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宇凡 劉鳳林
【摘要】為了解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與成就目標定向發展水平,本文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向在校女大學生發放核心自我評價量表和成就目標定向量表共24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共收到224份有效問卷。結果顯示:女大學生的成就目標水平中等偏下;成就目標定向及成績趨近目標在是否擔任學生干部上存在顯著差異;成績趨近目標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存在顯著差異;核心自我評價與掌握趨近目標呈顯著負相關,與成績回避目標、掌握回避目標呈顯著正相關。
【關鍵詞】女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成就目標定向
核心自我評價是一種可以反映個人對自我、自我與環境的感知評價的能力特質。核心自我評價可以反映個體在自我效能感、情緒穩定性和神經質、自尊以及心理控制源四個方面的表現。
成就目標定向源自動機研究領域,是能夠對個體的成就、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一項研究概念。劉惠軍等人將成就目標定向劃分為四類:成績趨近目標(關注于表現得比他人優秀和勝過他人)、成績回避目標(關注于避免表現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掌握趨近目標(關注于掌握新的知識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標(關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務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識技能),并認為不同的成就定向目標會影響個體對任務完成的情感態度和行動的采取。
核心自我評價是一項對自我、周圍環境的相互評價感知的能力,影響個體對自我的感知與評價,成就目標定向的類型差異是否會對核心自我評價產生影響目前鮮有研究,故本研究以在校女大學生為對象,目的在于了解當代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能力與成就目標定向的現狀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假設:第一,當代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能力發展情況良好;第二,成就目標定向類型以成績趨近和掌握趨近目標發展較好;第三,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隨機取樣的方式,向在校女大學生發放問卷共24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收到22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33%。其中,大一學生74人,大二學生79人,大三學生71人;文科137人,理科77人,工科10人;學生干部62人,非學生干部162人;獨生子女138人,非獨生子女86人;成長環境為城市的學生為66人,來自城鎮的為82人,來自農村的為76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對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測量使用的是任志洪等人編制的《核心自我評價量表》,共8道題,均采用5點計分法,從1代表完全不同意直到5代表完全同意。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73。
測量成就目標使用劉惠軍等人編制的《四分成就目標定向量表》,共29道題。采用5點計分法,由1到5代表頻次逐漸升高,由從不遞增到總是。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2。
(二)施測程序
為保證測試結果的有效性和較高的回收率,被試由研究者本人親自進行施測。并在保證被試了解指導語要求后獨立完成問卷,并當場回收問卷。
(三)統計處理
全部數據都以SPSS19.0進行處理,主要使用到的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和相關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女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和成就目標定向的總體得分情況
女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的均值為24.049,標準差為3.689,題項為8項,均值/項目比3.006;成績趨近目標的均值為26.121,標準差為7.548,題項為9項,均值/項目比2.902;掌握趨近目標的均值為25.531,標準差為5.587,題項為9項,均值/項目比2.836;成績回避目標的均值為11.143,標準差為4.520,題項為5項,均值/項目比2.229;掌握回避目標的均值為14.482,標準差為3.871,題項為6項,均值/項目比2.413;成就目標定向總分的均值為77.277,標準差為15.167,題項為29項,均值/項目比2.665。整個問卷的題項均為5點計分,以3為平均分,當代女大學生在各項得分上,僅核心自我評價的得分(3.006分)超過3分,但幅度偏小。成就目標定向的總分(2.665分)與各維度(成績趨近目標2.902,掌握趨近目標2.836分,成績回避目標2.229分,掌握回避目標2.413分,成就目標總分2.665分)均低于平均分,其中成績回避目標的得分最低。
(二)女大學生的成就目標定向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檢驗
