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琪,葛 菲,楊巧云,楊學芳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乳腺外科,云南昆明 650032)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累積生育需求集中釋放,出生人口數量增加,高齡高危孕產婦不斷增加,保障母嬰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孕產期合并癥患病風險增高,對母嬰安全帶來嚴峻挑戰。母乳喂養是嬰兒最理想的食品,推行母乳喂養是解決兒童健康問題的重要措施。WPO 要求母乳喂養率達到80%[1]。但產婦在哺乳早期因乳頭皸裂、乳腺管堵塞或乳房過度充盈等感染而發生乳腺炎,多發生在初產婦的哺乳期,尤其是產后第三或第四周。研究表明初產婦中急性乳腺炎患病率占到50%,臨床表現為患側乳房紅、腫、熱、痛,無法正常哺乳,嚴重影響并危害產婦身心及嬰兒喂養[2]。臨床中如早期處理不當,常導致乳房膿腫,需手術治療,嚴重危及產婦與嬰兒的健康及生活質量。由此可見,通過對產婦開展正確的乳房管理,以提高初產婦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從而減輕、緩和甚至消釋病人的悲觀情緒,降低各類并發癥發生率,已經成為急性乳腺炎在臨床中迫切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間我院開始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產婦的臨床護理中開展乳房管理護理模式的課題試驗,效果明顯,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間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的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92 例為研究對象,均系初產婦,所有病人均有明顯的急性乳腺炎的臨床癥狀,乳房腫脹、疼痛、結塊,皮膚不紅或微紅,乳汁分泌不暢,或伴有高熱、寒顫,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超過10×109/L,B超檢查未見液性暗區,符合急性乳腺炎的診斷標準[3]。將92 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6 例。研究組的年齡23~36 歲,平均(30.12±3.72)歲,對照組的年齡24~32 歲(29.27±3.84)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年齡、職業等一般性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與護理,乳汁淤滯期及炎癥侵染發展期患者給予抗感染如(青霉素及頭孢類等),人工吸奶器排空乳汁治療。膿腫形成期患者給予膿腫切開引流予以抗感染,并按醫囑每天來醫院換藥。
1.2.2 研究組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由受過專業培訓的乳腺專科護士開展正確的哺乳期乳房管理護理模式,具體情況如下:(1)訂立患者的基礎信息檔案,設計專門的調查表要求患者填寫:①一般情況:患者是否為初產婦,過往乳房發育情況,有無乳房炎病史以及乳房腫塊、乳頭異常溢液病史。觀察哺乳方法是否正確,了解嬰兒的口腔衛生狀況;②乳房情況:乳頭有無破損,是否有乳汁淤積,觀察乳房局部炎癥的病害情況,是否形成膿腫,有無發熱及出汗程度、疼痛及止痛效果等。獲取患者的個人基本情況以及病情資料,可以更加全面綜合清楚地整理、認識、研究患者的病情發展程度和心理負面情緒狀態,為哺乳期乳房管理制定個性化計劃.(2)推拿按摩排乳護理乳汁淤積是急性乳房炎產生和加重的重要原因,排空乳汁對預防和治療急性乳房炎尤為重要[4],所以護理人員應指導及幫助產婦正確排乳,具體措施:①查看雙乳外觀:乳房大小是否對稱、皮膚顏色有無紅腫以及乳頭有無白點等情況;②觸摸乳房:膚溫、觸摸腺體找到患病部位;③取穴及部位:肩井、膻中、乳根、靈墟、屋翳、期門、內關、梁丘、足三里、太沖,乳房[5];④乳頭有白點或乳管口堵導致排乳不暢,必要時行平頭針、擴條以助排乳;手法操作:①患者取仰臥位,暴露患乳,注意保暖,根據病情進行熱敷,用神燈進行照射,配合穴位。手指點按穴位足三里穴、內關穴、合谷穴、梁丘穴、太沖穴、拿肩井穴,藥棒按摩膻中穴、乳根穴、靈墟穴、屋翳穴、期門穴共約5~10 min[6];②在患乳先輕揉乳暈擠出少許乳汁,均勻涂抹在整個乳房皮膚表面,以達到潤滑目的。術者左手固定乳房,右手輕拿提拉乳頭及乳暈部,擴張輸乳管,疏通該部的淤乳;③右手5 指順著乳導管方向,按摩順序為在乳房乳汁淤積處周圍作輕微按摩,并在硬結腫塊處用五指指腹揉、推、擠、抓等手法,放射狀從乳房根部向乳暈部揉推,等待乳汁集中于乳暈部時,再以右手拇指與食指相對,放在距乳頭2~4 cm處,其他手指托住乳房,用拇指與食指向胸壁方向輕輕下壓,作用于乳暈下方的乳竇,注意不可下壓太深,手指反復一擠一放,宿乳呈噴射狀排出;④術者可根據患者疼痛忍受的程度,控制增強或降低五指揉推的力量,根據情況捏拿揉推多遍,盡量疏通乳導管為主,除宿乳消壅滯,直至結塊縮小或消失、乳房松軟、淤乳排空、疼痛明顯減輕為度;⑤每次治療時間20~40 min,每日1 次,5 d 1 個療程。