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天水市中醫醫院心血管內科 甘肅 天水 741000)
慢性心衰是一種進行式心力衰竭的狀態,主要是心臟舒張及收縮能力不足,致使心排出量及血液灌注無法滿足機體代謝所需,從而出現一系列機體循環障礙的病理特征或生理癥候群,該疾病治療時間長、死亡率較高,預后不良。目前臨床治療以利尿劑、血管緊張素拮抗劑等西藥治療為主,對病情緩解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期使用極易出現電解質紊亂、低血壓等不良反應,中醫治療是以辯證論治為原則,既可強心利尿,增強患者的機體功能,同時還具有減輕不良反應的優勢[1]。為進一步探究芪冬平糖養心湯治療臨床治療效果,本文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慢性心衰患者110例開展研究,現做出如下報告:
將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慢性心衰患者110例隨機分組,分別是對照組(55例)、研究組(55例),常規組:男女患者比例32∶23例,年齡值域范圍61~84歲,均齡(71.26±3.27)歲。研究組:男女患者比例30∶25例,年齡值域范圍60~86歲,均齡(71.34±3.31)歲。采用統計學方法對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展開評價,組間對比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西藥治療,給予患者吸氧、利尿、強心、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呋塞米片口服,每日一次,一次10mg,美托洛爾片口服,每日2次,一次25mg,頡沙坦膠囊口服,每日1次,一次20mg,地高辛片口服,每日一次,一次0.25mg。
研究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聯合芪冬平糖養心湯:黃芪15g、麥冬15g、葛根15g、赤芍10g、川芎15g、丹參20g、茯苓15g、瓜蔞20g、半夏15g、陳皮10g、甘草12g,以水煎煮,于早、晚餐后1小時口服,治療2周[2]。
觀察對比兩組的心功能指標,LVEF(左室射血分數),LVEDD(左室舒張內徑),及BN(末端腦鈉肽)、hs-CRP(超敏C-反應蛋白)指標[3]。
治療后研究組心功能、BN、hs-CRP指標較對照組改善,P<0.05,見表。
表 心功能、BN、hs-CRP 指標對比()

表 心功能、BN、hs-CRP 指標對比()
組別 n LVEF(%) LVEDD(mm) BN(ng/l) hs-CRP(mg/l)研究組 55 47.7±6.3 49.6±6.1 543.2±73.7 6.2±2.7對照組 55 39.2±5.2 57.4±6.5 982.6±101.3 9.8±3.1 t - 7.716 6.489 26.012 6.494 P - 0.000 0.000 0.000 0.000
慢性心衰是由心肌結構及功能的變化,導致心室射血功能降低,發病機制是因相關蛋白酶含量的減少,致使心肌能量代謝出現異常,心肌收縮及舒張能力減弱,從而引起心力衰竭。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慢性心衰患者中60歲以上人群約占50%,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該疾病發病率越高,對老年人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慢性心衰患者心室射血分數降低,致使心功能指標變化,BN、hs-CRP是慢性心衰的典型標志物,當機體受到炎癥刺激時會相應升高[2-3]。
針對慢性心衰患者常規西醫治療主要是采用地高辛、美托洛爾、呋塞米等藥物,改善血管外周阻力,降低平滑肌痙攣,從而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改善癥狀,但長期服用容易產生耐藥性,臨床應用存在一定的限制。近年來中西藥結合治療得到臨床廣泛應用。從中醫學角度講,慢性心衰屬于“胸痹”的范疇,是由機體氣血不足、陽虛心衰引起,血氣運行受阻、血滯水停,因此治療應從活血通絡、補氣益氣入手。中藥湯劑芪冬平糖養心湯具有補陽益氣、通絡理氣的功效,其中黃芪為君,具有補氣升陽、利尿消腫的作用,冬麥、葛根為臣,可滋陰生津,清心除煩,兩藥共用可發揮滋陰補陽、濟陰補陽的功效。丹參、川芎、茯苓共為佐,其中丹參、川芎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茯苓可利竅祛濕、生津。甘草可以強心復脈,調和諸藥,全方共同配伍,發揮活血通絡、益氣化瘀、溫陽利水的作用,標本兼治[4]。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研究組心功能、BN、hs-CRP指標較對照組更優,P<0.05。由此可見,芪冬平糖養心湯臨床治療的顯著價值。
綜上所述,慢性心衰患者治療中應用芪冬平糖養心湯,臨床療效顯著,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