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堅欣
(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 廣東廣州 510000)
城市生態規劃工作的開展,符合綠色、節能、環保的時代發展主題,生態城市的在建設發展到一定高度后,能夠大大降低人們對水資源、能源等必須資源的需求量,同時也能夠降低生活污水、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在城市生態規劃工作中,所有的工作以及理念都要能夠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使生態城市在實際發展中具有整體、持續、高效、和諧等特性。同時要能夠在遵循城市發展基本理念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規劃設計原理以及設計方法,對生態城市的結構和功能進行科學、合理的劃分。
生態城市的建設是生態城市規劃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科學的生態城市規劃工作,能夠實現自然、經濟與人三者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協調發展,同時對生態學的一些方法、手段以及原理等進行靈活的運用,以此來選擇最科學、合適的生態位,將人與城市之間的協調關系建立在生態協調的基礎上。除此之外,城市生態規劃工作的開展,要能夠以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方針作為發展依據,同時也要對城市的綜合情況進行全面的考量,包括城市所處區域內的地理條件、自然條件,同時對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協調,使規劃方案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城市可持續發展建設的各項需求。
生態城市規劃工作的推進,會進一步影響到城市本身的發展結構,也是城市結構發生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在規劃工作中,我們要能夠關注到城市生態所具有的特殊性,同時在方案規劃的過程中,要對一些現實因素進行全面的考量,所以演變成為了一系列的規劃原則,主要內容如下:①要保證腹地和一些重要的自然景觀,能夠給予城市發展長久的支持力;②在完成城市生態建設后,要保證城市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要盡可能降低城市空間的占有率;③生態建設不能破壞區域文化,要繼續加強對區域文化的保護;④加大打造力度,實現城市生態化。除此之外,在規劃中,還要對城市的經濟發展、資源消耗以及人口居住等問題進行綜合考慮[1]。
城市結構是反應生態城市功能的重要部位,要想實現城市生態化功能,最主要的就是要能夠實現城市結構的生態化,生態城市結構生態板化,是生態城市規劃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未來生態城市建設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能夠加大對生態系統動態調整的重視程度,這對城市生態系統的改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對于生態城市規劃結構而言其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進行研究,分別是生態分區規劃以及生態單元建設規劃。
對于生態分區規劃而言,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城市的發展形態以及發展規模的演變規律,加強對演變規律的研究分析,能夠對未來城市發展中,城市形態的變化以及可能會出現的生態問題進行預測,從而提前做好城市生態分區規劃工作。對于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而言,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與異質性,這兩種性質也是生態分區工作開展的主要依據。在具體建設規劃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要注重系統的協調與整合,要能夠分步驟、分階段來開展,同時結合具體情況,可以分為人文生態保育區、生態提升區、生態控制區等一系列的功能區域,這樣就能夠給評價工作的開展帶來巨大的便利[2]。
單元建設規劃工作的主要依據是,生態系統的敏感性差異以及生態服務功能的分級規劃,在生態單元建設規劃方案制定的過程中,往往是以城市的功能指標為導向的,這樣能夠對城市發展需要具備的功能進行充分的考量,能夠從城市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角度來確定最終的生態單元建設規劃方案。對于生態單元建設規劃工作而言,其核心內容仍然是生態保護。
要想實現生態環境區劃,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生態功能進行區劃,在區域劃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對區域內的空間分異規律進行全面的分析,要對各個類型生態區所具備的功能以及功能特征有著詳細的了解,這樣才能夠對整個地理環境進行科學的分區。對于生態功能分區而言,其主要是建立在生態管理、環境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其目標實現生態系統的功能多樣化。
之所以開展生態功能區劃,就是為了推動建設規劃工作更好更快的發展,利用功能區劃對城市所具有的服務、經濟等功能進行合理的劃分,使得劃分之后的每個區域,都能夠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資源利用率。對于各個區域和部門的生態優勢而言,通過生態功能區劃能夠對生態優勢、存在的問題以及一些限制因素進行有效的整合,實現區域內的因地制宜,同時為提高資源優化配置奠定堅實的基礎。

圖1 生態城市公園規劃設計
對于生態功能區劃工作而言,其重點內容是對生態系統的區分,這也是為了滿足人們各項需求的重要標志。從生態功能區劃工作開展的原則來說,通常情況下需要遵循特殊生態功能區域保護和培育原則、可持續發展習慣原則、重點突出原則以及連續性和兼顧性原則。
對于生態功能區劃工作而言,其主要的區劃方法有合并法、類型制圖法以及順序劃分法,其中順序劃分法以及合并法,分別采用的是從上到下以及從下到上兩種不同的區劃方法。對于從上到下法來說,需要對生態環境的區域異分因素進行詳細的分析,同時要能夠按照一致性的劃分原則,來對城市地域進行從大到小的劃分。對于從下到上而言,該方法的實現需要結合地域單位的相對性,是一種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的區域劃分方法。而類型制圖法的主要依據,與人類的社會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需要根據人類活動帶來的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來進行制圖,通過不同類型的組合來進行生態區劃的劃分。
生態安全空間格局的核心是實現城市耕地、建設用地與生態用電之間的相互平衡,對于生態安全空間格局而言,其具體指的是城市生態空間結構,以生態單元劃分為重要基礎,通過生態廊道的設置形成一個大形的輻射網,這樣就能夠從生態景觀以及區域生態安全的角度,從不同的空間結構,來對其安全空間格局進行研究。
現階段生態城市規劃的設計原理主要有兩項內容,分別是高效以及最優協調:①高效。生態系統是一張滿是結點的網,每個環節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效就是實現作用的最大化;②最優協調。協調發展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也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基礎,對于城市生態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進行自我調節,在最適功能以及最低限制因子原理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協調。
在現代化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為了使規劃設計的嚴密性、科學性、合理性得到保障,要能夠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分別是空間、時間以及意識形態。在對城市進行規劃時,要能夠從空間、意識以及時間的角度來進行動態的思維分析,并且要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相互協調,同時要對城市中的時間序列、定位以及限度進行統一的規劃,對時間軸要進行嚴密的把握。對于空間規劃而言,要能夠將其落實到具體的規劃工作中,要能夠對土地功能進行明確的劃分。除了需要對當下的城市生態以及功能區域進行劃分之外,還要能夠運用超前的思維,對城市未來的發展形態以及模式進行大膽的預測[3]。
總而言之,城市建設與生態發展之間的相互融合,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加快生態城市規劃和建設,能夠為人們創造一個更加宜居的環境,對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城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