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歡歡 史月瑩 王偉 夏靜 常尚揆(通訊作者)
(新疆昌吉州中醫醫院耳鼻喉科 新疆 昌吉 831100)
“暴聾”是耳鼻喉科常見病、多發病,西醫學“突發性耳聾”屬于此范疇,是指原因不明的,突然發生的,可在數分鐘、數小時或3天以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至少在相連的2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以上,簡稱“突聾”。臨床表現除聽力下降外,可伴有耳鳴、耳悶脹感等癥狀[1]。經我科多面臨床經驗觀察,從中醫肝膽立論,以針刺治療聯合中藥湯劑治療肝膽火盛型暴聾療效顯著。本文通過治療前后純音聽閾測定結果進行總結分析,現報導如下。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3月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確診的肝膽火盛型暴聾患者80例,所有患者診斷符合2015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制定的突發性耳聾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中藥湯劑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車前子、澤瀉、川木通、當歸、石菖蒲等),水煎300ml,分早晚兩次飯后溫服;銀杏葉提取物靜點。
實驗組:對照組基礎上加聯合針刺治療(穴選耳門、聽宮、聽會、風池、俠溪、外關、太沖、蠡溝、陽陵泉、三陰交等)每日一次,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對照組與實驗組均以8天為一療程。
評價療效標準參考《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受損頻率聽力恢復正常,或達到健耳水平,或達到此次患病前水平;顯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15~30dB以上;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力提高不足15dB。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軟件采用SPSS21.0,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實驗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χ2=8.658,P=0.003<0.05,兩組治療后純音聽閾測定均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且實驗組比對照組高(P<0.05),見表。

表 兩組研究對象臨床療效對比分析(例)
突發性耳聾病因病機復雜,大凡就診患者病因不明,過去一般認為主要有內耳供血障礙學說和病毒感染學說,現在耳鼻咽喉科治療突發性耳聾的一線藥物是銀杏葉提取物注射液,現代藥理學研究其能夠調節耳蝸血液循環,提高內耳的的血液供應[3],改善內耳的缺血缺氧狀態。
突發性耳聾屬于祖國醫學“暴聾”的范疇,《素問·臟氣法時論》最早體積肝氣厥逆致聾,其載有“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等。西北干燥,脾氣暴躁,易感火熱之邪,火熱邪氣上擾耳竅致突聾,而肝膽火熱尤為常見,肝膽之熱,上達耳竅,耳竅不暢,更加容易導致突聾。方中龍膽草為君藥,黃岑、梔子、黃連為臣藥,澤瀉,當歸,生地,柴胡、石菖蒲為佐藥,生甘草為使藥。龍膽草入肝、膽、胃經,其性苦寒沉降,既能清泄肝膽實火又能清利肝膽濕熱,配伍梔子等可引熱下行,涼肝平肝。臣藥黃芩、梔子性苦、寒,其味苦能躁濕,寒能瀉熱,增強君藥清熱躁濕之力;黃連大苦大寒,入也、膽經,清熱瀉火,解毒。諸藥聯合増強療效。
針刺治療暴聾歷史悠久,早在《內經》時期就有針刺治療暴聾的記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耳與經絡的關系主要體現在耳與經絡氣血的聯系。人身十二經絡中,除足厥陰、手厥陰,其余十經絡,皆人于耳。在十經脈中,以陽經與耳的關系較為密切,手足三陽經中,尤以手足少陽經與耳的關系最為密切,足厥陰肝經則是通過經別合于足少陽膽經于耳通。肝膽火盛型暴聾以瀉肝利膽,疏通耳竅為總的治療原則,針刺取穴以近端選穴配合遠端選穴的原則。結合針刺,除主穴取耳門、聽宮、聽會、翳風;輔穴根據辨證加太沖、中渚、太溪;氣滯血瘀加三陰交等穴位加減。針灸治療不僅對早期患者療效確切,而且對于發病時間較久、西藥治療無效的患者,仍有提高或恢復聽力的可能。
本課題對針刺法聯合中藥組與單用中藥組治療暴聾肝膽火盛型進行療效對比,研究證實針刺聯合中藥治療肝膽火盛型臨床療效顯著,為中醫中藥治療暴聾提供客觀依據,為臨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若能在后續的研究中克服上述資料和方法學上的局限,采用更加科學和合理的設計,深入探討其作用機理,可能會獲得更有價值的結果和發展,進而可為此類患者帶來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