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搞好中醫藥文化教育是傳承和弘揚中醫藥學的基礎和根本,而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要本著“守正傳承,揚棄創新”的原則,并堅持“守正是根本,傳承是基礎,揚棄是保障,發展是根本”的指導思想。傳承要向前看,必須以當下的科學進步、醫學發展和學生思維特點為前提,發展則要向后看,兼顧中醫藥學的文化背景、發展源流和歷史沿革。在中醫藥發展新時代下明確中醫藥文化教育的緊迫性,從而找準其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切入點,從中華優秀文化母體中梳理核心思想,進一步把握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基本內容和側重點,最終用中醫思維建設現代中醫藥觀,用國際化視野指導中醫藥現代化教育,突出中醫藥文化教育者的使命,使學生立中醫心,踐中醫行,振興中醫藥。
[關鍵詞] 中醫藥學;中醫藥文化;中醫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R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20)01(c)-0135-04
Analysis of times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ion
FU Wendi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Center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 Doing a good job in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ion is the basis and foundation for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nheri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bandoning the innovation” and insisting that inheritance is the foundation, discarding is guarante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ideology. Inheritance should be forward-looking and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rrent scientific progress, med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must be viewed backwards, tak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evelopmental origi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account. We must clarify the urgency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ion and identify the entry point for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new ar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nding out the focus and basic cont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ion and grasping the core ideas from the Chinese cultural maternal body the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for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ducators. Constructing a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with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and international view. To establis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ought for students and then make them can promote the inheritor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sp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中醫藥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復雜性科學,是中國古代科技中“生命延續至今”的唯一碩果,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典范[1]。傳承和發展是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兩大主題。傳承要向前看,必須以當下的科學進步、醫學發展和學生思維特點為前提,發展則要向后看,兼顧中醫藥學的中華文化背景、發展源流和歷史沿革[2]。站在現代醫學高度,回望中醫發展的歷史,兼顧中醫藥國際傳播和國內傳承的新態勢,要用中醫思維建設現代中醫藥發展觀,用國際化視野指導中醫藥現代化教育,這樣才能使中醫藥文化教育理念引領、有序傳承、創新發展[3]。
1 中醫藥發展新常態下,明確中醫藥文化教育的緊迫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發展成為國家戰略,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大好時機[4],對內成為醫療體制、機制和管理改革的切入點,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外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文化使者,成為宣傳中華優秀文化的橋梁和窗口[5]。中醫藥自誕生之日起,幾千年來從未間斷,其人文內涵、理論體系和診療技術等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是中華文化的內生力量,亦是中醫藥價值與生命力使然。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現代人僵化的科學思維模式審視下中醫藥陷入了“另類”和“不科學”的泥潭,被推上了質疑舞臺的中心,中醫藥學遭到了空前的挑戰,中醫藥生存與發展遇到了危機[6]。近年來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但在學術等領域至今仍有“雜音”和不同認識,為此,開展積極的正能量中醫藥文化教育不僅必要而且迫切。要從醫學角度、文化維度和政治高度,向學生講清楚中醫藥學是中國人的原創,是中華先民貢獻給世界的寶貴財富,要讓學生深刻理解傳承發展中醫藥學的戰略價值和現實意義;要向學生講清楚在當代新整合醫學趨勢下,傳統中醫藥學的醫學價值和人文魅力,堅定中醫生的職業理想和傳承中醫藥學的自覺意識,使學生從心底里愛中醫、信中醫和傳承中醫[7]。
