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胡小牛
色感是人天生對色彩的感覺,色感能力即人對色彩的感知能力。人們對色彩的感知能力有大有小,但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來提高。在汽車油漆調色中,具備一定色彩感知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培養學生的色彩分辨能力,提高學生色感水平是汽車調色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色感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汽車調色教學中,可以按照夯實色感基礎、提高辨色能力、糾正色感偏差等3個步驟來進行。
(1)課程階段與培養分析。汽車調色課程教學處于汽車涂裝專業教學的中后期,學生前期學習了汽車表面處理和油漆噴涂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對油漆的組成、涂膜結構、面漆類型等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為本階段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色感能力培養要利用顏色屬性和顏色合成等理論知識,要在顏色比較、顏色分析、顏色微調實踐中反復練習,逐步提高。
(2)色感水平與色感測試。學生的身體素質正處于最為旺盛的階段,對顏色感知能力強,對色彩變化敏感,是色感水平最好的時期,也是培養色感能力的最好階段。不同學生個體的色感水平存在著差異,由于先天原因,有的學生色感很好,有的學生存在色弱或色盲情況。因此,教學前要對學生進行色感能力測試,掌握不同學生的色感水平,以便實施差別化教學。
(3)學習能力與教學策略。大部分職業學校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自控能力較弱,理論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不夠,動手能力較強。色感能力培養要學習較高難度的理論知識,教學中要將教學內容碎片化、抽象理論形象化、知識應用具體化,加強針對性訓練和實踐練習,以確保色感能力培養的效果。
(1)拆分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色感能力培養要借助色彩基礎理論,讓學生學會用色彩的眼光來觀察與理解物體的顏色,提高對色彩的感知能力。但是,色彩理論的學習對于職業學校學生來說難度非常大,教材中的色彩理論體系龐雜、抽象難懂,學生通常摸不著頭腦,短時間內無法掌握。為了克服這一困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地將色彩基本理論拆分為顏色形成、顏色屬性、顏色表示方法、顏色影響因素、顏色合成規律等5個學習任務,每個任務根據教學難度配備適當課時(表1),使教學任務容量減小,目標明確,難度降低,以便于學生快速、高效地掌握相應的色彩理論,逐步學會從專業層面去練習色彩感知的方法。
(2)理實同步教學,鞏固色彩認知。色彩理論提供色彩感知的方法,色感練習提高色彩的認知能力。實踐證明,理實結合、相互驗證可以有效鞏固學生色彩的認知水平。因此,在色彩理論教學的同時,還要安排大量色感練習。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表1中的色感練習內容,在講授顏色形成理論時,通過色感測試確定學生色感的初始水平,使學生對自己色感能力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在顏色屬性教學時,練習顏色的表示方法,揭示顏色的變化規律,優化學生的色感基礎;在顏色定位教學時,指導學生利用顏色的屬性去分析顏色,練習顏色比較的方法。理實同步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去感知色彩,在實踐練習中印證色彩理論,更新自己的認知水平,鞏固色彩認知基礎。
(3)利用對比分析,練習辨色方法。色感能力培養要練習學生對色彩敏銳的觀察力和表現力,培養這兩項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進行顏色對比分析,練習顏色的分辨方法,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顏色對比分析通常是拿出視覺上比較接近的A、B兩個顏色,如圖1所示,引導學生從顏色屬性的3個維度去比較,分析兩個顏色的色調、明度、彩度,感知顏色的差異,領會兩個顏色的特點。顏色對比分析能綜合訓練學生的顏色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顏色理論的應用能力,幫助學生獲得顏色分辨技巧,是練習學生辨色方法的有效手段。

表1 色感培養的教學內容

圖1 視覺上接近的兩個顏色
(1)色感培養需要通過反復訓練來強化感知,訓練次數越多、強度越大效果就越明顯,但對于汽車調色課程來說,用于學生色感訓練的時間非常少,難以保證訓練必要的強度。此時,教師在教室里教會學生色彩感知的方法,在生活中訓練學生色彩感知的能力。生活中的色彩訓練最容易被學生接受,如學生隨手摘下兩片樹葉,感知樹葉的色彩,分析樹葉顏色的色調、明度和彩度,比較兩片樹葉的顏色差異。將色感訓練搬入學生生活,學生會在生活中產生共鳴,很快對顏色的探究產生興趣。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自覺地對身邊的所有顏色進行對比和分析,在無意中提高了顏色感知訓練的強度,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專項訓練,提高辨色能力。汽車調色是將幾個基本顏色的色母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達到與車身原漆膜顏色一致的過程,汽車調色需要具備良好色感水平和科學的辨色方法。因此,在色感培養過程中,要設置專項的辨色能力訓練。專項辨色能力訓練通常包含顏色定位訓練和顏色比較訓練兩項內容。顏色定位是對一個顏色的色調、明度、彩度進行分析,確定顏色3個屬性的等級,并與孟塞爾立體模型上對應的顏色進行對照,確定該顏色在立體模型上具體位置的顏色表示方法。顏色定位訓練可以練習定性分析顏色的方法,為提高學生辨色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顏色比較訓練主要是訓練學生運用顏色定性分析法,對兩個相近的顏色進行顏色比較和分析,準確找出顏色差異的能力。學生通過顏色定位、顏色比較訓練,就能從專業的角度去分辨顏色,提高自己的辨色能力。
(3)總結歸納,提高應用能力。職業學校學生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差,在色感培養教學中,學生雖然經過了反復的訓練,提高了自己的色感能力,掌握了一些辨析顏色的方法,但是還存在理論知識不系統、辨色方法不規范和應用能力欠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補齊短板,強化知識的應用。色感培養教學要整理和歸納顏色命名、顏色屬性、顏色變化規律、顏色表示方法、顏色差異分析等相關知識、技能,指導學生顏色辨析的應用技巧,在學生頭腦里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系統和一個規范的辨色方法,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1)熟悉色母特性,建立辨色標準。自然界中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顏色,人們對顏色的認知也是一個大致、抽象的理解,但是在汽車調色中,調色者需要熟悉自己所使用色母的顏色特性,在頭腦中建立一個相對的顏色標準,用于分析顏色的差異,確定顏色的走向。同樣,在學生色感能力培養中,教師也需要選擇一個普遍、通用的色母系統,展示系統中色母的標準顏色,講解色母的顯色特點,在學生的腦海里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顏色標準體系,為學生準確辨析顏色、糾正自己的色感偏差提供參考坐標。
(2)采用顏色微調,糾正色感偏差。顏色微調是調色者將初步調配的基礎顏色與車身標準顏色進行比較,找出顏色差異,分析顏色差異和色母顏色特性,確定需要添加的色母,在基礎顏色中逐次添加所缺色母并反復比色,直至所調顏色與車身標準顏色一致。在色感培養中,教師可以利用顏色微調結果的驗證,來糾正學生的色感偏差。具體做法是選取車身標準顏色配方,在配方中核減個別色母或色母的添加量形成基礎配方,記錄核減色母的編號和數量,讓學生以車身顏色為標準,用基礎配方進行顏色微調。微調后將學生調配的顏色、添加色母的編號和數量與車身顏色和核減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兩者的差異,查找差異產生的原因,用結果修正學生的認知,糾正學生的色感偏差。
色感能力培養是汽車調色課程教學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是學生獲得優秀調色技能的前提和基礎。汽車涂裝專業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提高學生色感能力的方法,為學生汽車調色技能的提高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