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孫茜
1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來喜訊:重慶大學“高層鋼一混凝土混合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是重慶市時隔7年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高層鋼一混凝土混合結構”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周緒紅牽頭實施。該項目組歷時20多年,取得系列創新成果。相關成果應用于30多個國家的300余項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獲獎后,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鋼結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緒紅圍繞科研工作、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問題,向CQDK全媒體記者講述了他的經歷與思考。
談科研
CQDK全媒體:能否請您介紹一下“高層鋼一混凝土混臺結構的理論、技術與工程應用”項目當年的研究背景及其重要意義?
周緒紅:當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大門的打開,我們對美國大城市、中國香港的摩天大樓有所耳聞,羨慕不已。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匱乏,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高層建筑發展成為必然。地標性高層建筑成為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名片,代表著城市的形象和人文環境。高層鋼一混凝土混合結構兼顧了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優勢,在我國發展既符合國情,又有特色。
CQDK全媒體:在繁忙的行政和教學工作之余。您是如何分配時間做科研工作的?
周緒紅:少睡覺,多加班。心中有目標,慢慢來,朝著目標努力。由于行政工作繁重,可以少做幾件事,但每件事都把它做完、做好。
CQDK全媒體:您從小愛好無線電,后來卻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那時您對這門學科是不了解的,大概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這個專業的?又是什么原因讓您決心一直深耕結構工程領域?
周緒紅:我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在我們那個年代,都信奉雷鋒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和“黨叫干啥就干啥”。所以,從來沒有想過不喜歡哪個專業。實際上,在那個年代,對絕大多數年輕人而言,只要有大學讀,什么專業都不會在乎,都要把它努力學好。
CQDK全媒體:在您回憶高考的文章里。曾提到過小時候最吸引您的書是《十萬個為什么》,您從中得到的最大的啟發是什么?
周緒紅:我覺得《十萬個為什么》包羅萬象,什么都有,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從而對科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學習的熱情。還有一點就是,對任何不清楚的事情都要問一個為什么,要研究、分析和探索其原因。
那時我認為科學就是數理化、天生地,深切地體會到“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來上大學后,我知道這是片面的。我的母校湖南大學的岳麓書院里有一副對聯“合安利勉而為學,通天地人之謂才”,學規也說到“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就是說不要只讀死書,要關心時事和生活知識,要全面發展。
CQDK全媒體:您幼時給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寫過信,大膽地談了自己對原子能利用的看法和疑問。這種對知識的渴求和強烈的好奇心,對之后開展科學研究哪些幫助?
周緒紅:我想“對知識的渴求和強烈的好奇心”是慢慢培養出來的,不會與生俱來。我認為它對今后的科研工作可能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但不存在必然聯系,也不會直接感覺到它的影響和作用。就我的學科而言,我認為要搞好科研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責任心和持之以恒地投入、追求和探索,而這些優良的品質,是需要我們從小就培養的。
CQDK全媒體:幼時在逆境與實踐中的學習經歷和太學時代的學習習慣,對您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周緒紅:最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召開了一個青年科學工作者的會議,希望我給青年科學工作者談點體會。我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講了六點,即“苦練內功,夯實基礎;明確方向,適當拓寬;知行合一,至于至善;勤奮努力,惜時如金;持之以恒,水滴石穿;跬步千里,積土成山”。
CQDK全媒體:做科研是您一直以來的堅持和熱愛,對您來說,科研的迷人之處在哪里?
周緒紅:我覺得科研工作沒有什么迷人之處,我學的這個職業、從事的這項工作,沒有不熱愛的理由。再說,我從事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應用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結合得比較緊密,能夠很快看到應用效果。
談教育
CQDK全媒體:您最注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品質?
周緒紅:我認為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素質和合適的機遇。完善的人格、優秀的人品,包括良好的思想素質是第一位的,是為人為事為學之本,其他都是末。學生的品質方面,我比較注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最重要。再就是積極進取的態度和認真嚴謹的作風,把事情一件一件做到極致。俗話說,機會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我們需要準備什么?需要準備的是完善的品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CQDK全媒體:擔任校長時。您每年飽含深情的畢業致辭,都帶著對學生怎樣的期望?
周緒紅:作為大學校長,每年都要對學生迎來送往,每篇講話基本都是對學生的期望。希望年輕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用青春點亮自己更加美好的人生,莫讓芳華負朝夕,努力成為“具有優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養、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強烈的創新意識、寬廣的國際視野與濃厚的本土情懷的優秀人才”。
CQDK全媒體:您說“我這人一天到晚都比較高興”。您一直都是這樣樂觀的性格嗎?您還有其他愛好嗎?
周緒紅:人的性格主要是天生的,我也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再說總覺得現在一切都好,并且一天比一天好,無憂無慮,只剩下愉快地學習和愉快地工作了。
我偶爾去釣魚,并且還喜歡研究如何釣魚,看了很多釣魚的書,并且努力去實踐。除此之外,我沒有什么有良愛好和不良愛好,不打牌、不打麻將,沒有時間搞體育運動。但是,喜歡宅在家里,也喜歡在家打掃衛生,整理內務,我把這看作是活動身體,所以我家從來不請鐘點工。
CQDK全媒體:您身上有一股強烈的使命感,無論是從八百里洞庭到黃河之濱,還是來到長江之畔,您如何理解使命感,又是如何看待當下不少年輕人使命感缺失的問題?
周緒紅:使命來自責任和正確的價值觀。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責任,有的是國家和社會賦予的,這是社會責任感;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責任,這是歷史責任感。說小一點,父母養育了我們,國家培養了我們,我們要知恩圖報,理所當然要為國家為人民為社會為家庭做更多的事情,這既是一種責任,也是個人價值的體現。由此可見,責任感和使命感是貫穿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有了責任感就會有激情、有動力,就會更加勤奮努力,就會更加認真負責。
總體來講,我是相信一代比一代強的。現在有些年輕人缺乏使命感,在當前社會多元文化和市場經濟影響下,這個問題變得很復雜。一種可能是,條件太好、生活太容易,沒有經歷過挫折,不知道自己的成長還需要感恩父母和國家,如果知道感恩的話,就會知責、有責任感,生活和工作就會更有熱情;也有一種情況是,現在什么都難,上學難、就業難等,可能會產生一些抱怨,即使努力奮斗也可能是為了自己,還談什么責任感!外人看來可能是功利性太強,其實他可能是沒有辦法才這樣。還有一些年輕人自我承受能力太弱,在工作和生活中常常選擇逃避責任的方式。總之,這個問題太復雜,要具體分析,但無論什么情況,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應該發揮重要作用。
CQDK全媒體:最后想再了解一下。當年岳麓山下那個年輕的周緒紅的理想是什么?這么多年過去了。理想實現了嗎?
周緒紅:我很少談理想,因為這個話題很難說,每個人的理想不同,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理想也不同。我比較切合實際,不好高騖遠,也不刻意去追求什么成功,只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實際的工作,我有個理念就是做好今天的每一件小事,就會成就明天的大事。所以總是順應這個偉大的時代的要求,把自己的成長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在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中去實現自己的價值,為國家作點貢獻,這就是我的理想。雖然我當過幾個大學的校長,但我覺得那是機會使然。自己做的事情太少,但我享受這樣一個過程,并推進了事業的發展,我也是心滿意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