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悅 郭曉蓓
【摘要】追求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在亞里士多德的幸福主義理論中,幸福被詮釋為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致力追求的、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對亞里士多德幸福主義理論的學習,有助于人們思考幸福的意義,也有助于人們實現追求幸福的理想。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幸福主義;德性
每一種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現實背景,都會受到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古希臘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幸福主義理論的形成,也與其生活實踐和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當時,古希臘處于奴隸社會,組成其版圖的每一個島嶼和地區,都是相對封閉的城邦。雅典因經濟文化水平較為發達,在眾多城邦中地位較高,并率先實行了民主制。雅典的公民普遍較為關心時事,也熱衷于探討哲學問題,其中就包括了“什么是幸福”這一問題。在城邦形成初期,古希臘人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主要體現在神話傳說中,但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繁榮,一種更加務實的思潮悄然發展起來,哲學研究的中心也出現轉向:人們逐漸放棄了對自然的研究,而把注意力轉向政治和倫理的探討。
一、幸福是一種最高的善
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志》的第八、九卷中指出:所有動物的一生都集中在生殖和飲食這兩個活動上,要研究人,就要研究人與動物不同的、人特有的功能:人具有理性的活動。亞里士多德在回應“什么是幸福”這一問題時,首先回答的是“一切技藝、一切規劃以及一切時間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為目標”。但在所有的“善”中,總有一個“善”處于主導位置,而這種最高的善,就是最大的幸福。換言之,善就是一切行為和行動的最終目標。人的一切行為和活動,都是為了特定的目的,在一個接一個的目的中,必然存在著一個最終、最完滿的目的。而這個最終的目的就是人們所追求的幸福。“人人因善自身并且僅僅因善自身而去追求幸福。”至善就是幸福,它只會因為它本身的特點或內容而被選擇。
二、德性是獲得幸福的前提
德性是指一切事物自身的優點。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把人的德性定義為“既使得一個人狀態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動的品質”,認為人的德性不僅表現在各種生理器官的運行,還更多地體現在生活中所展現的品德。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德性,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德性,并不是單純的美好心靈。也就是說,擁有德性是獲得幸福的前提,但擁有德性和擁有幸福之間,必須存在一個能將德性體現出來的實踐活動。譬如,我國宋朝末期,崖山之戰中,陸秀夫身背幼帝,攜眾投海殉國,這也是一種實現德性的選擇——他認為祖國的尊嚴勝過生命,所以他寧愿放棄生命,選擇追求自己高尚的氣節和風骨,也就是這里所說的德性。正如前文,幸福要符合德性,而德性以中道為標準,所以幸福的實現,需要遵循“黃金中道”的原則。這里的“中道”指的是“剛好”——恰到好處,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朝著某一個方向傾斜,就會產生“不及”或者“過分”。亞里士多德認為,追求幸福,就要遵循理性的規定,不偏不倚,適度為主;堅持在“中道”的支配下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三、快樂并不等于幸福
對于“快樂就是幸福”這一觀點,亞里士多德的態度是既不贊同也不反對。他認為善是一種快樂,但快樂并不一定是善。人們往往覺得能夠帶來快樂的事情就是幸福,但這樣的快樂如果想要成為幸福,是要達成一定條件的——符合道德追求的快樂才是幸福。也就是說,沒有德性的快樂和沒有快樂的德性都不是幸福。幸福可以表現為快樂,但快樂并不等于幸福。
四、和諧的城邦是個人幸福的基礎
此外,亞里士多德堅持主張個體的善離不開城邦的善,并且只有在城邦的善中才能被體現出來。對于個人或城邦而言,最好的生活就是德性的生活。“人天生是政治動物,趨于城邦的生活,公民的幸福只有統一于城邦的幸福才可最終實現。”城邦的幸福高于個人的幸福。個人的幸福只能在城邦中實現,繁榮的城邦是實現個體幸福的基礎條件。那么為了使城邦內的公民獲得幸福,城邦就應有一個合理的機制,使人們都愿意用高尚的心靈去生活。首先,需要一個能夠讓大部分人踐行高尚行為的政體。在這里,亞里士多德認為中產者是社會中最為安定的一部分。所以,應由中產階層擔任執政成員,因為中產者兼顧了不同階層的利益,有利于形成和諧穩定的城邦,對追求城邦繁榮和公民幸福十分重要。其次,還要遵循正義的原則,要求身處城邦的每個公民都合乎德性要求,進而形成一個正義和諧的城邦,這樣才能使城邦里的公民獲得幸福。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苗力田譯.尼各馬可倫
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104,3.
[2]楊彥菲.亞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研究
[D].南京大學,2014:19.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