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晶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三醫院 甘肅 武威 733000)
現階段,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在我國臨床上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可采取手術療法來對患者進行治療,以有效改善其肢體功能,促進病情恢復[1]。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具有適用范圍廣、并發癥少以及固定效果好等特點,能夠顯著提升疾病控制的效果,備受臨床醫師的青睞[2]。本文旨在分析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中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的應用價值,總結如下。
選取2017年4月—2019年7月接診的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病患64例,隨機分成兩組(n=32)。實驗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在21~63歲之間,平均(47.83±4.25)歲;病程在4~15d之間,平均(9.71±1.15)d。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齡在20~63歲之間,平均(47.06±4.93)歲;病程在4~15d之間,平均(9.58±1.24)d。患者經相關檢查明確診斷,有手術適應癥,且病歷信息完整,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病程與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采取交鎖髓內釘內固定療法,詳細如下:充分清理創口后,對患者進行麻醉。將皮下組織規范化的切開,以充分顯露骨折斷端。對骨折部位的軟組織進行徹底的清理,并對骨折部位進行臨時復位以及固定處理。采取手法閉合復位的方式對骨折端進行處理,并對骨折遠端處的下沉移位現象進行矯正,同時對左右移位進行矯正。經骨折端將導針緩慢置入股骨踝上,若復位比較困難,需于C型臂X線機引導下完成閉合復位操作。依次擴髓后,置入主釘。待充分矯正骨旋轉畸形后,利用瞄準器于骨折遠端規范化的置入鎖釘(2~3枚),同時于骨折近端置入鎖釘(2枚)。反復沖洗骨折部位,并予以縫合處理。
對照組按照常規流程進行鋼板內固定術治療。
記錄兩組的骨折愈合情況,統計并發癥(關節功能不良,及內釘斷裂等)發生者例數,便于后期的分析和對比。
實驗組的骨折愈合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1。
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的低,差異顯著(P<0.05),如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的對比分析表[n(%)]
臨床骨科疾病當中,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十分常見,能夠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并能影響患者的關節功能,降低生活質量[3]。鋼板內固定治療中,固定方向通常與骨中軸線存在偏離的情況,此時,患者若負重,將極易引起骨折部位彎曲的現象,另外,術中對骨膜進行剝離可引起骨骼供血不足的問題,使得骨愈合時間明顯延長,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發生骨不愈合的幾率。
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為比較現代化的一種治療術式,能夠于骨中軸線處對骨折部位進行有效的固定,從而有助于預防骨折變形以及移位。相關資料中提及,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具有創傷小、適用范圍廣、骨折愈合速度快以及并發癥少等特點,并且,在手術治療的過程當中無需對骨膜進行剝離,所以,并不會對患者骨折部位的供血造成影響,有助于促進其術后的恢復[4]。多項研究表明,于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病患的臨床治療工作當中,合理運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可取得比常規鋼板內固定術更好的成效,不僅有助于提高骨折愈合的效果,還能有效降低關節功能不良等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十分安全、有效。實驗組的骨折愈合情況比對照組好,差異顯著(P<0.05);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促進骨折創口的愈合以及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顯著作用。為此,臨床醫師可將交鎖髓內內固定術作為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的一種首選治療術式,以進一步提高患者手術治療的效果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將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方案用于創傷性下肢長管狀骨骨折治療中,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好,并發癥發生率低,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