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要體現國家意志、符合中醫規律、尊重學生訴求并突出現代特征,要采取對話、碰撞和還原的方式,摒棄文化虛無主義和保守主義[8],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中醫觀,進而從民族文化復興高度,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
2 以傳承為起點回望歷史,找準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切入點
當今時代,科學與技術迅猛發展,給醫學、生理學及生命科學等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推動著相關學科迅猛發展?,F代醫學早已從古代的整體醫學剝離向分解醫學和精準醫學發展,近年來呈現由關注局部向重視整體遷移,在螺旋上升中又向“新整體醫學”邁進的趨勢[9]。中醫藥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沒有脫離中華文化母體,是醫學、哲學和文化的有機結合,是醫學與人學的結合,是系統的復雜科學[10]。中醫藥學不僅關注病癥更關注患者,這與現代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高度契合[11]。傳承發展中醫藥學首先要明確其醫學與人文有機結合,科學與人文并重的醫學特點,找準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切入點。要說清楚中醫藥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定產物,沒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哺育和滋養,就沒有延續幾千年的中醫藥學。在現代科學視域下,傳承發展中醫藥學首先必須充分尊重和正視中醫藥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中醫藥學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體系和中國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原汁原味地傳承中醫藥,發展和創新現代中醫藥學,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中醫藥學是打開人類復雜性人體與生命科學的鑰匙。中國人的傳統風俗、飲食起居、文學藝術及生活習慣等無不打上中醫藥文化印跡,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12]。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要以中醫藥文化歷史發展為主線,以中醫藥“道、術、仁”合一為基礎,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底色,以繼承傳統中醫藥學優秀成果為起點,本著“傳承發展,揚棄創新”原則,堅守傳承是基礎,發展是根本的指導思想,體味中醫藥的道術構建、人文情懷與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感悟“中醫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理想,傳承、弘揚中醫藥文化[13]。
3 弘揚中華文化核心思想,明確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內涵
中醫藥學經過幾千年傳承發展,其理論架構、診療技術、醫德規范和人文情懷等體系龐雜、內容浩繁、博大精深。明確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內容,首先要處理好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系,傳承是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發展是傳承的延續和結果。傳承要向前看,要正視當前現代醫學的主流特征;發展要向后看,要清楚未來發展的歷史淵源[14]。中醫藥文化教育要突出三種境界,即,一是“道”的境界。明確中華文化中關于“氣”“陰陽”“五行”等哲學思想,以及“易學”和“儒”“釋”“道”等“一源三流”等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二是“仁”的境界。中華醫文化非常重視“德”的培養和修為,講求懸壺濟世和醫者仁心,追求德行為要,以德為先,講究無德者不能為醫。三是“賢”的境界。強調不僅治已病,還要治未病,重視防患于未然。主張治病是手段,健康是目的,不得病,晚得病,健康快樂生活才是人生終極目標,主張身心合一,道法自然。
中醫藥學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與中國古代哲學、諸子文化、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及清代樸學等多種文化形態相互滲透、影響、交融[15],天人相應,形神一體的整體觀、動態變易的運動觀、陰陽互動的辨證觀、綜合調治的養生觀等搭建了中醫藥學理論體系架構。中醫藥學不但有“道”的規制,“術”的操作,更有“仁”的理想。提出未病先防,重在養生的“整體醫學”和“協同醫學”思想。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要給學生講清楚中醫藥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和淵源并做好以“職業精神”為導向的人文教育,以“執業能力”為走向的專業教育,以“社會適應”為指向的養成教育[16];要給學生講清楚氣與陰陽五行的中醫藥學元理論和中醫藥學的自然、辨證、整體、運動及養生等思想,為學生打下堅實的中華先人原創的理論基礎;要給學生講清楚“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等辨證的診療技術和中醫“望、聞、問、切”等的醫病方法;要給學生講清楚中醫藥人的濟世救人的仁愛之心,解救天下蒼生的活人理念和大發惻隱之心,無欲無求的醫德風范和救人于危難的救世情懷[17]。從中醫藥文化起源、思想、內涵、比較、傳播和發展等視角闡明中醫藥文化教育的核心內涵。
4 探索中醫藥學當代價值,把握中醫藥文化教育的側重點
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要突出哲學中醫、人文中醫、仁愛中醫、預防中醫和綠色中醫的中醫藥學本質特征[18],闡明中醫藥在探索生命奧秘、應對健康挑戰、推動醫學模式轉變、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等方面的價值,同時,本著國際視野、中國特色和傳承創新的中醫藥文化教育理念,把握好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與現代教育的關系,與現代科學的關系,力爭達到:
一要理清事實,告訴學生“中醫是什么”。要“原汁原味”客觀和真實地理清和展示中醫藥文化發展歷史、框架脈絡、思想體系和文化內涵等,探究本草文化、診療文化、經絡文化、養生文化、器物文化等形成過程[19],講清中醫藥文化延綿不斷的奧秘,講清中醫藥文化始終沒脫離中華文化母體的緣由,講清中醫藥文化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的客觀存在。
