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勝,賈軍琪,張培波,汪 峰,東 冰,李 義,高繼學,賀曉龍,郭 巍
腹股溝斜疝在兒童中發病率較高,由先天性鞘狀突未閉以及小兒腹壁薄弱引起,哭鬧、便秘等為誘因[1]。單純疝囊高位結扎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手術方法的微創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三孔法腹腔鏡手術在兒童中實施因腹壁瘢痕較多,優勢不明顯[2]。而經臍單孔腹腔鏡疝鉤針一針法疝囊高位結扎更顯其微創的優勢,主要通過腹腔鏡監視內環口,利用各種穿刺針縫合內環口,體外打結,將線結留于皮下[3-6]。但是臨床上遇到大疝囊時,無抓鉗輔助很難將疝囊頸完全結扎,而且術中耗時較長,有時需中轉開放或抓鉗輔助,術后疝復發率高,并發癥多。為此,我們對手術方式進行了改進,術中行抓鉗輔助下鉤針操作,對照單純鉤針組優勢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延安大學附屬醫院泌尿外科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13例小兒單側腹股溝斜疝,術前均行超聲明確疝內容物在內環口的直徑,選取大疝囊疝(內環口直徑大于1.5 cm)[1]患者80例,均為男性。排除標準:①復發疝;②崁頓疝;③小疝囊疝(內環口直徑小于1.5 cm);④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⑤雙側斜疝。將80例患兒按手術方式抓鉗輔助組(n=40)與單純鉤針組(n=40)。抓鉗輔助組患兒年齡2~12歲,平均5.0歲;右側25例,左側15例;平均病程7.5個月;內環口平均直徑為1.96 cm。單純鉤針組患兒年齡1~11歲,平均5.5歲;右側28例,左側12例;平均病程7.8個月;內環口平均直徑為1.94 cm。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 手術方法抓鉗輔助組:行抓鉗輔助經臍單孔腹腔鏡疝鉤針疝囊高位結扎術。氣管插管全麻下,患者取仰臥頭低腳高(15°~30°)位,腰部稍墊高,取臍緣靠內側皺襞1.3 cm切開皮膚、皮下及前鞘,提起腹壁,無氣腹下沿切口置入5 mm Trocar并連接氣腹機,使氣腹壓力控制住8~10 mmHg,直視下沿同一切口鏡頭旁再置入5 mm Trocar(置入抓鉗),30°鏡下觀察腹腔情況,確認無出血及損傷后觀察雙側內環口,有疝內容物一側通過抓鉗提拉或陰囊擠壓輔助還納。患側內環口上方用12G針頭刺破皮膚(避開腹壁血管),將帶2-0絲線疝鉤針刺入,尾線留于體外,兩線尾一長一短,刺入到腹膜層但不穿透,從內環口12點方向腹膜下潛行,包繞鞘狀突外半圈,注意一直看見穿刺針,邊走邊輕挑(可用抓鉗輔助),于6點鐘位置穿出腹膜,將線圈留于腹腔(線圈盡量長)。退空針至原穿刺點(12點),繞內環口內半圈腹膜潛行,此時,由于疝囊較大,單純鉤針無法一次性繞過,尤其在5點方向有精索血管,皺褶較深,用抓鉗將內半圈腹膜輕輕提起輔助,很容易完全將內半圈穿行,保障無漏扎,于6點處匯合線圈,在抓鉗輔助下將線圈套入卡槽拉出體外,將疝囊完整結扎一圈,關掉氣腹,擠掉陰囊積氣,體外尾線打結,線結埋于皮下。開氣腹,檢查疝囊關閉情況及腹腔有無出血、損傷等。縫合臍部創口,穿刺點創可貼黏貼。單純鉤針組:行經臍單孔腹腔鏡單純疝鉤針疝囊高位結扎術,方法同抓鉗輔助組,但全程無抓鉗輔助,單純鉤針結扎。
1.2.2觀察指標統計比較2組手術時間、中轉開放或其他器械輔助率、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醫療費用,以及隨訪6~12個月術后并發癥、疝復發率。

抓鉗輔助組所有手術均順利完成,單純鉤針組術中有4例中轉開放,3例腹部另加一Trocar用抓鉗輔助下完成。抓鉗輔助組較單純鉤針組在手術時間、中轉開放或其他器械輔助率、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醫療費用方面優勢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隨訪6~12個月,在術后并發癥、疝復發率方面,抓鉗輔助組術后僅1例出現陰囊血腫,對癥治療后痊愈;單純鉤針組術后2例陰囊血腫,2例精索水腫,均給予對癥處理。抓鉗輔助組無一例復發,單純鉤針組2例復發,行二次手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小兒單側腹股溝斜疝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及醫療費用情況比較

