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衛東 賀達海 周喬飛 金惠林(通訊作者)
(嘉興市王店人民醫院老年病科 浙江 嘉興 314011)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201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總人口為13.4億,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有17759.44萬人,占我國人口13.32%[1],嘉興市是浙江省較早進入老齡化的地區,老年人對醫療、康復、保健等醫療服務和精神慰藉、心理安慰、文化娛樂等精神文化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們嘗試在王店鎮轄區內采用老年人分級護理服務融合智慧養老的基層醫養結合新模式,取得較好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王店鎮轄區內2018年9月—2019年9月100位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采取分級護理服務融合智慧養老的50位老人為觀察組,未采取分級護理服務融合智慧養老的50位老人為對照組。觀察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77.4±7.8)歲;對照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78.7±8.2)歲。兩組一般資料及血壓,血糖,微型營養評分,生活滿意度評分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①年齡>60歲,排除惡性腫瘤、預期壽命在1年之內,多臟器功能衰竭,慢性疾病終末期等;②能夠理解并配合完成研究課題評估及相關說明者;③知情同意。
觀察組給予分級護理服務融合智慧養老,對照組給予常規養老。分級護理服務融合智慧養老主要措施:根據嘉興市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定表對老人進行評定,評定結果可分為重度、中度、輕度;根據評定的結果與我們的醫養結合分級服務相對接,開展醫養結合服務工作。對于評定為重度老人,提供長期24小時連續護理服務,做到24小時無間斷服務,也可以提供定期上門居家護理服務,每次實際上門服務時間不少于60分鐘、每周提供上門服務不少于2次;對于評定為中度的老人,提供定期上門居家護理服務,每次實際上門服務時間不少于60分鐘、每周提供上門服務1~2次;對于評定為輕度的老人,給予家庭醫生簽約,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上門居家護理服務,每次實際上門服務時間不少于60分鐘。智慧養老指(傳感網系統與信息平臺,智慧手環定位與監控等)實現個體健康的全程監控。1年后,復查血壓,血糖,微型營養評分,生活滿意度評分。
其評價內容包括:人體測量,包括體重指數,近三個月內體重丟失;整體評價,包括生活類型、醫療及疾病狀況(如消化功能狀況等);膳食問卷,食欲、食物數量、餐次、營養素攝入量、有否攝食障礙等;主觀評價,對健康及營養狀況的自我檢測等。根據上述各項評分標準計分并相加,MNA>24:營養狀況良好;14≤MNA≤24:存在營養不良的危險;MNA<14:確定營養不良。
用1~7表明對五個句子所描述情況的態度,并在選擇的數字上畫“√”,1=強烈反對、2=反對、3=有點反對、4=既不贊成也不反對、5=有點贊成、6=贊成、7=極力贊成。從1~7認同度逐漸增強。包含5個項目,釆用Likert7點記分法,其中,非常不滿意記“1”分,非常滿意記“7”分,得分越高,生活滿意度越高。(31~35:非常滿意;26~30:滿意;21~25:少許滿意;20:中立;15~19:少許不滿意;10~14:不滿意;5~9:非常不滿意。)
觀察組營養評分、生活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壓,血糖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血壓,血糖,微型營養評分(MNA評分表),生活滿意度評分比較()

表 兩組血壓,血糖,微型營養評分(MNA評分表),生活滿意度評分比較()
項目 觀察組 對照組 t P例數 50 50 - -收縮壓(mmhg) 120.80±11.36155.40±23.63 4.17 0.001舒張壓(mmhg) 74.00±9.19 91.40±10.46 3.95 0.001血糖(mmol/L) 6.03±0.91 7.66±2.25 2.13 0.048微型營養評分(分) 24.10±1.20 15.00±4.08 6.76 0.000生活滿意度評分(分) 28.90±3.11 21.60±5.54 3.63 0.002
分級護理服務融合智慧養老優于常規養老模式,因為分級護理服務按照標準對老人進行了需求分級,較常規養老服務更有針對性,能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除提供常規的護理服務外,還融合了智慧養老,能實現個體健康的全程監控??珊w自我健康管理、健康監測(血壓、血糖、查看健康常識與健康指導等)、遠程醫療協助(包括用藥指導、膳食指導、運動指導、慢病管理)等,能更好的對個體健康全程監控。通過以上這些服務措施,能夠使老人在血壓、血糖方面控制的更好,通過健康教育指導和監督,能改善老人的營養狀況,最終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在我國現有養老模式面臨重重挑戰的前提下,以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為出發點,以滿足老年人的醫療服務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為目標,構建適應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基層醫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有利于構建新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為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的融合協調發展提供理論基礎,為我國基層醫養結合提供現實可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