1.女大學生的成就目標定向在是否為學生干部上的差異檢驗。女大學生的成績趨近目標和成就目標定向總分在是否為學生干部上存在顯著差異,且擔任學生干部的女大學生在成績趨近目標上的M±SD為28.76±7.908,得分均顯著高于非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在成績趨近目標上的得分(25.11±7.177),t值為3.307,顯著性為0.001;擔任學生干部的女大學生成就目標總分M±SD為80.98±16.186,顯著高于非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在成就目標定向的得分75.858±14.562,t值為2.284,顯著性為0.023。
2.女大學生的成就目標定向在是否為獨生子女上的差異檢驗。在成績趨近目標的得分上,獨生子女的得分M±SD為27.01±7.359,要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的得分M±SD24.70±7.672,二者的t值為2.247,顯著性為0.032。
女大學生在核心自我評價的人口學變量上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與成就目標定向的相關分析
核心自我評價與掌握趨近目標(相關系數為-0.189,顯著性為0.004)、成績回避目標(相關系數為0.272,顯著性為0.001)、掌握回避目標(相關系數為0.239,顯著性為0.001)均呈顯著相關關系。其中,與掌握趨近目標呈顯著負相關,但與成就目標定向并未呈顯著相關。
(四)女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與成就目標定向的回歸分析
以核心自我評價為因變量,掌握趨近目標、成績回避目標和掌握回避目標為預測變量進行逐步回歸,結果表示,三者可解釋核心自我評價14.0%的變異。建立回歸方程為Y=-0.172X1+0.126X2+0.238X3,Y為核心自我評價,X1為掌握趨近目標,X2為成績回避目標,X3為掌握回避目標。
四、討論
(一)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和成就目標定向的現狀
目前,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與成就目標水平均處于中等偏下的程度。而這一現狀表明,女大學生在進行核心自我評價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具體該如何提高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能力,既可以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可以從改善或明確成就目標類型這一因素深入探索。
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在成績趨近目標和成就目標總分上有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因為成績趨近主要是關心如何超越別人,如何讓自己更加優秀。而擔任學生干部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責任感,她們在完成干部任務的同時希望自己能夠更好地完成學業,以證明自己的動機和成績趨近目標相一致。
獨生子女在成績趨近目標上的得分要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這與以往的研究不一致。以往的研究認為,非獨生子女在成就目標的總分及其分維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獨生子女的得分。但在本研究中發現,獨生子女在成績趨近目標上的得分上要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關注更集中,而且相對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比較對象會轉為面向自己、超越自己,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所以獨生子女會以較高的成績趨近目標水平。
(二)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和成就目標定向的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與掌握趨近目標、成績回避目標和掌握回避目標呈顯著相關關系,其中與掌握趨近目標呈負相關。也就是對任務的理解與掌握程度越深,反而收獲更低的核心自我評價。這可能與任務的難易程度、個體的謙遜品質或自尊自信水平有關,對任務的了解越深刻越全面,在做出評價時就會越謹慎,從而可能造成核心自我評價得分越低的情況。成績回避也就是關心如何讓自己顯得不比別人差,即當個體越不希望自己表現得比別人差時,對自己的核心自我評價會越高。掌握回避是指避免出錯,力求在不犯錯誤的情況下完成任務,也就是說個體越是力求完美不犯錯誤地完成任務,他對自我的評價、對周圍環境的感知評價就會越高,即核心自我評價越高。
本研究對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與掌握趨近目標、成績回避目標和掌握回避目標進行了逐步回歸,并且發現三者可以對核心自我評價解釋14%的變異量。由此可知,女大學生在對自我進行核心評價時,會由于成就目標類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評價得分水平。
五、結語
通過研究發現,雖然當代女大學生的核心自我評價能力發展情況中等偏下、核心自我評價與成就目標總分并未形成顯著的相關關系,但是核心自我評價與掌握趨近目標、成績回避目標和掌握回避目標呈顯著相關關系,其中,與掌握趨近目標呈負相關,即掌握趨近目標的得分越高,核心自我評價水平越低;與成績回避目標、掌握回避目標呈正相關。
參考文獻:
[1]李玉環.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的理論構想及其相關研究[D].漳州師范學院,2010.
[2]陳尚楠.大學生工匠心理與金錢態度、核心自我評價、就業勝任力的關系研究[D].揚州大學,2019.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劉鳳林系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