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蓮 王艷榮 米雪 徐麗芳 代亞麗(通訊作者)
(1 烏魯木齊市安寧醫院護理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3)
(2 烏魯木齊市安寧醫院老年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3)
(3 原新疆護理學院院長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重性精神病是臨床精神科的常見疾病,該類患者由于嚴重精神障礙失去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與社會交往能力[1],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分裂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病、雙相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2]。某專科醫院主要收治重性精神病患者700多例,為半開放、無陪護管理。患者在疾病的影響下時常發生暴力沖動毀物等突發事件,預防、減少突發性不良事件已成為精神科護理管理中最重要、亟需解決的問題[3]。為此,該院于2018年8月進一步深化風險管理,對存在的問題加以改進。提高了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院設有10個臨床科室,對照組為2017年10月—2018年5月住院患者792例。其中,男544例、女248例。疾病類型為:精神分裂癥604例、精神發育遲滯118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24例、情感障礙12例,其他34例。研究組為2018年9月—2019年4月住院患者860例。其中男599例、女261例。疾病類型為:精神分裂癥656例、精神發育遲滯125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24例、情感障礙15例、其他40例。兩組均符合CCMD-3精神疾病診斷標準[4],兩組在年齡、性別、患病類型和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深入風險管理,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在2017年1月嘗試開展護理風險管理,經過一年多的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續經過總結分析,還存在相關培訓及考核未到位、匯報時間未落實、不重視評估、重大節日未落實評估等重點問題。為此,護理部從2018年8月有針對性的進行如下改進。具體改進方法如下:
①進行了兩輪培訓,首次培訓后時隔6個月后又進行了培訓及考核,根據護士的需求,增加了對便秘、保護性約束等患者的評估,培訓內容上更加貼近臨床。
②固定時間、落實匯報:將能級護士分成兩個責任組,設責任組長2名,對患者實行包干、小組管理。對于新入、病情波動、危重等患者,每日由責任護士、責任組長、護士長分別進行評估,一般患者于當日8小時完成,其他患者每日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評估。各病區根據各自特點,確定匯報時間,其他工作圍繞匯報時間來安排、開展,有沖突時要讓路,要保障有半小時的匯報,這項規定對護士是約束,是壓力也是動力,也督促護士要認真仔細觀察,否則無法完成匯報。在匯報前,護士們要梳理患者的病情,使溝通能力得到鍛煉。在匯報結束后,護士長有針對性的反饋匯報效果,督促護士們積極思考,養成遇到問題去查閱、問詢的意識,改變以往護士們覺得干精神科沒有價值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患者的風險,使護士有存在感和價值感,護士們的參與意識更加積極。
③節假日、夜間無縫對接:日常評估工作由病區護士長落實,法定大假如連休4~7天,由護理值班人員抽查病區匯報,夜間由護理值班人員負責把關評估。
④督導組進行督導檢查和考核:護理部組成督導組下病區進行專項督導檢查和考核。每周督將檢查考核結果進行匯總,與績效掛鉤。
⑤重視對風險患者的管理:每月質量考核組對每位護士進行質量考核,按照《風險患者護理質量》標準進行每月評比,涵蓋風險評估、飲食、臥位、皮膚、排泄、睡眠、心理等11維度的評價。對評比結果進行排名,形成崗位競爭,使病區每位護理人員,對風險患者護理質量給予了高度重視。
⑥醫護聯合大查房:每月至少開展醫護聯合大查房2次,以醫生為主,如用藥存在的副作用、軀體癥狀等方面,是對風險患者護理管理的有益補充。
1.3 評價指標
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和護理質量及患者病情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進行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在精神癥狀、生病體征、軀體、睡眠、飲食方面進行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情改善情況[n(%)]
2.2 風險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對照組為88.9±2.7分,研究組為96.8±5.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25,P<0.05)。
2.3 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5.43%,節假日發生占比16.28%,夜班60.47%,走失占比2.33%,暴力占比16.28%,跌倒占比34.88%,噎食占比2.33%;研究組二級不良事件發生率3.72%,節假日發生占比12.50%,夜班59.38%,走失占比0.00%,暴力占比12.50%,跌倒占比25.00%,噎食占比0.00%,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對比[n(%)]
盡早發現風險隱患,減少護理風險,保證患者安全已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5]。該院為患者零陪護管理,長期住院患者,有69.77%不能清楚、完整表達,其意圖需要護士猜測,病情觀察完全依賴護士,稍有疏忽或大意,會影響到患者的安全。在危險未發生前采取積極有效的防范措施,將危險控制在萌芽狀態,從而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6]。護士是醫生觀察的“哨兵”,可觀察到醫生觀察不到的內容。
相關研究[7]顯示,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可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一方面可使患者充分意識到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消除不必要的擔憂、疑慮心理。心理問題是精神病患者最明顯的病征,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及需求,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幫助其緩解心理壓力,達到完全治愈的目的[8]。通過開展風險管理,特別是對風險管理進行改進后,可更好的督促護士積極觀察,并配合醫生開展治療、康復、心理、健康教育等,提供舒適、安靜的環境及基礎、專業的護理服務,不斷的降低風險等級,最終使患者恢復正常的康復活動,使患者感受到護士的關愛,更加配合醫護工作。通過督導,督促護理人員掌握護理風險技術,預防以及處理并發癥的發生,采取預防為主的原則,強化護理風險意識,提高護理專業的內涵,使其在臨床工作中有目的地給患者提供護理服務[9]。
護理風險是指臨床護理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響治療的不良事件[5]。雖然精神疾病患者的風險行為具有突發和難以預料的特點,但發生前大多有先兆表現,其中有嚴重幻覺、妄想和不服從管理的患者發生風險行為的可能性最大[10]。本文通過對自殺、暴力、跌倒、出走、藏藥、噎食、壓瘡風險評估,對患者進行量化風險,確定高、中、低風險患者,將風險患者納入一級風險護理單元,由高年資護士專人24小時不離視線的照護,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和風險防范。通過對高、中、低風險患者進行分級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發生率。
我院收治重性精神病患者占98.35%。多項研究顯示,流浪患者中以精神分裂癥為主,流浪精神障礙患者肇事肇禍、暴力犯罪發生率是一般人群的5倍[11],同時精神發育遲滯患者占比14.53%。本文顯示,通過開展風險管理并進行改進后,研究組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對跌倒、暴力、走失、噎食等方面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