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震光
中國傳統的鄉村之美,在于飽含濃郁的歷史人文傳承、古樸的建筑架構。每每想要旅游時,我們總習慣在諸如宏村、平遙、土樓等聲名赫赫的旅游景點間尋索,卻渾不知有座入選“中國最美村鎮”的小村莊就在金山廊下鎮。 在山塘村,自然與人文,水乳交融;民俗與文化,保存完好。山塘村因此在2016年被評為“中國最美村鎮”,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具有濃濃江南韻味的“三古”:古村、古橋、古校。
說起山塘這個地名,在腦海里最易生成的印象是連通“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閶門和“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之間的七里山塘街。但在中國以山塘命名之地不少,其中金山廊下的山塘村,就宛如“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女子。
山塘村的得名,來自界別滬浙兩地的山塘河。1949 年以前,這里曾經是滬浙地區一個十分熱鬧的江南小集鎮。山塘村水陸運輸業十分發達,有數個水運碼頭,能通航十五至三十噸的船舶,每天都有往返于上海市黃浦江和浙江省杭州、嘉興、湖州等地的客貨運船只,是滬南、浙江平湖等地通往各大埠的重要水路中轉站之一。直至20世紀90年代,距山塘橋往西百米,仍有碼頭停靠著往來于平湖等地的船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陸上運輸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往來滬、浙的公路修了好幾條,水路運輸漸漸被陸上運輸取代。
山塘村如同蟄居的老人,越來越落寞,而曾經熱鬧無比的山塘河老街也不復當年摩肩接踵的舊觀。走在老街上,時間的流速陡然變緩,細心打量,舊時印跡隨處可見。十幾年前,在老街不遠處又新開了一條路,漸漸路過山塘老街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
有河必有橋,百年古橋山塘橋經歷百年風雨,見證著廊下山塘村的發展。山塘橋橋樁在河里共有三跨,呈青石板平跨梁結構,建于清嘉慶庚辰年子月,南北走向,全長22米,寬2.12米,橋面由九塊長條大石板拼合而成。20世紀50年代曾修繕過,現在是區級文物保護遺址。橋的這邊,是上海金山,橋的那邊是浙江平湖,100多年的風雨歷程仿佛訴說著一段綿長的滬浙情誼,站在橋的正中,就可以體驗“一腳跨兩省”的奇妙感覺。橋南北兩個村子都叫作山塘村。人們習慣上把橋南屬于浙江省平湖市的叫作“南山塘”,把歸屬于上海市金山區廊下鎮的叫作“北山塘”。《鹽溪竹枝詞》里這樣描繪山塘:“山塘橋下水東流,漁火江楓幾度秋。宛似姑蘇城外路,煙波十里蕩輕舟。”
山塘老街邊有一所山塘小學,始創于1915年,有百年歷史,占地2500平方米,校舍與河對面浙江南山塘的民居隔河相望,四周被翠竹和水杉環抱,粉墻黛瓦,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樣式。
校園內,操場、領操的高臺和一側的教室等建筑,在歷經百年滄桑變幻后,都原式原樣保留了下來。百年育人的歷史,造就了當地特殊的現象:在山塘村乃至廊下鎮,從上幾代爺爺、奶奶輩,到現在二十歲以上的青年人,他們的孩提時代大抵都是從山塘小學的課堂里走出來的。因其占地面積對于一所學校而言過于狹小,這所百年小學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隨著廊下鎮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山塘小學經過修繕后,成為一家展示青瓷和葫蘆文化的民俗苑。
民俗苑內翠竹和水杉環抱,粉墻黛瓦,極具古典雅致的人文氣息。山塘民俗苑同時兼任金山區科普教育基地,人文教育與江南風格交織,演繹著山塘村匠心獨運的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