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偉源
(廣西美桂園林工程有限公司 廣西南寧 530000)
景觀的建設是我國各個城市在規劃和建設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景觀資源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不僅可以滿足城市園林工程項目的建設需求,而且還可以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并融入其中,通過景觀的重構,可以實現文化的傳承。本文在針對景觀的發現與重構進行分析時,將南寧園博園采石場花園作為分析對象。在對該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之后,發現該區域內有一部分正處于開采狀態,還有一部分已經廢棄。針對這一現象,為了保證園博園的景觀特色充分展示出來,需要在對其進行規劃和建設時,將區域內涉及到的景觀資源全部都保護下來。也就是利用這些自然景觀資源,實現與人工景觀的有效結合,這樣不僅可以體現出園博園采石場在生態修復過程中的作用,而且還可以推動園博園的發展。
根據史料記載以及相關文獻中的內容,發現自從石器時代開始,人類就已經開始對巖石進行利用,同時巖石也可以被看作是最早的建筑材料之一。巖石通常情況下是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但是如果在自然界中已經無法獲取,或者是由于人類需求量的增加,導致自然界中的巖石供不應求。采石場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誕生。根據對古代時期的一些巨石建筑進行考察和分析,發現這些建筑在建設過程中所使用的石材,基本上都是依靠遠距離采石場的運輸來實現建造。由此可以看出,人類在對巖石的使用上已經延續了千年的歷史,一直到工業社會的發展,鋼鐵和混凝土等材料逐漸被廣泛應用,導致巖石作為建筑材料的利用率逐漸降低。巖石更多的是作為裝飾材料,但是即便如此,人類對巖石的需求仍然非常大[1]。同時,采石場在經過長年的發展和演變之后,會形成專屬的景觀特色。采石場的景觀一般是在開采之后,巖石、巖壁以及地下水等逐漸形成湖面水潭等不同類型的結構模式。這些結構可以被看作是采石場景觀的基礎,同時也可以被看作是山水的骨架。在對我國古代的部分山水畫進行分析時,發現很多畫作中都可以看到高聳的懸崖、山間的瀑布等,這些都是歷史文人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利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從某種意義分析,采石場的景觀與這些自然景觀之間具有一定的相同點。眾所周知,人類的采石活動在實施過程中,主要是通過人為的方式,對山體進行切削,進而對巖石的節理產生破壞影響。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原本隱藏在內部的巖層結構全部都暴露出來,這種方式與自然地質運動背景下形成的巖層斷裂之間并沒有存在任何本質上的區別。由此可以看出,對于一些由于受到自然變遷影響的巖層斷裂現象,可以將其看作是別具一格的風景,同時經過人工操作之后形成的巖壁,也可以成為風景。
在對南寧園博園區域內的采石場進行分析時,發現其中有兩個采石場一直處于開采狀態。采石場區域范圍內的地質結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石灰巖為主,其中還會夾雜著部分黏土。由于石料在使用時,只能夠作為鋪路的基石,所以開采企業在對采石場進行開采操作時,會選擇利用最低成本的爆破措施。但是這種爆破措施勢必會導致周圍植被以及地貌等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影響,不僅會導致崖壁出現嚴重的破碎現象,而且還會導致坑底出現高低不平等問題[2]。與此同時,該區域范圍內還有幾個小型的采石場已經停止開采了一段時間,在對這部分區域環境進行分析時,發現其中有很多深坑,由于地下水與周圍的匯水逐漸形成了深潭。另外,在沒有受到任何人為因素的干擾影響下,這些采石場內的巖壁已經呈現出一種相對比較穩定的狀態。很多植物從巖石中萌發,同時生長狀態比較良好,進而形成一種獨有的景觀特色。
無論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出發,或者是將地質條件以及景觀質量等因素作為出發點,采石場的存在不僅沒有特殊的價值體現,而且還會對生態環境等造成嚴重的影響,尤其是植被遭受嚴重破壞等。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將現有的廢棄采石場進行重構,也就是對其進行適當的優化和建設,通過一些人工干預措施,實現這些自然形成與人工景觀的有效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將這些景觀的獨特性充分發揮出來,而且還可以對該區域內的場地特征等進行深入挖掘,提高利用率,有利于形成獨特的景觀。
園博園是園林園藝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對一些先進技術或者是先進思想的一種展示方式,對城市的發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由于園博園是大型活動,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事件,所以會吸引的游客數量非常多。對于這些采石場,如果不在其中加入人工干預操作,只是單純依靠其自然演變,那么不僅需要長時間的關注和維護,而且還會導致景觀效果差強人意[3]。同時,由于園博園本身具有非常良好的展示性特征,所以可以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對多種不同類型的修復理念、修復技術手段等進行合理利用,這樣不僅可以促使采石場區域范圍內的生態環境能夠逐漸得到修復,而且還可以展示出多樣化的景觀類型。
即便在前期對采石場區域范圍內的環境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分析,同時也根據實際情況,對設計思路進行了最終確定,但是在設計方案的具體制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采石場當前所呈現出的狀態,尤其是地貌狀態非常復雜,傳統的地形圖根本無法將該區域的地貌特征充分展示出來,所以常規的圖紙設計方式不適用于采石場的景觀重構。針對這一現象,為了從根本上保證可以準確的對采石場內形態有所了解,需要利用無人機航拍方式對整個區域進行掃描。通過這種方式,最終可以得到整個采石場區域范圍比較精準的三維空間模型。所有的設計環節都必須要依靠該模型,同時還要與實地考察和調研結果,對其進行適當的修改和完善。除此之外,由于采石場內的采石坑水位一直處于動態變化狀態,特別是四號坑和五號坑,水位一直保持持續上升的趨勢。雖然整個設計周期相對比較長,但是整個設計不能夠完全等到水位穩定之后再進行。所以針對這一問題,需要根據現有的數據和信息,對水位的情況進行多次有效的考察和分析。同時,還要在這一基礎上對整個區域的設計進行構思和分析,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對水位的誤判,而且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避免全部推翻重做的現象發生。與此同時,鄉當地相關部門提出輔助請求,定期對每一個坑位的水位變化情況進行記錄,這樣可以為設計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準確有效的依據作為支持。如圖1所示。

圖1 采石場花園區設計總平面
在對采石場花園進行設計時,該區域范圍內的五號采石場是最后一個停止開采工作的,同時也是面積最大的。由于受到開采活動的影響,導致崖壁已經處于非常嚴重的破損狀態,同時其中部分崖壁還伴有隨時可能會坍塌的危險。在經過一系列的統計和分析之后,最終確定該坑的水位會穩定在63~65m的范圍之內。所以在對該區域進行景觀設計和重構時,可以直接沿湖對游覽路徑、觀景平臺等進行合理的設置。同時,為了從根本上促使景觀的豐富性可以得到強化,還可以在其中增加瀑布等景觀,給人們提供更多可以欣賞的景觀內容。
采石場雖然由于暴力開采等原因的影響,導致自然生態環境遭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影響,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也正是由于這種“無意識”的變化,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景觀特色。在對南寧園博園采石場花園進行設計時,要實現自然景觀與人工操作的有效結合,這樣才能夠體現出該區域的景觀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