手法排乳后可正常給嬰兒喂乳。可配合艾灸療法、真空罐療法排乳[7];(3)外治方法:①中藥外敷法:取金黃膏、玉露膏等,或取鮮菊花葉、鮮蒲公英等切碎、搗爛調敷患處;或取仙人掌去刺、搗爛外敷[5];②中藥熏洗熱敷法:取蒲公英煮沸煎湯,趁熱將患處置于湯面,用藥湯熱氣熏蒸患處,待湯溫稍低時,用湯水熱敷、淋洗患處[9]。(4)物理治療:患者在治療基礎上增用三才配穴乳腺治療儀進行排乳治療,“三才療法”主要是使用現代醫學原理和生物工程技術,中西醫結合,針對患處發病程度,根據中醫理念與辯證論治,使用三才配穴理療、經絡療法及穴位導入等,達到緩和緩解病情病癥,行之有效地控制復發,從而達到根本解決乳腺炎病難根治、易復發的問題[10],①穴位光灸:使用乳腺疾病專用治療儀的探頭在乳腺穴位及患處沿經絡移動,通過治療儀發出的紅外光照射對其進行溫灸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調整生理機能,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化瘀散結、消腫止痛之功效;②磁療:使用乳腺疾病專用治療儀的低頻磁療探頭施加于患處穴位和病變部位,調節患者體內生物磁場,改變細胞膜通透性,改變某些酶的活性,以擴張血管、加速血流,從而達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調節內分泌等輔助治療作用;③生物電刺激:使用多功能乳腺治療儀對患者進行電刺激,根據人體經通過穴位及神經末梢把生物電信號傳至腦垂體,以改善肌肉緊張,并促進血管平滑肌、淋巴管等產生節律性的收縮和舒張,從而達到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理氣活血,疏經通絡,緩解甚至消除痛患的作用。(5)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導:不管是在哪一個時期,女性都應該注意身體的健康,注意日常的飲食調理,乳房對女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11],一定要避免乳腺炎的發生,能夠掌握好護理的方法,積極的預防乳腺炎。專業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解疾病的病因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12]。同時利用手機微信功能,建立母嬰健康的微信平臺,通過微信發送健康宣教知識的方式,及時進行孕產期健康指導[13]。掌握正確的母乳喂養,注意嬰兒口腔衛生:①產后初期的主要是針對于患者及配偶的心理指導[14],保證產婦愉悅的心情,避免生氣,保持良好的心態,不僅有利于嬰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對產婦的全身機能都會有一定的調節作用;②保持乳頭、乳暈的清潔,在產后,哺乳期前后,均需要清洗,并且保持局部的清潔和干燥。糾正乳頭內陷。孕產期要經常的擠捏,提拉乳頭,防止內陷;③哺乳期的健康教育,主要是防止乳汁淤積,保證泌乳的通暢,產后應該盡早開奶,讓嬰兒能夠盡早的吸允乳汁,避免乳房出現過度充盈,正確的哺乳,最好養成定時的哺乳習慣,每次哺乳,盡量吸干凈,沒有吃完,最好用吸奶器吸完。同時最好養成不要讓嬰兒養成睡覺的時候不要含乳頭的習慣;④及時處理乳頭的損傷。乳頭、乳暈有破損最好馬上停止哺乳,用吸奶器吸出來,喂養嬰兒。并且局部要用溫水清洗,并且要涂抹抗生素或者蛋黃油,讓傷口愈合的時候在喂養。保持嬰兒口腔的衛生,要及時的治療口腔炎[15];⑤產后的飲食當中,應該以清淡的食物為主,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膳食,避免吃油膩,辛辣性的食物。產婦在分娩1~2 d 內,將奶汁足夠量的給嬰兒吸食,減少雞肉、魚肉、豬蹄或發物類的食物,飲食是產后非常重要的調理時期,千萬不要大魚大肉,一定要慢慢的去調理。
臨床治療效果。以急性乳腺的臨床治療效果作為衡量兩種護理模式的重要指標。參照1994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為急性乳腺炎的臨床治愈標準,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治愈:患者相關癥狀消失,腫塊消散,可以正常排乳。顯效:不良癥狀基本消失,腫塊消退60%~90%,排乳基本正常。有效:不良癥狀部分消失,腫塊消退30%~60%,排乳部分恢復正常。無效:不良癥狀及腫塊無明顯改變。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消退腫塊體積=[(治療前體積-治療后體積)/治療前體積]×100%[16]。
