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周丹
2020年1月6日,臘月十二,小寒節氣,已依稀可以聽見春節的腳步聲。
和煦的陽光照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金溪組,暖意融融。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村民譚文祥夫妻倆卻閑不下來,扛著鋤頭上了山,就著好天氣清理地里的雜草,以免影響黃精的生長。
63歲的譚文祥仰了仰頭,看著家門口“總書記來了咱家鄉,我更要努力奔小康”的標語,情不自禁地跟著又一次默念起來。
“環境更好了,人也沒那么累了”
柏油馬路猶如銀龍一般,穿梭在華溪村的崇山峻嶺間,任由車輛在上面馳騁。
1月6日11點半,從中益鄉政府所在地出發,不到20分鐘,隨著駕駛員的一聲“目的地金溪組到了”,車輛停靠在一棟金黃色的樓房面前。譚文祥的家就在這里。
譚文祥膝下有兩個兒子,夫妻倆常年藥不離身。2014年,他家被中益鄉政府識別為貧困戶。
“全靠黨的政策好,現在家里保底收入有幾萬元,看病吃藥的費用90%都給報銷。”直至2016年底,譚文祥才甩掉“貧困帽”。作為他家曾經的幫扶責任人,隨行的中益鄉黨群辦干事胡藝對譚文祥家里的情況再熟悉不過:“高房子是他們家小兒子譚興春的,旁邊兩間矮房子是兩位老人的。”
見有客人到來,譚文祥立馬迎了出來,妻子馬澤蘭緊隨其后。
兩人樂呵呵地站在門口問道:“你們吃飯沒得哦?沒吃的話,我們灶上正煮著的。”
在得到肯定答復后,譚文祥趕緊熱情地招呼大家圍著鐵皮火爐坐下,“雖然外面有太陽,畢竟我們這里海拔有1000多米,風吹起冷颼颼的。”
譚文祥介紹,火爐是2018年冬天花1500元買回來的,爐子中間加柴禾,上面煮東西,人可以坐在旁邊烤火,一根煙囪通向窗戶,“再也不用擔心把墻熏黑了,將門一關,整個屋子都暖和”。
灶臺上的炒鍋熱氣騰騰,掀開鍋蓋,里面土豆就著大米煮成的稀飯正在沸騰。
“不加點菜葉啥的么?”
“要加哦,早就洗好了放在砧板上的呢。對了,油鹽你自己加哦,吃多少加多少。”
譚文祥夫妻倆一問一答。
記者注意到,不管屋內還是室外,都打掃得非常干凈,各種物件碼放得十分整齊,并無半點雜亂的樣子。
“以前可不是這樣,臟亂得都沒辦法下腳。”隨著話題的轉移,胡藝的思緒回到了2016年10月她剛接手與譚文祥家進行結對幫扶時自勺J睛景:門口就是豬圈,在石頭和黃泥混合著堆砌的灶上,一口大鐵鍋中裝著豬食,屋內屋外,雞屎、鴨糞隨處可見。
2018年初,中益鄉政府在全鄉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名黨齡超過25年的老黨員,加上再次當選村民組長,譚文祥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成為金溪組第一個拆掉豬圈的農戶。
“環境更好了,人也沒那么累了。”譚文祥笑得合不攏嘴。
“種地還能這樣賺錢,以前想都不敢想”
1月6日下午1點半,吃過午飯,譚文祥招呼妻子趕快洗碗,然后一起上山去黃精種植地除草。
“你看看,我家承包管護的黃精是不是長勢很好?”順著譚文祥手指方向,記者看到,田間地壟中的黃精郁郁蔥蔥,高的已超過1尺,“種下去還不到1年時間,按畝產2500公斤計算,一畝地產出的黃精能賣5萬元呢。”
采訪期間,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聞訊趕來。他說,黃精是華溪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栽種的,藥材公司不僅免費提供種苗,還以每公斤20元的保底價收購。
“前些年,華溪村是典型的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地里沒有主導產業,農戶沒有產業收入,村里沒有集體經濟。”王祥生說,很長一段時間,當地村民都是守著綠水青山,過著窮苦日子。
2017年8月,中益鄉被確定為市級深度貧困鄉后,華溪村開始探索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王祥生說,村里把可利用的土地統一經營發展,并分片返包給農戶,發展皺皮木瓜、黃精、脆桃等特色產業,迄今規模已超過1000畝。
“土地流轉給村集體,不僅每年每畝有300元流轉費,待銷售后減掉成本,我還可以和村集體二八分紅呢。”譚文祥接過話茬,種地還能這樣賺錢,放到以前簡直想都不敢想。
不僅如此,譚文祥還承包了3畝黃精地的管護任務,光是這項收入每年就有3000元,平時在村集體務工,每天也有150元的收入,“這比以前種植洋芋、包谷、紅苕,不曉得要強好多倍”。
除了村集體務工收入,譚文祥養殖的44桶中蜂,2019年產出將近100公斤蜂蜜。
“我家的蜂蜜純天然、品質好,自然不愁銷路,每斤可賣到150元,早就被預訂完了。”說這話時,譚文祥興起,帶著記者去屋后半山腰的蜜蜂養殖處。穿越沒過頭的荊棘,途中還有沼澤地,但對他來說,大步流星好似一馬平川。
“我們要朝著好日子努力往前跑”
“總書記來了咱家鄉,我更要努力奔小康”的標語,立在譚文祥家大門處的公路邊,格外醒目。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益鄉看望鄉親們,實地了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讓鄉親們鉚足了干勁,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感恩奮進、頑強作戰。目前,中益鄉“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已得到解決,扶貧政策也落地落實,脫貧攻堅質量顯著提升。
用譚文祥的話說就是:“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我們以前做夢都沒想到過的。”
一個人富不算富,作為組長,譚文祥還要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當下,金溪組正以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推進扶貧開發和鄉村振興,著力打造旅游目的地,讓鄉村旅游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33畝莼菜,已在金溪組發芽;4公里長的觀光道路修葺一新;黃精種植基地已成氣候,農忙時節,最多時有20多位村民同時勞作……
兩本紅彤彤的“優秀共產黨員”證書,是譚文祥最為珍視的寶貝。證書是中益鄉黨委頒發的,以肯定他最近兩年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作出的貢獻,及給左鄰右舍起到的示范作用。
標語旁邊,兩株八角樹是譚文祥從深山移栽出來的,經過幾年時間的精心養護,如今已枝繁葉茂,暖陽照射下蒼翠欲滴。
星星點點的花蕾遍布在枝丫間,嫩葉也已長出,譚文祥仿佛看到了自己正在采摘果實的模樣,臉上洋溢著喜悅,訴說著自己的心里話:“我們要感恩總書記,感謝共產黨,要朝著好日子努力往前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