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軍
【摘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一起構成了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只有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和思考,分析了教師如何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并對溝通方式及應注意的事項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家訪;交往;有效的溝通
溝通與交往是每個人表達自己情感和思想最直接的途徑。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具備與他人,特別是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的技能。國內外的教育專家普遍認為:在當今時代,單獨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許多問題,需要家長們的積極參與和配合。那么,教師怎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呢?筆者淺談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的基本前提——相互尊重
教師與家長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之別。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家長,特別是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聽話”學生的家長。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其次要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方法,最后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孩子教育的一些問題。
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教養不同,難免會遇到一些“護短”的家長。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在面對學生犯錯誤時,應該在家長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以誠懇的態度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的重要途徑——適時家訪
家訪是傳統而有效的溝通手段,家訪要避免隨意性。首先,每次家訪前,教師最好事先告知學生家長,避免做“不速之客”。其次,家訪一定要圍繞事先確定的目的進行,還可以請任課老師陪同前往,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方面顯得較有誠意和對家訪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其他老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家訪前教師應做好如下準備:第一,要有家訪的目的。通過家訪,教師要達到什么目的;預計對學生會產生什么影響;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家訪;預計家長對老師所反映的情況會是什么態度等,并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應對的策略和初步預設。第二,充分了解被訪家庭的基本情況。家訪時,首先,要了解這個家庭的真實狀況,包括家長的文化層次、工作性質、性格特點以及對學生的關心程度等,再根據差異,選擇相應的談話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當陳述,或耐心解釋引導等。其次,必須讓家長充分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如孩子的學習現狀、特長和愛好、優點和缺點等。與家長談及孩子的學習情況時一定要有具體實例,絕不能泛泛而談,要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和重視,感覺到老師工作的細致、認真和負責。第三,在家訪中要有誠心和愛心。老師講話時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揚孩子的長處和進步。
三、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時間節點——時機適宜
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時,一定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和地點。與家長溝通,應先間接地向學生了解其家中的情況,以便決定是否適合與家長交談。只要家長真正認識到老師對他們的孩子是發自內心真誠的關愛,他們自然會想方設法對孩子多加督促與關心,配合老師把孩子教育好。作為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好每一位學生。實踐證明,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教師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有效技能——學會傾聽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們受教育程度也在提高,作為學生家長,他們的許多見解也值得教師學習和借鑒,甚至有的家長比老師更容易發現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因此,老師要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經常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長期這樣做,也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全力支持和配合教師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和形象。
此外,教師還要與學生家長共同探討學生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長受教育程度不高,又無教育方面的經驗,或者由于工作繁忙,對孩子教育欠缺或教育方式不當。此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家長改進不良的教育方法,使家長教育孩子的水平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應該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對待工作、對待學生,不但要教育好學生,而且還要與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家長學會教育自己的孩子,逐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俞姝君.淺談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小秘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6).
[2]劉曉東.談中職班主任工作的策略技巧——以溝通為例[J].中國市場,2016(05).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成縣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