項目單純鉤針組(n=40)抓鉗輔助組(n=40)手術時間(x±s,min)35.8±8.520.2±6.8?術中開放或輔助[n(%)]7(17.50)0(0.00)?出血量(x±s,mL)4.2±0.81.8±0.5?住院時間(x±s,d)6.9±0.95.5±0.5?醫療費用(x±s,元)6023.8±728.35384.3±564.5?并發癥[n(%)]4(10.00)1(2.50)術后復發[n(%)]2(5.00)0(0.00)
與單純鉤針組比較,*P<0.05
在小兒腹股溝斜疝的治療中,由于小兒睪丸處于生長發育期,不適宜無張力疝修補[7]。傳統手術方法為開放疝囊高位結扎術,由于術中要解剖精索,分離鞘狀突,術中容易損傷精索,術后水腫等并發癥較多,而且切口較明顯。隨著人們對微創技術的逐步認識,微創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腹腔鏡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小兒腹股溝歐斜疝手術。由于其創傷小,可發現對側隱性疝,也可同時處理兩側疝囊,且對精索不進行解剖等優點,目前有取代開放手術的優勢[8]。目前,單孔腹腔鏡手術受到更多的重視[9],而經臍單孔腹腔鏡較傳統的腹腔鏡技術有更為突出的美容效果,逐漸成為小兒疝囊高位結扎的主流手術方式[10]。小兒腹股溝斜疝根據疝囊直徑可分為大疝囊型(內環口直徑>1.5 cm)、普通疝囊型(內環口直徑0.5~1.5 cm)、隱匿型(內環口直徑<0.5 cm)[11]。所以,腹腔鏡下手術也需要根據疝囊大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
單穿刺孔腹腔鏡技術是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12]。單孔腹腔鏡疝鉤針法[13-14]目前在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方面因其微創化的切口深受患者的認同。但是,對于大疝囊(內環口直徑>1.5 cm)的患者來說,因其內側壁多皺褶、肥厚,不易拓展分離,單純鉤針法很難將疝囊扎全,即使勉強完成手術,也會有術中耗時較長、容易中轉開放及其他器械輔助、術后復發率及并發癥多等缺點。Peng等[15]報道增加穿刺孔利用彎鉗或提鉗輔助。Saranga等[16]首次報道了在鏡頭孔Trcaro旁直接置入抓鉗輔助。而本術式采用單孔雙通道法抓鉗輔助,即從臍部切一1.3 cm小口置入2個5 mm Trocar,分別置入小兒腹腔鏡及抓鉗。我們發現此法在治療小兒大疝囊腹股溝斜疝有如下優點:①術中解剖清楚,可發現對側隱匿疝,對鞘狀突解剖很直觀,不解剖腹股溝區[17],很好地保護精索。②抓鉗的使用,使疝囊更好地暴露,鉤針在直視下腹膜外潛行,結扎線完整地將疝囊包繞一圈,結扎可靠又不損傷精索,復發率低,耗時極短。③鉤針的應用,無其他耗材,設備簡單,一針完成手術,方便開展。④不額外增加切口,極大地微創,外表美觀,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⑤花費低:抓鉗輔助組雖然增加一個5 mm Trocar,但我們采用的是可消毒重復用使的Trocar,所以未增加費用,而單純鉤針組由于手術時間長、術中部分患者需中轉開放、術后住院時間長,部分患者出現并發癥,總的人均費用較抓鉗輔助組高。
本研究2組患者均選擇大疝囊,旨在探討單孔腹腔鏡疝鉤針在大疝囊中的應用情況,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在大疝囊手術中,由于疝囊頸周徑較長,單純鉤針將疝囊扎全較困難,術中耗時較長;部分患者需中轉開放或器械輔助(7例);術后并發癥較多(4例);隨訪術后復發率相對較多(2例),在復發率與并發癥方面,雖然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單純鉤針組術中開放或器械輔助有關,也與樣本量不夠大有關,但是抓鉗輔助組較單純鉤針組在后期復發、并發癥例數方面仍相對較少。所以,術中抓鉗的輔助使用,能夠大大降低單純鉤針操作的時間及難度,尤其在穿行精索處時,由于疝囊較大,皺褶較深,單純鉤針很難將疝囊扎全,而且極易損傷精索。抓鉗將皺褶處腹膜輕輕上提,就可拉展皺褶,鉤針很容易穿過且不留死角。當然,術中我們發現一孔穿入2個Trocar相互干擾,且抓鉗與視角相互平行,干擾視線。對此我們進行了改進,2個Trocar穿刺至皮下組織時分別選擇2個穿刺點,減少相互干擾,抓鉗一般情況下盡量不使用,只有在鉤針穿過分離腹膜困難時引導輔助,這樣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治療小兒大疝囊腹股溝斜疝時,抓鉗輔助下經臍單孔腹腔鏡疝鉤針操作簡便易行,不增加切口,外表美觀,用時短,疝囊結扎可靠,并發癥相對較少,后期復發率相對較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