體素質的負荷練習。
4.實驗后實驗班與對照班基本技能水平比較分析
在學期末對兩組學生進行了羽毛球運動的基本技術的集中測試,主要從后場技術(正手擊高遠球)、前場技術(正、反手挑球技術)、移動步伐三個技術進行測試,并對測試數據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經過為期一學期的羽毛球課程的學習,實驗班學生在技能學習方面以及專項身體素質方面測試成績平均分明顯高于對照班,總評成績實驗班平均分威82.5分,對照班平均成績為79.4分。通過兩組實驗數據的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實驗班和對照班經過18周的羽毛球課程學習實驗班和對照班成績分析,P值小于0.05,具有顯著性差異(如表3所示)。
結果表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相對于傳統實踐性教學具有顯著優勢,首先,每次課前通過釘釘平臺在建立好的教學班里發送本次課主要技術的分解視頻和完整視頻,并對學生指出動作要點和注意事項,以及練習的次數,使學生能夠對基本動作進行預習,具有一定的理解以及能夠模仿完成練習要求。其次,在課堂教學中集中解決課前練習技術動作的疑惑之處,并分組和集中答疑,節省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踐練習。在技能學習過程中,個別學生顯現出一定的天賦,通過課前的線上學習環節基本可以掌握技能,在通過線下實踐練習,更好的去熟練技能,作為老師線下教學的好幫手,更好的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提高了教學效率。
經過18周的實驗教學,發現學生對于羽毛球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通過試驗后和實驗前學生學習興趣的評價得分的數據分析,發現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習興趣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實驗班平均分由70.32分提高到了81.10分,對照班平均分由70.97分提高到了73.32分。同時對實驗后學生學習興趣評價得分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P值明顯小于0.05,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線上學習的資源可以更生動,形象、直觀的給學生提供學習和觀摩,同時線上網絡平臺更有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進行及時的指導交流,更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表3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分析
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促進公共體育教學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傳統公共體育實踐教學的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平臺,增加課前預習技術動作線上的學習與交流,監控課后練習內容與評價,使公共體育課堂的教學手段多樣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創新性。
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公共體育課程實踐中能有效提高技能學習的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對于此種教學模式反應較好,但是對于公共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不明顯。由于這種模式制度不成熟,在學生線上學習過程中仍會遇到網速問題、平臺使用的問題,以及課程教學資源的選擇和推送,線上互動的及時性都需要進一步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