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浩
(新疆石河子人民醫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高血壓腦出血(HICH)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類型,重癥患者術后常伴有肺部感染,一旦治療不當則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有研究表明,對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給予營養支持對減少肺部感染、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1]。目前臨床上的營養支持方式主要為全胃腸外營養及早期腸內營養兩種途徑,本研究旨在探討早期腸內營養在高血壓腦出血重癥患者并發肺部感染中的效果。
選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我院90例高血壓腦出血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經臨床相關檢查均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入院時GCS評分為8分以內,接受手術治療,伴有明顯的肺部感染,且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胃腸道手術史、治療禁忌癥、中途放棄治療或死亡者。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42~78歲,平均(60.55±3.78)歲;出血量22~47ml,平均(28.53±3.76)ml,手術方式:去骨板減壓術23例,腦室穿刺外引流術35例,顱腦血腫清除術32例。根據隨機動態原則將入選者分為對照組45例和研究組45例,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
所有患者均給予吸氧、降顱壓、改善酸堿紊亂及腦循環、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支持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于術后1周給予全胃腸外營養,根據患者身體所需選擇“卡文”靜脈營養制劑(購自華瑞公司),通過PICC導管于24h進行輸注,1周后使用鼻胃管加營養泵持續泵入,初始劑量為每日500ml,2d后以50ml進行遞增,之后逐漸減少腸外營養量,緩慢增加腸內營養支持。研究組患者接受早期腸內營養,一般在出血后3~5d內進行,選擇“瑞代”腸內營養制劑(購自華瑞公司),應用Clifton營養計算公式計算患者實際能量所需,使用鼻胃管加營養泵持續泵入,首劑量為每日500ml,2d后增加至每日1000~1500ml,兩組均連續干預2周。
干預前后采用OLYMPUS AU2700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GB)及血清總蛋白(TP)含量,并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采用護理滿意度測評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總滿意為滿意與基本滿意之和。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n/%)和計量資料()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的營養狀況比較(,g/L)

表1 干預前后患者的營養狀況比較(,g/L)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n ALB HGB TP研究組 45 干預前 23.41±1.62 72.71±12.26 41.49±2.64干預后 35.58±4.23*# 93.32±18.41*# 65.28±4.07*#對照組 45 干預前 23.33±1.57 72.68±12.03 40.57±2.63干預后 29.69±3.48* 85.47±19.56* 56.56±4.43*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降低,護理滿意度提高,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肺部感染發生率與護理滿意度比較[n(%)]
HICH重癥患者常因意識障礙而無法經口進食,加之病情影響常使機體消耗加劇而引發營養不良,自身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術后康復[2]。另外患者常因自身病情而導致咳嗽反射能力下降、誤吸等引發肺部感染,當免疫功能下降時則會加重感染,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增加病死率。全胃腸外營養可在短期內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但長期應用易引起消化道黏膜萎縮,糖脂代謝紊亂等,不利于康復[3]。腸內營養可刺激消化液及胃腸激素分泌,促進胃腸蠕動,改善胃腸功能,有效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降低肺部感染發生率[4]。本研究表明,與干預前相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營養狀況均明顯改善,且研究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更低,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
綜上所述,早期腸內營養有助于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營養狀況,對控制肺部感染、提高護理質量均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