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黎春 朱文昱(通訊作者) 吳杰 閆可 王晨 王羽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科技城醫院神經外科 江蘇 蘇州 215153)
顱腦外傷為發生在頭顱位置的外傷,或是為去骨板減壓術后外傷、腦出血、跌落傷、撞傷、擊傷等所致。顱腦受損常見軟組織受損、顱骨缺損、顱內組織損傷等。顱骨缺損,為開放性顱腦創傷/火器性穿透傷、手術減壓、顱骨病變等所致,主要表現:<3cm顱骨缺損、顳肌、枕肌下顱骨缺損、頭痛、頭暈、惡心、畏寒等[1]。本研究擷取近年來收治的30例去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患者,評判在早期和晚期分別進行顱骨修補術治療的效果、安全性。
根據患者入院編號分組,將我院2016年4月—2019年4月擷取的30例去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15例。實驗組男性、女性分別為:9例、6例;年齡在20~66歲的范圍,平均年齡為(43.5±4.4)歲。對照組男性為10例,女性為5例;年齡在22~62歲的范圍,平均年齡為(42.3±4.2)歲。實驗組病例及對照組病例在臨床資料方面對比,未見明顯差異性,P>0.05。
納入標準:簽訂知情同意書者、生命體征穩定者、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者。
排除標準:心、肝、腎功能衰竭者、精神障礙者、溝通障礙者、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
兩組均通過顱骨修補術治療,實驗組選擇早期(受傷3個月內)治療,對照組選擇晚期(受傷3個月后)治療。全麻,采用鈦網對患者實行顱骨修補,順著手術時做的切口,將頭皮切開后翻開皮肌瓣,完全顯露受損骨緣。待鈦網取出后,裁剪合適骨窗并貼合處理,目的:使去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患者的骨緣為貼合狀態。在此之后進行鈦釘固定工作,對損傷邊緣作以固定處理、常規引流,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并發癥發生率,加以觀察、記錄與比較。
臨床效果的判定:術后隨訪3個月,治療后,鈦網固定效果佳且患者沒有出現頭暈、頭痛、切口愈合不佳等表現,即為優。治療后,鈦網固定效果較好,患者出現上述表現,但經對癥治療后好轉,即為良。治療后,沒有達到優、良的效果,即為差。治療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
本研究兩組患者的臨床數據信息,輸入與統計學軟件SPSS27.0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兩組臨床效果、并發癥發生率的對比,均通過χ2檢驗。對比數據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反之,對比結果為P>0.05(代表差異不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兩組治療優良率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臨床效果對比(例)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如表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顱骨缺損和顱腦外傷、高血壓腦出血、動脈瘤術后、單純去骨瓣減壓術等均有聯系,為臨床方面發生率較高的疾病之一。顱腦受損后易于發生腦積水,顱腔內微循環受到破壞,故此建議臨床方面通過手術方式治療,以便改善患者的預后。去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患者經顱骨修補術治療,可很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生存質量。顱骨受損后使患者產生頭暈、頭痛、腦萎縮等狀況,因此采取顱骨修補術治療有助于增加局部腦血流量、維持合理壓力、降低腦水腫[3]。與此同時,在早期進行顱骨修補術對去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患者治療,能促使患者及早恢復神經功能,并延長患者的生命時間,降低發生癲癇、腦積水的可能性。相關研究人員表示,傷后3個月內接受顱骨修補術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顱內血流動力學情況,故此能夠保證治療的效果和安全。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見,實驗組、對照組的治療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相比較,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與布音德力格[4]的報道基本一致,說明早期采用顱骨修補術對去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患者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的幾率。
綜上,去骨瓣減壓術后顱骨缺損患者治療中,應盡早運用顱骨修補術治療,該方法臨床療效確切、有效,同時不會發生嚴重并發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