二要分清觀點,回答學生“為什么學中醫”。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會議、不同場合就中醫藥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和利用好”并推進中醫藥產業化和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要按總書記要求旗幟鮮明地弘揚和傳承中醫藥文化,同時又要“原汁原味”“新陳代謝”,要給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新時代信息和新世紀思考,要警惕假借推廣中醫藥文化之名使中醫藥文化泛化,推崇“中醫文化論”,避免落入“科學化陷阱”和“現代化癖”泥潭[20]。要從中醫藥文化的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出發,從“中醫消亡論”和“中醫傳承論”正反兩個方面,闡釋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三要解清方向,教會學生“怎么學中醫”。在了解掌握并熟練運用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和思維方式基礎上,努力培養學生中醫自信、文化自省和行動自覺[21]。首先,在政治上要講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要先行。弘揚中醫藥文化是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需要。其次,在學術上要講清傳承祖國原創醫學理論和實踐的偉大意義,弘揚中醫藥學思想、理論和實踐,是豐富發展現代醫學的客觀需要。再次,在文化上要講清這是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力,傳播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現實需要。
5 在傳承和創新發展中,凸顯中醫藥文化教育者的使命
中醫事業振興,要靠中醫人才傳承,而中醫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中醫教育。在現代教育視域下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學習的引領者、知識的生成者和學生的人生導師[22],因此,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要注重知識、觀點和思考等三者的有機結合并探索和掌握科學方法,最終建構中醫思維模式和中醫行為規范,形成現代中醫人。在中醫藥文化知識構建中要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對問題的梳理和科學的邏輯思考,建立符合科學規律的中醫價值觀和現代醫學觀和中醫質量文化觀[23]。一要本著“原汁原味”原則呈現中醫藥文化歷史樣態,闡明中醫藥文化淵源、思想體系、科學原理、代表人物、發展階段和歷史評價等,明確中醫藥的歷史發展。二要在中醫藥文化發生的知識和體系基礎上,梳理、歸納、總結和提煉當前學術理論界對中醫藥文化的不同觀點、思想、認識和價值判斷,拓展中醫藥文化的研究視野,注重學生的主觀判斷和認識體驗,引導學生提升中醫認同感,明確中醫藥的發展方向。三要設置知識拓展文獻及閱讀書目,形成開放性思考問題,開展探究式、合作式學習,實現從“傳遞”向“對話”轉變,訓練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和縝密的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式,注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建立中醫思維架構體系,形成現代中醫藥學價值觀,明確現代中醫藥人才培養要求[24]。
6 加強中醫藥文化教育科學研究,迎接中醫藥偉大復興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是中華先民的科技原創和智慧結晶[25]。中醫藥的延續靠傳承,中醫藥的發展靠教育,而中醫教育的發展靠中醫藥教育科研的支撐和引領。當前,我國中醫藥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處于嚴重削弱狀態,其重視程度、隊伍建設、資金投入、成果應用等遠不能適應中醫藥大發展的國家戰略需要,遠不能適應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新時代呼喚,遠不能適應中醫藥走出去提升中華軟實力的使命擔當,亟待行政管理部門重視、教育科研部門先行和各類中醫院校加大投入。我們認為,中醫藥文化教育中的諸多問題歸根結蒂都與中醫高等教育科研沒有高水平研究成果,教育科研沒有發揮應有作用有關[26],因此,加強重視高等中醫藥文化教育,加大對高等中醫藥文化教育投入,拓寬高等中醫藥文化教育科研的視野,刻不容緩。
新時代下開展中醫藥文化科學研究要從建設文化強國高度,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力度和發揮智庫作用維度等方面,認識和審視中醫藥文化研究的戰略地位、核心價值和研究方向,要緊跟時代步伐,回歸學術研究初心,推動中醫藥文化研究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和諧發展。明確中醫藥文化研究要干什么,科研能解決什么等問題。在研究內容上,要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瞄準重大現實問題,回應百姓期盼,要積極開展中醫藥文化政策研究、理論研究、傳播研究、文化研究、人才研究和比較研究等。在研究方法上,借鑒人文和自然等相關學科研究方法,采取交叉、融合、遷移和創新等手段,傳統與現代、新技術與成熟手段,定量與定性等結合,創新新時代研究工具與技術手段,從而滿足中醫藥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在條件保障上,要在現有體制、機制等規制方面有新舉措,智庫建設與學科建設相結合,課題研究與草根研究相結合,集體協作攻關與個體互助突破相結合,建立靈活有序的保障體系。在重點研究問題上,在貫徹落實中醫藥法視域下,把治未病和養生保健作為群眾接受中醫藥的突破口,把中醫藥“簡便驗廉”作為醫保改革的切入點,把師承作為中醫教育改革的攻堅部,從西醫優勢與中醫特色出發,把中西醫現代比較作為培養中醫思維和文化自信的工作站,努力發揮中醫藥文化科研的引領、指導和示范作用,最終為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服務。
7 小結
耶魯大學前校長查理德·萊文增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一種思維”[27]。中醫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想的形成、科學范式的把握和能力的實踐運用等均有一定客觀判斷和主動認知,中醫教育要在注重傳授中醫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中醫藥文化價值判斷和中醫思維模式的培養。教育者要傳道、受業、解惑,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這個“能力”在中醫大學生培養上怎么體現?通過什么路徑培養?值得我們中醫人思考!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在現代科學發展中無數事實雄辯地證明,沒有好的中醫藥文化教育,談中醫守正和創新就是一句空話,中醫藥文化教育必須結合中華文化和中醫實際,同時開展中醫特色的人文教育,吸收傳統中國古代教育的精華,突出中華文化特色,堅持傳統中醫、人文中醫、綠色中醫、科技中醫理念,堅持守正是根本,傳承是核心,融合是路徑,創新是關鍵的思想,牢記使命,不忘本來,面向未來,借鑒現代教育優勢,形成自己完整而有思想的中醫教育體系。中醫教育既要防止西醫化,又不能拒絕科學和現代技術成果給中醫藥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既要直面現實,更要勇于逐浪,只有這樣古老的中華文化瑰寶才能原汁原味地得以傳承,隨著中醫的振興,中華文化的復興才能早日到來。
[參考文獻]
[1]? 李伯聰.從古代中醫向現代中醫的轉變——制度方面的大轉變與知識系統的小轉變[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6):1-7.
