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林 王晟東 楊萌杰
(西安煤礦機械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710200)
一臺采煤機是由無數大、中、小零件組成的,大部分零件形狀規則,而有的零件雖然小,但由于獨特的外形,加工過程較為繁瑣,難度較大。本文針對采煤機離合器上的轉盤加工過程進行分析。
如圖1 為采煤機離合器上的一種轉盤,材料為45 鋼。
不同的下料方法對應不同的加工方法,對于轉盤的下料提出了兩種方案:一是Φ120×45mm 的圓棒料,棒料對于車床加工回轉類零件有優勢,但是去除余量相對較多;二是用火焰切割機在45mm 厚的鋼板上沿周邊外形下料,單邊余量3mm(如圖2),此毛料余量較小,缺點是不利于車床加工。

圖1 轉盤的零件結構圖

圖2 方案二下料圖
由于是單件小批量生產,且圖紙要求尺寸公差較大,考慮到本公司數控機床的加工負荷,因此所有工序都安排在普通車床CA6140 和普通銑床上NU-4 上加工。
工序1(車):由于棒料形狀較為規整,上三爪卡盤即可,具體操作為:夾左端,平右端面,車外圓Φ85、內孔Φ51;掉頭夾右端,平左端面,保證長短尺寸38,車凸臺Φ60,并車厚度8 的餅狀毛料成Φ112 以減少后續加工余量。
工序2(劃):劃周邊外形線以及扁線。
工序3(銑):從主視圖可以看出Φ85 外圓周邊的余量相當大,單邊余量為13.5mm。銑床加工分兩次裝夾,第一次裝夾用于加工240-0.2方臺及與之連接的Φ85 外圓。所用的輔具為回轉工作臺和三爪卡盤,具體操作方法為:在NU-4 工作臺上安裝回轉工作臺并進行校正,確保回轉工作臺的回轉中心與主軸同心,然后在回轉工作臺上安裝三爪卡盤,并校正以使回轉工作臺與三爪卡盤同心,最后在三爪卡盤上夾持工件并校正;第二次裝夾用于加工650-0.2扁,其中扁的加工包括8 右尺寸線(左視圖)右側Φ85 外圓處、240-0.2方臺兩側與Φ85 外圓連接處,所用輔具為虎鉗。
工序1(劃):根據周邊余量劃車工找正用圓線及十字中心線;
工序2(車):主要加工外圓Φ120、內孔Φ51、Φ60 凸臺,在車床上的加工難點主要是四爪裝夾找正和存在部分斷續車削。四爪卡盤擰動扳手只有一個爪可以移動,適合裝夾矩形等不規則工件。而三爪卡盤是自定心的,卡活不用找正,適合裝夾圓形或類似于圓形的工件,只要擰動扳手就始終以機床軸中心為基準在徑向移動相同的距離。斷續車削加工過程中,車刀和工件不斷受沖擊和振動,使得切削力比連續面切削要大得多,容易出現掉件、動件、碎刀、悶車等現象。因外形原因,需安裝四爪卡盤進行裝夾,其中兩爪緊貼110 方臺兩面,兩爪緊貼Φ85 外圓面。

表1 各方案加工時間對比
工序3(劃):根據已車好外圓劃650-0.2扁線以及扁兩側方臺外形線。
工序4(銑)加工內容、方法與方案一工序3 相同。
以轉盤生產批次的數量6 件為例,各方案主要工序的準備時間、實際加工時間如表1 所示。通過表1 可以看出:方案二車工序由于需四爪找正、斷續切削,因此與方案一對比需花費較長時間,而方案一銑工序由于余量較大,雖然準備時間與方案一相同,但實際加工時間是方案二的2 倍。綜合準備時間和實際加工時間,可以看出方案二更值得推薦。
本文針對轉盤的加工提出了兩種工藝方法,并對不同毛坯對應的工藝及操作方法做了詳細的論述,對比了兩種方法的優缺點,最終確定了最優加工方案。工藝就是在理論與實踐中探索最佳的加工方法,從而更好的服務生產、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