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 群,李 蕓,祁 靜
靜脈治療是指各種治療性藥物和血液,通過靜脈注射注入人體血液循環的治療方法[1]。靜脈治療給患者帶來益處的同時,也隱藏許多安全隱患,從而導致輸液并發癥的發生[2]。對患者影響較大,甚至導致血管及周圍組織永久性損害,增加患者痛苦和臨床護理工作量[3]。維護一條完好的靜脈通路,可以減輕患者痛苦[4]。因此規范、標準、專業的靜脈治療對患者的安全保障至關重要,其護理質量安全一直備受關注。護理敏感指標是對護理質量進行數據化測定,是客觀評價臨床護理質量及護理活動效果的科學評價工具[5-6]。1994年美國護士協會最早提出了護理敏感性指標概念,我國護理敏感性質量指標的研究雖起步晚,但發展較為迅速,目前已經構建了國家層面的護理敏感性指標集,提供了標準的參考體系[7]。我院靜脈治療學組從2018年開始進行護理敏感性指標的設計與擬定,并將其應用于靜脈治療護理評價,促進了臨床靜脈治療持續質量改進,有效降低外周靜脈治療并發癥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63個臨床科室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所有住院患者的病例資料為研究對象,應用靜脈治療質量敏感指標進行護理質量評價,其中2018年外周靜脈輸液人數294 468例,2019年外周靜脈輸液人數302 963例。
1.2研究方法
1.2.1 成立護理敏感指標小組小組成員由我院靜脈治療學組骨干組成,護理部靜脈治療組長1名(總護士長,副主任護師)負責敏感指標篩選、設立和實施統籌管理;病區護士長13名,病區組長15名(副主任護師4名,主管護師24名)負責文獻資料查詢、指標初選、骨干組織協調分工和數據匯總;靜脈治療學組骨干70名,負責各個病區數據收集與整理。
1.2.2確定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廣泛查閱文獻的情況下,參照衛生部制定的《綜合醫院分級護理指導原則》、美國護理質量中心(ANC)及美國醫療機構聯合評審委員會(JCAHO)等提出的標準[8],以美國學者Donabedian提出的“結構-過程-結果”為理論依據[9],結合我院靜脈治療學組現狀,由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研究小組初步擬定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包括一級指標3項、二級指標7項和三級指標8項。采用問卷調查等方法向全院13位靜脈治療學組護士長進行專家咨詢,對初步擬定的18項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進行評分,選取得分最高的2個項目作為靜脈治療學組敏感指標,包括外周靜脈輸液并發癥發生率和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發生率。
1.2.3研究工具及觀察指標①外周靜脈輸液并發癥發生率敏感指標計算公式:外周靜脈輸液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例數/同期外周輸液總天數×1000‰。目標值<10‰;②收集指標分母數據,調查病區在統計期間每日經外周靜脈輸液患者的天數之和,包括一次性靜脈輸液鋼針、留置針;分子數據包括調查同期病區靜脈炎、外滲、堵管等發生的例數,采用視覺靜脈炎量表和相應臨床分級進行評估,臨床特點表現為1級以上的案例。③收集方法,時點現患率,橫斷面調查;對外周靜脈治療的患者進行每日評估,評估內容包括靜脈炎、外滲、堵管和其他并發癥的情況并登記數據。分病區進行臨床數據收集。
1.2.4質量控制數據收集與質量控制,學組骨干每日登記,月底數據匯總電子表格發送至學組總負責護士長。科室每月召開質量控制分析會,總結分析調查情況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學組每個季度根據各個科室匯總外周靜脈治療并發癥發生率,召開全院質量控制分析會,制定相關持續性質量改進措施,定期抽查和監督。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描述用千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19年臨床科室外周靜脈治療并發癥中靜脈炎、外滲、堵管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率均較2018年進行性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018年和2019年外周靜脈治療并發癥發生率統計結果[n(‰)]

年份n并發癥靜脈炎外滲堵管其他總發生率20182944681914(6.5)1271(4.3)684(2.3)66(0.2)3935(13.3)2019302963890(3.0)?549(1.8)?371(1.2)?41(0.1)?1851(6.1)?
