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玉
(崇左市中醫壯醫醫院 廣西 崇左 532200)
偏頭痛(migraine)是常見的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其發病有家族發病傾向,患者的頭部會有反復發作性搏動性疼痛,以偏側或額顳側為主,持續發作時間多為 4小時~72小時,可能伴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癥狀,嚴重者會出現偏癱型偏頭痛。根據國際頭痛分類標準第二版,常見偏頭痛分為不伴先兆的偏頭痛(無先兆偏頭痛、普通偏頭痛)、伴有先兆的偏頭痛、兒童周期性綜合征和偏頭痛持續狀態。因偏頭痛癥狀容易反復,病程長,長期使用西藥治療易出現不良反應[1]。本研究采用壯醫藥線點灸聯合通竅活血湯治療不伴先兆的偏頭痛,療效更為明顯,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崇左市中醫壯醫醫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不伴先兆的偏頭痛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納入標準:(1)根據國際頭痛學會頭痛分類和診斷標準,70例病例都符合不伴先兆偏頭痛的診斷標準[1];(2)排除嚴重器質性病變,排除偏癱型偏頭痛;(3)中醫診斷標準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為根據,中醫辨證為瘀血阻絡型頭痛。
研究組給予壯醫藥線點灸聯合通竅活血湯治療,(1)藥線取穴:食魁均取患側穴、阿是穴、攢竹、頭維、四神聰、百會、風池、太陽、太沖、合谷。操作方法:按照《壯醫藥線點灸療法》[3]的藥線點灸操作方法執行。將藥線的圓珠狀炭火星直接灸灼在穴位上,每個穴位點灸2~3壯,每天1次。(2)聯合通竅活血湯:川芎3g、赤芍3g、桃仁9g、紅棗3g、紅花9g、老蔥3根(切碎)、麝香0.15g,每天服用1劑,中藥水煎后取汁500ml,分2次溫服。
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5mg,每天2次;布洛芬片200mg,每天2次。兩組患者治療10天為一療程,連續3個療程,療程結束后觀察臨床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的療效標準。痊愈:偏頭痛癥狀完全消失;顯效:偏頭痛癥狀減輕2倍以上,發作次數、時間和伴隨癥狀較前減少,積分減少50%以上;有效:偏頭痛癥狀減輕1倍,積分減少21%~50%;無效:癥狀未緩解,積分減少20%以下。
(1)積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偏頭痛癥狀評估采用計分法,計算頭痛發作的次數、疼痛程度、發作時持續時間及其伴隨癥狀積分之和作為偏頭痛積分。①嚴重頭痛:癥狀積分大于17分;②中度頭痛:癥狀積分大于12分,且少于17分;③輕度頭痛:癥狀積分在7分以上,且少于12分。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偏頭痛癥狀積分。
(2)使用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的脈沖探頭,測定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雙側大腦中動脈(MCA)、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收縮峰血流速度情況。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用(%)表,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3個療程后,研究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癥狀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積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積分的比較(,分)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35 15.12±2.13 4.26±3.57對照組 35 15.87±2.84 10.48±4.81 χ2 - 1.250 6.067 P->0.05 <0.05 n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MCA、VA及BA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上述顱內血管血流速度的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MCA、VA及BA的比較()

表3 兩組患者MCA、VA及BA的比較()
項目 例數 研究組 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MCA 35 70.45±17.8391.82±12.46 70.67±16.3580.53±13.72 VA 35 40.13±6.12 58.74±8.65 41.38±5.82 50.11±2.13 BA 35 42.34±6.42 55.83±8.74 41.12±6.31 48.53±9.46
偏頭痛(migraine)是一種慢性神經血管性疾病,在發作時血管舒縮功能不穩定,釋放出某些血管活性物質,引起大腦皮質功能紊亂,使得顱內動脈收縮,而且局部血管血流減少,導致一系列的感覺異常、視覺改變或偏癱先兆癥狀,繼而出現頭痛。不伴先兆偏頭痛患者發作期或間歇期無神經系統體征,常見發作性輕中度頭痛、伴有惡心嘔吐及畏光,短時間后可達到嚴重的搏動性跳痛,多為單側頭痛,也會見雙側頭痛,有時疼痛會放射到患者的頸部和肩部[1]。在發作期時,對于輕度至中度頭痛患者,臨床予解熱鎮痛藥(比如布洛芬)止痛治療,而重度患者必要時短期用麥角胺制劑和舒馬普坦,并使用鈣離子拮抗劑(比如鹽酸氟桂利嗪)改善腦循環對癥治療。
偏頭痛屬于壯醫中“痛病”范疇,其發病是由于風寒熱毒等邪毒的侵犯,滯于人體的臟腑骨肉之間;或身體虛弱,氣血運行不暢,致使火路或龍路運行不通,人體的三氣不能同步而導致疾病發生[4]。壯醫以藥線點灸的溫熱功能,藥療溫和刺激相關的穴位,達到溫經通絡止痛、通兩路的功效,使三氣同步[5]。近年來,有實驗研究證明,壯醫藥線點灸療法能調節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6]。
偏頭痛在中醫中屬于“頭痛”范疇,其中瘀血阻絡為致病的重要原因,治療當以活血化瘀、止痛為主。通竅活血湯中川芎具“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之功效,其與赤芍、紅花、桃仁配伍一起使用,可增強活血化瘀之功;麝香善走竄,通竅活絡;赤芍、紅花、桃仁皆能活血通絡,散瘀止痛;老蔥通陽活血,可助麝香走竄之力;大棗調和藥性,使活血祛瘀更佳[7]。有學者研究發現通竅活血湯中藥物含有活性物質,可以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癥狀[8]。而本次研究觀察到,研究組的顱內血管血流速度的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也證明了采取壯醫藥線點灸聯合通竅活血湯療法對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有效。
綜上所述,針對不伴先兆偏頭痛患者采取壯醫藥線點灸聯合通竅活血湯療法,即能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又能改善患者的顱內血流,可以有效提升治療效果,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