[2]? 張宗明.創建一流中醫藥大學 哲學社會科學不可替代[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3):141-145.
[3]? 傅文第.關于傳統中醫藥文化歷史局限的現實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7,38(10):83-86.
[4]? 孫光榮.切實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N].中國中醫藥報,2017-05-18(001).
[5]? 邱德亮,孫光榮.中醫當自強---兼論實現中醫夢的理念與路徑選擇[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3):6-8.
[6]? 沈時謀.中醫藥發展危機的問題和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5):120-121.
[7]? 齊城成,章新友,仵倚,等.基于“學中醫 信中醫”理念的中醫自信的建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6):129-130.
[8]? 牛素珍,許楠,牛彥平.論中國哲學對中醫文化的影響[J].光明中醫,2018,33(23):3447-3450.
[9]? 蔣戈利.人文整體醫學模式下的醫德觀構建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1):13-18.
[10]? 王永炎,黃啟福,魯兆麟,等.中醫藥學學科方向的變革與創新[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1):5-11.
[11]? 王玲,甘代軍,馬俊,等.現代醫學模式運用于醫療實踐的阻礙與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16,24(4):531-534.
[12]? 劉少華.中醫文化素養在中醫醫院職業化管理隊伍建設中的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8):77-78.
[13]? 袁綱,傅文第,邸維鵬,等.中醫思維的辨識與傳承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29(5):6-12.
[14]? 鄭吉偉,常佩瑤.論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J].理論學刊,2016(1):4-10.
[15]? 穆浩然,梁玉清,賈月輝,等.公共衛生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現狀與問題——基于“三導向”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工作[J].中國衛生產業,2017,13(8):31-32.
[16]? 葉姣云,唐沖.基于中醫藥文化傳承的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 17(6):83-85.
[17]? 羅根海.中醫的文化底色[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5.
[18]? 薛倩,陳曉.近十年中醫學人文精神研究述評[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6):543-546.
[19]? 孫光榮.中醫藥文化發展的面向與路徑[N].中國中醫藥報,2014-9-1(005).
[20]? 張晉,王海云,周文泉.中醫傳承模式探討[J].光明中醫,2011,26(7):1305-1307.
[21]? 毛志強,熊官旭.中醫文化自信的根源:理論基礎·精神實質·主體自覺[J].思想戰線,2018,44(4):139-145.
[22]? 葛玲玉,張喆,蔡以生.論名中醫工作室模式對提升中醫軟實力的作用[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1):126-129.
[23]? 劉明福,王忠遠.習近平民族復興大戰略——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的體會[J].決策與信息,2014(Z1):8-157,2.
[24]? 張宗明.論中醫藥文化自信[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1):1-5.
[25]? 王延隆,劉蓮香,王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高校輔導員,2015(4):16-20.
[26]? 閻光才.“雙一流”建設愿景與突破[J].探索與爭鳴,2018(2):112-118,144.
[27]? 李曉華,袁曉萍.高校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3):70-73.
(收稿日期:2019-06-13? 本文編輯:李亞聰)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研究課題(JD20170 15);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SJGY20170612)。
[作者簡介] 傅文第(1965.1-),男,碩士研究生導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學校心理學、高教德育、中醫藥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