與2018年比較,*P<0.05
3.1 靜脈治療學組規范化管理體系有利于護理敏感指標實施靜脈治療學組是醫療機構中的臨床醫護人員組成,提供規范化的醫療和護理實踐的專業小組,規范靜脈輸液操作技術,促進靜脈治療規范化發展[10]。我院靜脈治療學組成立于2012年,整合全院靜脈輸液技術和資源,規范了護理質量管理方法,推進靜脈治療新理論和新技術的發展并進行全院推廣。本研究結果顯示:靜脈治療學組通過構建靜脈治療護理質量敏感指標,顯著降低了外周靜脈輸液并發癥發生率。改善了臨床護理質量評價方法,對護理質量的實時評價,臨床學組骨干每日進行數據收集,使全院輸液護理質量評價具有科學性、真實性和規范性,發揮學組的管理作用,有效提高全院輸液護理質量和安全,調動全院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規范了外周輸液質量的臨床管理路徑。學組骨干來自全院各個病區,在本研究質量管理中納入臨床一線護理人員共同參與質量管理,加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和成就感,有效促進護士主動學習,主動服務的意識[11],有利于敏感指標的實施,進而改善護理質量。
3.2靜脈治療護理敏感指標實施降低住院患者外周靜脈治療并發癥近年來,國內外對靜脈治療相關并發癥的預防處理越來越關注,靜脈治療工作做為護理服務的內容之一,具有護理的技術屬性和服務屬性[12]。臨床外周靜脈輸液工作量大,缺乏有效的管理系統,目前護士在輸液工具、留置針維護和長期輸液的血管維護不到位,導致了輸液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13]。本研究數據結果顯示:靜脈治療質量敏感指標實施可有效降低外周靜脈治療并發癥,靜脈炎、外滲、堵管和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持續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靜脈治療在外周靜脈輸液管理中應用護理敏感指標監測,嚴格遵循護理敏感指標管理方法,通過每日、每月和每季度數據分析結果制定了改進措施,實施持續的質量追蹤管理等有關。本研究在實施敏感指標時,一方面讓學組成員明確自己在質量管理中的目標、任務和行為準則;另一方面在實施敏感指標的過程中,在出現問題時循跡追蹤,通過客觀數據信息的收集,了解臨床外周靜脈輸液并發癥質量的現狀和動態變化,找出問題根源,針對性采取有效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使患者受益。
3.3靜脈治療護理敏感指標實施提升全院臨床靜脈治療護理質量靜脈治療護理質量指標應嘗試以Donabedian[14]的“結構-過程-結果”理論模式為支撐,謀求科學、可推廣的質量指標體系。結構和過程質量評價是為了保證護理行為在最佳的環境下以最恰當的方式進行實踐,是患者獲得最佳結局的前驅動力,結果質量評價是對結構和過程的反饋及反映[15]。本研究構建靜脈治療護理敏感質量指標,建立同質化數據庫,在靜脈治療護理質量方面進行聚焦和分析,為質量改進提供科學數據支持,引導有效的行動,提高臨床靜脈治療質量。針對問題制定改進措施,規范外周靜脈輸液的標準化管理,提高了臨床靜脈治療技術的安全性,促進靜脈治療新技術與新理論的發展,為患者提供了科學、全面、規范化靜脈治療護理。
綜上所述,靜脈治療規范化管理體系,有利于護理質量敏感指標的臨床實施。靜脈治療護理質量敏感指標在外周靜脈輸液并發癥管理中,通過臨床真實臨床數據收集,為靜脈治療質量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把握數據反映的事實和問題快速、準確地找到護理問題所在并制定改進措施,引導有效的質量改進,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臨床護士參與質量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專業水平,改善工作環境和氛圍,進而為改善護理質量提供依據,促進靜脈治療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