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波,田雅軍,韓飛舟
近來年,我國居民甲狀腺結節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甲狀腺結節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1]。甲狀腺結節病因復雜,一般認為與年齡、性別、飲食、自身免疫、接觸放射線等因素有關[2]。隨著海軍執行任務的增多,訓練工作負荷壓力不斷增加,加之長期海上生活及艦艇噪聲、電磁環境可能會對機體內分泌、代謝系統產生影響[3]。本研究通過對771例海勤官兵男的甲狀腺結節檢出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結合生化檢查探討其相關的危險因素,為進一步有針對性做好海勤官兵的健康管理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空軍杭州特勤療養中心進行療養的海勤官兵共771例,均為男性,年齡22~58歲,平均(32.36±7.79)歲。其中,20~30歲305例,30~40歲321例,40~50歲91例,>50歲54例。
1.2檢查方法采用統一型號的B超機(西門子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7~10 MHz),受檢者采取仰臥位,頭部后仰,肩部墊高,充份暴露頸前區,觀察并測量甲狀腺大小,內部回聲情況,有無結節等,及時記錄結節位置、數目、大小、形態、邊界、內部回聲等情況,對于多發性結節,測量其最大者,采用CDFI檢查觀察結節內部及周圍血流分布情況。所有研究對象均空腹過夜8~12 h,于次日清晨7:30-9:30測量身高、體質量,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測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尿酸(uric acid,UA)水平。尿碘采用過硫酸銨方法測定,以尿碘中位數(median urinary iondine,MUI)表示。

2.1 不同年齡組及不同特征甲狀腺結節的患病情況771例受檢者中,共檢出甲狀腺結節231例,總檢出率為29.96%;按不同年齡分層比較,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大,甲狀腺結節患病率增高,50歲以上組甲狀腺結節患病率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年齡組中不同直徑大小構成和單發/多發結節的構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及不同特征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比較

組別檢出數單發/多發結節單發結節多發結節直徑大小<1.0cm≥1.0cm20~30歲71/305(22.95)30(26.79)41(34.45)51(33.12)20(25.97)30~40歲91/321(28.35)46(41.07)45(37.82)65(42.21)26(33.77)40~50歲38/91(41.76)19(16.96)19(15.97)18(11.69)20(25.97)>50歲31/54(57.41)17(15.18)14(11.76)20(12.98)11(14.29)合計231/771(29.96)112(100)119(100)154(100)77(100)P值0.0000.5510.431
2.2不同特征甲狀腺結節的血清TSH水平比較甲狀腺結節組血清TSH水平明顯低于非甲狀腺結節組;按結節的大小、數量分類,結節直徑<1.0 cm組的血清TSH水平明顯高于直徑≥1.0 cm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單發結節組與多發結節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甲狀腺結節的血清TSH水平比較

結節特征n血清TSH(μIU/mL)P值甲狀腺結節組2311.27±0.570.010 單發結節1121.33±0.470.141 多發結節1191.55±0.55 結節直徑<1.0cm1540.97±0.470.000 結節直徑≥1.0cm771.42±0.55非甲狀腺結節組5101.65±0.86-
2.3甲狀腺結節患者與非甲狀腺結節者體質指數及血生化指標比較甲狀腺結節患者體質指數、UA、MUI水平明顯高于非甲狀腺結節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FPG、TC、TG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甲狀腺結節患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是否有甲狀腺結節為因變量,以年齡、BMI、FPG、TG、TC、UA、MUI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排除FPG、TG、TC因素,年齡、BMI、UA、MUI均為甲狀腺結節患病的危險因素(P<0.05),OR值分別為1.037、1.192、1.005、1.145。見表4。
表3 甲狀腺結節組與非甲狀腺結節組體質指數及血生化指標比較

項目甲狀腺結節組(n=231)非甲狀腺結節組(n=510)P值BMI(kg/m2)24.35±2.5723.34±2.380.000FPG[mmol/L,M(P25,P75)]4.97(4.74,5.26)4.99(4.70,5.32)0.872TG[mmol/L,M(P25,P75)]1.22(0.86,1.60)1.22(0.87,1.73)0.523TC[mmol/L,M(P25,P75)]4.26(3.64,4.85)4.43(3.93,4.94)0.179UA(mmol/L)389.63±70.82365.87±65.800.001MUI(μg/L)287±20.22233±25.320.000
表4 甲狀腺結節患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變量β值S.E.Wald值P值Exp(B)95%CI下限上限年齡0.0370.0165.3960.0201.0371.0061.070BMI0.1760.05211.3550.0011.1921.0761.321三酰甘油-0.1830.1671.1900.2750.8330.6001.157尿酸0.0050.0027.4930.0061.0051.0011.008血糖-0.3000.2401.5610.2120.7410.4631.186膽固醇-0.3090.1603.7190.0540.7340.5361.005尿碘0.1890.0888.2560.0011.1450.9871.988
甲狀腺結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在甲狀腺組織內出現的結構異常的細胞團塊,是一種慢性過程,癌變率約為5%[4]。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男性甲狀腺結節檢出率約為15.69%~27.91%[2,5-6];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海勤官兵的甲狀腺結節檢出率為29.96%,按年齡分層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大,甲狀腺結節檢出率逐漸增高,其中50歲以上組甲狀腺結節患病率最高,達到57.41%,與有關報道基本一致[7],高于羅杰等[8]有關研究。海勤人員長航期間長時間居住在狹窄密閉的艙室,人員較密集,躁聲較大,電磁環境復雜;飲食方面,長期食用冷凍、壓縮食品,新鮮疏菜、水果攝入不足;海勤官兵工作性質較特殊,標準要求高,壓力較大,機體長期處于慢性輕度應激狀態。有研究表明,機體應激因素與血清中甲狀腺激素存在相關性,可導致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含量升高,TSH含量降低,從而促進甲狀腺結節等疾病的發生[9]。
本研究比較甲狀腺結節患者與非甲狀腺結節者體質指數、血脂、空腹血糖水平,發現甲狀腺結節組體質指數水平明顯高于非甲狀腺結節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體質指數均為甲狀腺結節患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OR值分別為1.037、1.192。國內外有研究表明,隨著BMI增加,機體脂肪組織增多,脂肪組織分泌瘦素,瘦素既可調節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表達,又可促進TSH水平升高,而TSH是調節甲狀腺細胞生長和分化的重要激素,進而促進甲狀腺細胞的增生、甲狀腺結節的形成,及惡性風險的增加[10-12]。
本研究中,甲狀腺結節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要明顯高于非甲狀腺結節者(OR=1.005),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13-15]。筆者認為可能由于高尿酸血癥與BMI有正相關性[16],從而影響甲狀腺結節的發生,要明確原因還需大樣本、更深入研究。Song等[17]報道尿碘水平與甲狀腺結節患病呈U形曲線關系,MUI<140 μg/L或>400 μg/L均可增加甲狀腺結節的發病風險,本研究中,甲狀腺結節組的MUI明顯高于非甲狀腺結節組,且2組MUI均>200 μg/L,屬于碘超足量狀態,提示目前海勤人員的碘攝入量較高,適當控制攝碘量,有利于降低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率,但仍需大樣本調查結果以支持該結論。
總之,提高海勤官兵健康水平對鞏固和提高部隊戰斗力有重要意義。海勤官兵的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相對較高,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及時控制體重及血尿酸水平,對減少甲狀腺結節的發生可起到有益作用。由于本研究樣本數較少,研究結果還不能全面反映部隊的整體狀況,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或進行多中心研究,以提高研究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