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宣辰 鄒松



2020年1月3日,臘月初九,清晨7點,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三義鄉龍合村。
群山之中,山霧彌漫,一個山背處的牛棚里,透出泛黃的燈光。
隨著低沉的牛叫聲和轟隆的機鳴聲,宿祖兵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過了臘八就是年”,但宿祖兵不敢閑著。他從庫房將千枯的玉米秸稈搬進牛棚的碎草機里,然后倒入玉米面和酒糟,一起攪碎后用簸箕倒入牛槽,“天氣冷,要多喂點,不然牛就瘦啦”。
牛棚里的悶熱將夾克上的冷霧蒸發,汗水順著宿祖兵鼓著青筋的脖子流進了他敞開的胸膛。
宿祖兵動作嫻熟,但仍顯得笨重、吃力,畢竟他用的不是“雙手”,而是“雙臂”。
絕處·屋漏偏逢連夜雨
“兩山夾一溝,地無三尺平”是當地人對三義鄉的形象比喻。
從彭水縣城到三義鄉政府,再到宿祖兵家,需要連續翻過六七座海拔超過1300米的高山,在九曲回腸的硬化路上行駛3個多小時。
“當年因為想走出大山,多賺錢,我才失去雙手。”宿祖兵說。
2008年,宿祖兵的小兒子1歲多,過幾年大兒子就要上小學了。為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宿祖兵離開三義鄉,到廣州打工。他的工位在一臺拖把制作機前,機器上有一個約半米長、10厘米厚的鐵鉛塊,他將拖把頭夾和拖把布按照規定放置后,按下開關,鐵鉛塊便會大力壓下來,一個拖把頭就做好了。
2009年2月14日,機器突然跳閘,鐵鉛塊徑直落到他的手上。
宿祖兵眼前一片血紅,失去意識。
再次醒來,他已在醫院內。
隨著麻藥麻醉效果過去,疼痛從臂骨中透出,直入心肺。
宿祖兵的雙手前臂被截斷了。
年邁的父母連夜從重慶趕來,守在他的床邊,兩眼通紅。
宿祖兵原本過幾天就能帶錢回家過年,但現在卻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連上廁所都需要老父親幫忙。
沒錢到醫院接受專業康復訓練的宿祖兵,住院兩個月后便回到家里,開始了漫長的恢復——再次學會洗臉,他用了5天;學會穿衣,他用了半個月;學會煮一碗面條,他花了3年……
即便如此,宿祖兵能夠幫到家里的還是極為有限。
2015年,妻子不堪重負離開了。
“我想過輕生,可一家老小都指望我,我不能倒!”宿祖兵抹去了眼角的淚花。
2016年,憑借自身努力,宿祖兵將家里10畝煙葉地擴大到40畝,還養了幾頭肉牛,他想趕快賺到錢,讓家里擺脫困境。
但那年多雨少晴,煙葉質量很差,他又缺乏養牛技術,一年下來不賺反虧。
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宿祖兵因此徹夜難眠。
逢生·立志不當貧困戶
當地政府了解到宿祖兵的情況后,將他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
讓人驚訝的是,宿祖兵拒絕了:“我還年輕,有力氣!”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三義鄉宣傳委員陳傳國至今感動,“宿祖兵這個小伙子有志氣”。
為了幫助宿祖兵,鄉政府專門派人上門為他講解扶貧政策,申請幫扶資金,解答技術困惑。駐村工作隊將硬化公路一直修到了他的牛棚前,生產用水水池也建在他的煙葉地附近,為了一桶水,他再也不用來回走半小時山路。
宿祖兵心里的火燒起來了,他要擴大烤煙種植面積,還要多養10頭牛。
知曉這個計劃時,駐鄉工作隊隊長王祖勛非常擔心,但宿祖兵卻信心滿滿:“政府給了我那么多幫助,這次肯定能行!”
從此,宿祖兵每天就在烤煙地和牛棚之間來回穿梭,從不偷懶。
在田地里,宿祖兵靠著雙臂翻地、起壟、覆膜、育苗,要比常人多花上三四倍的時間,但他能干得跟鄉親一樣好。打掃圈舍、飼料加工,他也樣樣在行。
宿祖兵還給自己買了養殖資料:“養牛風險小,但要養得好,我還要抓緊學習。”
“他連翻書都比別人困難。”在他父親宿代林看來,兒子太累了。
但宿祖兵不覺得累,他要用自己的雙臂,為家里減輕負擔,摘掉貧困帽子。他心里的火越燒越旺。
宿祖兵的手臂上有無數傷痕,這些都是日復一日的勞作給他留下的,但在宿祖兵心底,這些傷痕猶如一枚枚勛章,見證著他脫貧致富的過程。
2019年,宿祖兵種植的60畝烤煙為他帶來17萬元收入,18頭肉牛賣了32萬元。而且,他的牛棚里還有43頭牛在享受著可口的草料,等待著下一批買主。
領路·致富路上信心滿
如今,宿祖兵不僅為自己、為家人撐起了一片天,還帶領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隔壁62歲的陳碧香,已經連續3年在宿祖兵家的烤煙地幫忙。
“每年干6個月,每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陳碧香笑得合不攏嘴,“今年過年我能給自己添件衣服啦。”
村民徐興平的家就在宿祖兵通往牛棚的路上。前些年,徐興平的妻子因病臥床,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艱難。
看著宿祖兵每天在自家門前來來去去,徐興平也不想僅靠著幾畝煙葉和貧困補貼渾渾噩噩地生活了。
“人家失去了雙手,每天都還在拼命地干,我們有什么理由坐在家里等政府救濟呢!”徐興平開始請教宿祖兵如何養牛。
宿祖兵高興極了,從建牛棚、圈舍消毒、購買小牛到配制飼料,事無巨細地將養牛經驗告訴徐興平。
去年12月,經宿祖兵介紹,徐興平賣掉了6頭肉牛,去除成本,足足賺了3萬多元。
如今,宿祖兵走在路上,經常會被鄉親突然狠拍一下肩膀:“年輕人,牛!”
他從一個不敢出門的殘疾人,成了村里人交口稱贊的能干人。
宿祖兵家里有三層樓房,但至今只是水泥抹面,甚至許多房間連墻都沒有。
宿祖兵說,家里人不多,房子只要有一兩間能住就行。
“我要把錢存起來,過年后再多買幾頭母牛,這樣就不用到外面去買小牛了。”宿祖兵計劃著,他還要多種幾十畝烤煙,帶動更多人一起脫貧。
下午6點,山霧升起,天地一片迷蒙,遮住了遠山和近路,牛兒也到了吃晚飯的時間。
宿祖兵站起身,不急不緩地走向牛棚。
這條路,宿祖兵已經走了無數遍,霧再大,他也不會迷失方向,困難再多,也擋不住他脫貧致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