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迪 蔡鑫桂 黃秋萍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廣東 廣州 511400)
急性腹痛是急性起病,病程在2周內發生的劍突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部位的疼痛,是急診科常見的疾病之一。急性腹痛的病因復雜,主要可以分為內科腹痛和外科腹痛(急腹癥),如何在短時間內診斷明確,同時又可以緩解患者疼痛的痛苦,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筆者對急性腹痛接受四子散外敷中醫特色治療的患者進行統計,對此類患者進行回顧分析,以探討四子散對急性腹痛患者的臨床療效,總結如下。
2018年1 月—2019年8月于大學城醫院急診科就診的急性腹痛患者150例。根據病案的診斷,其中內科腹痛120例(80%),外科腹痛30例(20%);男性80例,年齡14~70歲,平均年齡25±9.88歲;女性70例,年齡15~68歲,平均年齡24±10.08歲。
1.2.1 病史資料采集 采集患者的年齡,性別,現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個人史、中醫證候、疾病診斷等基本資料。
1.2.2 診斷標準 急性發生的劍突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腹痛,病程在2周內,伴有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脹、噯氣、反酸、腹瀉、疼痛等。
1.2.3 納入標準 ①年齡在14~70(包括14歲和70歲)歲;②急性起病,病程正在2周內(包括2周);③疼痛部位于劍突以下,恥骨聯合以上;④既往無消化道以性疾病以及惡性腫瘤等病史,女性患者無慢性婦科疾病病史。
1.2.4 排除標準 ①年齡<14歲或>70歲;②病程>2周;③既往有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疼痛或惡性腫瘤伴有消化道腫瘤轉移等。
1.2.5 治療方案 全部患者均完善血常規、淀粉酶、C-反應蛋白等檢查,對癥給予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10mg+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解痙。四子散外敷:四子散外敷熱奄包藥物組成及制作:紫蘇子50g萊菔子50g白芥子50g吳茱萸50g,加粗鹽250g炒熱,裝入布袋中。將制作好的熱奄包稍抖動,至溫度不燙手,將熱包外敷于患者腰骶部及下腹部,當溫度較低時,將熱奄包置于微波爐中加熱后重復利用,由主管護士制作好后統一發給患者。
觀察記錄患者治療前后的腹痛的視覺模擬評分法,操作方法:使用一條長約10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分和“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代表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我感覺情況評分。療效評價方法,痊愈:腹痛癥狀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腹痛VAS評分減少≥90%;顯效:腹痛癥狀明顯減輕,腹痛VAS評分減少≥70%且<95%;有效:腹痛癥狀有所減輕,腹痛VAS評分減少≥30%且<70%;無效:腹痛癥狀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腹痛VAS評分減少<30%。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內科腹痛與外科腹痛相比,內科腹痛療效優于外科腹痛,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四子散治療急性腹痛的有效率分析(例)
氣滯證、寒濕證與濕熱證、其他證相比,療效率優于濕熱證、其他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氣滯證與寒濕證相比看,療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濕熱證與其他證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四子散治療腹痛與中醫證型的相關性分析
急性腹痛(acute abdominalgia)是急診患者最常見的情況之一[1],有文獻報道急診患者中約30%是以腹痛為主訴的,約25%的急性腹痛需要緊急處理。急性腹痛患者,除了典型的臨床表現以及體征外,往往診斷起來較困難,一方面需要快速完善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患者當前的痛苦,需要及時緩解腹痛的癥狀。然而,止痛藥治療往往又容易掩蓋患者的病情,給患者的診治帶來潛在的風險。
四子散具有溫經、通絡、理氣、止痛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患者患者的苦痛,又不至于掩蓋病情,在臨床上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它是由紫蘇子、萊菔子、白芥子、吳茱萸組成,加粗鹽炒制而成,具有理氣消脹、溫通經絡及散寒止痛的作用[2-3]。由于內外科腹痛的不同,以及中醫證候的差異,臨床上對四子散的療效也有一定的差別,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150例采用了四子散外敷的急性腹痛患者,發現內科腹痛(如急性胃腸炎)患者的療效療效佳,而外科腹痛患者的療效一般,這與患者的病理生理改變可能存在較大的相關性,內科腹痛患者常見的為胃腸道的感染所致,炎癥刺激所引起的疼痛,屬于功能性疼痛,四子散具有較好的療效[4]。而外科腹痛,屬于器質性病變,多數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四子散的療效欠佳。在中醫證候分析方面,屬于氣滯證和寒濕證的患者效果較佳,而濕熱證與其他證型效果一般,這與四子散的藥性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臨床上使用四子散需要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