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廣東 廣州 510080)
慢性心肌缺血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起病較為隱匿,患者的胸痛癥狀不顯著,部分患者對于胸痛癥狀的了解程度不高,對其臨床癥狀出現的判斷較差,故而導致早期診斷準確率較低,待到患者臨床癥狀顯著后,患者一時難以接受,導致在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較差,故而采取心理疏導十分必要。
在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5月接受治療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中,隨機抽取65例,均為老年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2例,對照組33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為(71.2±0.6)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為(5.2±1.2)年。對照組男16例,女17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為(71.0±0.7)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為(5.4±1.3)年。比較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參考《內科學》中對于慢性心肌缺血的診斷;(2)對年齡以及性別無要求;(3)本次研究于醫學倫理會審批,獲得倫理批件后開始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同時伴有重大器官、嚴重心臟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2)存在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無法提供研究所需病例資料,依從性較差。
對照組予以常規內科護理,提醒患者按時、按量用藥,監測患者病情,安排科室護理人員以及醫生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采取疾病相關知識講座的方式,鼓勵患者以及家屬共同參與;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結合患者的飲食習慣,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囑咐患者每日堅持運動鍛煉,同時給予患者環境護理,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住院環境。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心理疏導護理:患者存在負性情緒的主要原因在于對疾病的認知不足,擔憂疾病的治療費用,針對此,護理人員與醫生共同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生原因以及治療方案,讓其知曉積極參與臨床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預后效果,進而疏導患者的負性情緒,可讓患者家屬給予患者精神支持,讓患者獲得全身心的關心與關愛。
參照焦慮自評量表(SAS)[1]和抑郁自評問卷(SDS)[2]判定兩組心理護理干預前后心理狀態,以 50分為分界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心理狀態越差。
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

表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分)
組別 n SDS評分 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2 43.69±3.56 30.73±3.36 24.28±1.38 7.37±1.75對照組 33 43.75±3.74 41.75±2.75 24.47±2.16 15.34±1.86 t - 0.0725 15.8501 0.4629 19.4893 P - 0.9423 0.0000 0.6447 0.0000
慢性心肌缺血好發于中老年患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人數也不斷增多,由于該疾病起病較為隱匿,患病早期的臨床癥狀不顯著,多數患者無法自己察覺,待臨床癥狀顯著后,患者一時難以接收,進而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不良情緒不僅會導致患者的預后受到影響,還會導致護理效果也受到影響,此外,長期焦慮及抑郁情緒的存在,會促使疾病更為反復的發展,增加了治療難度及病死風險。由此,在護理工作中,做好患者情緒及心理疏導至關重要[4]。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進行對比,觀察組的心理健康程度較對照組高,SAS及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充分顯示了心理疏導在促進慢性心肌缺血治療中護理價值。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運用心理疏導護理模式,對改善老年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能夠提升預后,另一方面能夠提升護理效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