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峽
(重慶市梁平區中醫醫院手術室 重慶 405200)
膽道疾病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癥之一,主要包括膽囊疾病及膽管疾病兩大類,臨床上治療此類疾病的主要方式是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雖比傳統的開腹手術創傷小,但也會導致機體組織損傷,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系統化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加速患者康復的圍手術期的新型護理方式。臨床研究表明,有效合理的護理可促進手術順利進行,并加快術后早期康復[1]。本研究旨在探討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的患者應用系統化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的80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我院影像檢查均確診為膽道疾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麻醉藥物過敏者;精神障礙者。依據入院時間前后分成兩組,各40例,2017年4月—2018年4月入院患者為對照組,2018年5月—2019年4月入院患者為觀察組。觀察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2.6±5.8)歲;疾病類型:膽結石20例,慢性膽囊炎15例,膽囊息肉樣病變5例;對照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3.1±5.5)歲;疾病類型:膽結石19例,慢性膽囊炎14例,膽囊息肉樣病變7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術前護理人員陪同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協助醫師進行麻醉做好術前準備;術后患者取舒適體位,并進行健康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系統化護理,具體措施為:①術前準備:護理人員對患者宣教手術過程及注意事項,以保證患者術中的配合;護士應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并實施有效的溝通交流,減輕患者的焦慮。另外,護士應囑咐患者術前12小時禁食,4小時禁水,為避免腸脹氣影響腹腔鏡手術視野,術前可行清潔灌腸。②術中護理:患者入手術室后,護士協助患者取15°~30°頭高腳低位,并建立靜脈通道以方便給藥,保證術中腹腔鏡吸引器管道通暢;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一旦發生異常及時配合醫生處理。③術后護理:術后嚴密監測患者呼吸、血壓及心率;患者清醒后采取半臥位,利于引流;護理人員客觀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必要時可應用止痛泵;指導患者術后6小時進行床上活動,術后24小時早期下床活動,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觀察患者傷口有無滲血滲液,定期更換敷料清潔傷口;患者腸功能恢復后,指導患者可食少量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普食,應避免食用生、冷、硬刺激食物。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指標,包括肛門排氣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應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護理滿意度的調查分析,滿分為100分,>90為滿意,60~90為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早期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組別 n 肛門排氣時間(h)早期下床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 40 3.09±1.05 10.03±1.65 5.26±1.25對照組 40 5.28±1.23 17.25±2.36 9.36±1.02 t - 4.569 6.248 5.156 P - <0.05 <0.05 <0.05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近年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手術效果良好,創傷小而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為促進患者的早期恢復,合理系統的圍手術期的護理也是不容忽視的。臨床上常規的護理模式條理性較差,不能根據患者病情為患者制定有計劃性的護理措施,而系統化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加速患者康復的圍手術期的新型護理方式,具有規范化、系統化等特點[2]。本研究結果表示,這提示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圍手術期的患者應用系統化護理,術后恢復較快且護理滿意度更高,與許莉[3]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圍手術期進行系統化護理,不僅可促進患者康復,還有效的促進護患關系和諧,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