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琳
【摘要】黨的十九大之后,鄉村振興成為國家層面的重要戰略,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密切相關,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新時期,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共享經濟的產生,“共享農莊”也隨之興起,這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種十分有效的發展模式。本文對共享農莊模式下的鄉村景觀改造設計進行構想,以期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共享農莊;鄉村振興;景觀改造
一、共享農莊模式概述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許多農民選擇去較為發達的城市務工。這就導致了我國鄉村地區人員稀少,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缺失,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嚴重,從而導致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土地和宅基地閑置、荒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的興起,“共享農莊”也應運而生。共享農莊是指把農村閑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地,并根據需求改造為市民田園生活、度假養生等多種模式,再通過各種方式對外出租。共享農莊模式盤活了農村閑置的資源,也讓都市人過上了向往的田園生活。
二、共享農莊模式下的鄉村景觀改造分析
(一)生態資源共享模式下的景觀改造設計
鄉村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鄉村保持原始風貌的基礎,在共享農莊模式下,鄉村的生態資源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我國北方農村地區地域廣袤,平原和山區的鄉村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另外,受歷史、政治、文化等因素影響,各個地區鄉村所呈現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別。許多村莊至今仍然保持著原始的狀態。但是近幾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一些不良企業過度開采和排污,導致許多鄉村的植被被破壞、河流和農田被污染,這種粗放的工業發展方式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因此,對于生態資源的保護、改造和設計,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生態資源的保護和改造要以當地政府為主要組織者,根據共享農莊模式來全面改造生態環境。綜合規劃、開發農民耕地以及配置其他生活配套設施,打造當地特色的生態環境,提高服務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和其他游客。
(二)文化資源共享模式下的景觀改造設計
鄉村的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既是勞動人民的藝術結晶,也是民族文化的燦爛瑰寶。鄉村文化資源雖然豐富,但是亟待人們去保護和開發。在文化資源共享中,首先,可以將鄉村的公共區域進行改造,如戲臺、廣場、池塘等,將其打造成別具風格的現代化生活設施。其次,將鄉村的閑置房屋進行文化藝術方面的改造和設計,比如改造成民俗文化館、藝術家工作室、體驗中心等,吸引外來游客。這樣不僅可以進行文化的二次開發,還可以促進當地年輕人的創新創業,既發展了本地的經濟,又實現了文化資源共享。
(三)生產資源共享模式下的景觀改造設計
鄉村的耕地面積較多,生產資料的共享模式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來實現網絡簽約種田。城市居民可以在村中選擇“簽約一塊田”的模式體驗田園生活,當地居民可以提供相應的土地、合適的農業作物或者經濟作物。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城市居民體驗到勞動耕作的樂趣,另一方面促進了本地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同時也能夠帶動鄉村農副產品的銷售。另外,鄉村中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手工業,如手工竹編、手工紡織等,村民可以充分利用傳統手工產業來增加生產資源共享的多樣性,滿足城市居民對鄉村生活的更多嘗試。
(四)生活資源共享模式下的景觀改造設計
生活資源共享模式下,可以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村莊的具體情況構建不同的生活景觀。比如,利用村莊中的公共街道來開設集市,將當地特色的農產品、手工編織品通過集市來進行買賣,使城市居民能夠深入參與到鄉村生活中。另外,還可以在空置的農田上進行有機蔬果的采摘活動,或者魚塘垂釣活動。這些都需要在生產資料共享的基礎上,對農田和魚塘進行商業開發,提供多種讓游客和城市居民可觀賞、休憩的場所和設施。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來提高資源共享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結語
鄉村經濟的發展,不僅要依靠周邊城市的帶動,更多的是要充分盤活本地的資源。在“互聯網+”時代下,共享農莊模式將會成為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李宇.“共享農莊”模式下的烏鎮橫
港村鄉村景觀改造設計[D].浙江理工大學,2019.
[2]顏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景觀
規劃設計探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8(03).
(作者單位:山東華宇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