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道嵐
(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發展性照顧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日本等國家興起的一種新生兒護理理念。它倡導在合理診療的基礎上,實施個體化護理措施,給新生兒創造一個更為舒適合理的環境,減少不良刺激和干擾,促進新生兒健康發育。早產兒由于某些器官尚未完全發育成熟,不良環境刺激對其影響和干擾更大,對其實施發展性照顧,顯得尤為必要。我科自2017年10月—2019年5月對32例早產兒實施發展性照顧,取得了滿意效果,現介紹如下:
2017年10 月—2019年5月我院新生兒科共收治早產兒64例,男性34例,女性30例,孕周28~36周,體重900g~2000g,日齡1h~7d,Apgar評分5~7分。隨機分為實驗組32例和對照組32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發展性照顧式護理。
對照組早產兒予以常規早產兒護理,即嚴密的病情觀察、呼吸道管理、保暖、合理喂養、預防感染及日常生活護理。實驗組在采取對照組護理措施的基礎上實施發展性照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模擬子宮環境的鳥巢式護理 在暖箱中將包被圍成溫暖、柔軟、舒適的橢圓形小窩,形如“鳥巢”,預設溫度為33~34℃,除治療、護理和觀察病情所用的暖箱出口外,暖箱其余部用毯子全部遮蓋。然后將患兒裸體放入“鳥巢”內,使患兒肢體可觸及邊界,在頭肩部墊1~2cm的軟枕。患兒采取仰臥、俯臥、側臥體位輪換,每2~3h更換一次。根據患兒的體溫、體重和日齡調節暖箱內溫度和濕度,濕度隨日齡的增長,逐漸由80%過度到60%。對暖箱實施定期的消毒。
1.2.2 給予非營養性吸吮 早產兒需要較高的安全感,因此在減少干預的同時,還需要給予必要的心理安慰。非營養性吸吮有一定的情緒安撫作用,因而可以給予無孔乳膠奶嘴吸吮每日6~8次,每次15~30分鐘,同時也可以刺激吸吮-吞咽-呼吸的協調能力。
1.2.3 撫觸 在患兒清醒時,對患兒進行撫觸。撫觸時間選在洗澡后或兩次喂奶之間,撫觸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撫觸前剪短指甲,洗凈雙手,適當涂抹嬰兒潤膚油,撫觸時動作輕柔,按頭面部、胸腹部、四肢、背部、臀部的順序進行,每個部位以4~5次為宜。
觀察兩組患兒睡眠時間、奶量攝入、住院天數、出院時日均體重增加量。
如表1所示,兩組早產兒入院時日進奶量差異不顯著(P>0.05),實施發展性照顧后,在第一周和第二周,日進奶量兩組差異極顯著(P<0.01)。
表1 兩組早產兒每日進奶量的對比(,ml)

表1 兩組早產兒每日進奶量的對比(,ml)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入院后第一周 入院后第二周實驗組 32 31±7 240±40 465±42對照組 32 33±8 172±38 355±45 t-1.7047 11.1989 16.2074 P->0.05 <0.01 <0.001
與常規護理措施相比,實施發展性照顧,可以顯著增加早產兒睡眠時間,促進其體重增長(P<0.01),有力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P<0.01),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早產兒睡眠和康復的比較()
組別 例數 睡眠時間(h) 體重增加量(g/d) 住院天數(d)實驗組 32 22.5±0.8 19.8±4.2 15.6±4.5對照組 32 20.5±0.6 12.3±4.6 21.4±5.2 t- 18.2354 10.9170 7.6426 P- <0.001 <0.01 <0.01
發展性照顧為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日本等國家興起的一種新生兒護理理念。這種理念充分考慮環境對生長發育的影響,盡可能為其提供舒適、安靜、優質的生長發育環境,并注重對其心理上的安撫和行為上的呼喚,以利于早產兒的生長發育[1-2]。
發展性照顧的核心是鳥巢式護理。四肢和頭頸屈曲,全身蜷縮——是一種自我保護性姿勢,也是胎兒在母體子宮內姿勢。鳥巢式睡臥環境讓早產兒較好地保持了這一姿勢,最小的刺激,最少的干擾,避光、減噪等較好地模擬了子宮內環境,能促進早產兒睡眠,有利于早產兒的神經和心理的發育。我們的研究也證實,實施鳥巢式護理的患兒,睡眠時間顯著長于實施常規護理的患兒。非營養性吸吮和撫觸等心理安慰有利于維持其心理的健康和情緒的穩定,也有利于維持其內分泌的穩定和代謝的正常[3]。非營養性吸吮作為發展性照顧的一個環節,不但具有心理安慰作用,還能鍛煉患兒的吸吮-吞咽-呼吸的協調性,刺激口腔迷走神經,促進胃腸蠕動及排空,使攝入奶量增多[4]。我們的資料同樣顯示,實施發展性照顧的患兒在入院后奶攝入量明顯增多,體重增加顯著,住院時間明顯縮短,表明發展性照顧有利于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
綜上,發展性照顧可促進早產兒,生長發育,是臨床工作中安全、有效的護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