采用SPSS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急性乳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及繼發膿腫繼續母乳喂養的發生率以百分比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 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繼發乳腺膿腫和繼續母乳喂養情況的比較見表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Tab.1 Comparisons of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繼發膿腫及哺乳情況比較[n(%)]Tab.2 Comparisons of secondary abscess and lact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及周圍結締組織的化膿性感染,多發生于產后哺乳的女性身上,尤以初產婦多見[17]。發病早期,會表現為乳房脹痛,局部有腫塊,皮膚發紅,可有搏動性疼痛及按壓痛,同時會出現全身反應,如高熱、發冷、寒顫、食欲不振等,嚴重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甚至干擾破壞其正常哺乳[18]。傳統臨床治療中,急性乳腺炎的治療通常使用抗生素進行,乳腺形成膿腫后,甚至需要手術切開引流。并且由于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對疾病缺乏認知,過于擔心自身健康及母乳喂養,易出現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影響治療效果[19]。因此,臨床采取有效方案治療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同時,輔以相應的護理措施對保證治療效果尤為關鍵[20]。哺乳期早期急性乳腺炎的常規護理多根據疾病治療共性及護理人員主觀經驗等統一定制,以"疾病"為中心,護理內容流程化、程序化,缺乏對患者本身的重視,加之患者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治療及護理積極性欠佳,故難以取得良好護理效果。全程管理護理模式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是根據疾病及其治療特征、患者實際需求及個體化特征而制定的護理措施,可有效避免常規護理盲目性,進而提高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同時還可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及護理服務質量,現今已在多種疾病治療中取得良好效果,得到臨床廣泛認可[21]。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嘗試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產婦臨床護理中推行乳房管理護理模式,效果較好。研究組中44 例患者的乳腺炎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和康復,采取常規護理模式的對照組中僅有18 例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大大低于乳房管理護理模式的研究組患者;在繼發膿腫及哺乳情況方面,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繼發乳腺膿腫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而繼續母乳喂養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研究組。由此可以看出,乳房管理護理模式較常規護理模式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可以較好地提高急性乳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積極彌補傳統護理模式的不足之處,極大程度提高產婦對于哺乳技能以及母乳喂養的正確認識,積極調動產婦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早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利于母嬰健康,開展正確的乳房管理護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早期哺乳期急性乳房炎患者應用乳房管理護理模式指導初產婦正確的哺乳方法,保持泌乳通暢,及時開展手法按摩排空乳汁并結合乳房外治及物理治療能有效地抑制不良并發癥的發生,預防乳腺膿腫,提高患者滿意度,保留乳房的生理功能,促進母乳喂養。值得在各個醫院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