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娥,尹麗娟,楊慧波
(1)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兒科,云南昆明 650011;2)昆明市兒童醫院書林院區新生兒科,云南昆明 650034)
早產兒由于胎齡不足,各個系統未發育完全,其器官功能和適應能力較足月兒差,各個系統發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早產兒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并發癥。呼吸暫停是早產兒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胎齡30~32 周的早產兒呼吸暫停發生率為50%,34~35 周的早產兒呼吸暫停發生率為7%[1]。俯臥位可以減少早產兒呼吸暫停的發生,改善早產兒潮氣量和動態肺順應性,降低氣道阻力,提高氧分壓[2]。俯臥位可促使早產兒身心健康、減少并發癥,提高早產兒存活率[3]。體位護理是早產兒護理中的一項主要內容,合理的體位護理能為早產兒營造舒適的身心條件,改善心肺功能[4]。在的臨床工作中,常給早產兒采用仰臥位。自2018 年1 月以來,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兒科新生兒室嘗試給頻繁發生呼吸暫停的早產兒采用俯臥位,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9 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兒科新生兒室住院的早產兒120 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 例。納入條件:(1)28 周≤胎齡≤34 周;(2)900 g≤出生體重≤2 000 g;(3)機械通氣的早產兒;(4)撤除機械通氣的早產兒。排除條件:嚴重的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顱內出血等嚴重病例。兩組患兒出生胎齡、出生體重、年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實驗組(俯臥位組)給頻繁發生呼吸暫停的早產兒采用俯臥位,每天6 次,每次3 h,6次空隙期間給患兒以側臥位2 h。
1.2.2 對照組(仰臥位組)常規給早產兒采用仰臥位,3 h 更換體位1 次,仰側交替。
24 h 呼吸暫停發作次數,每次呼吸暫停發作持續時間,經皮氧飽和度上升情況,心率改善情況。
采用SPSS 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采用X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比較,實驗組可以減少患兒呼吸暫停發作次數,縮短呼吸暫停持續時間,見表1。
兩組患兒比較,實驗組可以提升患兒經皮氧飽和度,改善心率,見表2。

表1 兩組患兒呼吸暫停發作次數,呼吸暫停持續時間比較Tab.1 Comparisons of the duration and frequency of apnea i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表2 兩組患兒經皮氧飽和度,心率比較Tab.2 Comparisons of the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and heart rate i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時間>20 s,伴有心率減慢<100 次/min,并且伴有發紺[5]。呼吸暫停是早產兒常見并發癥之一,早產兒呼吸暫停如不及時干預,將會導致患兒長時間缺氧引發腦損傷,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臨床研究表明,體位護理在早產兒護理中有重要意義,在體位護理中,給早產兒采用俯臥位,能夠使早產兒胸廓與肌肉保持協調運動狀態,改善肺通氣,使動脈氧合得到有效改善。減少早產兒呼吸暫停的發生[6]。相比仰臥位而言,俯臥位更貼近胎兒在母體的體位,更能使早產兒身心舒適和情緒安靜[7]。俯臥位能更好的支撐穩定胸廓,充分利用膈肌后1/3 的功能,使胸廓與腹部運動的協調性較好,提高呼吸效率,減少呼吸暫停[8]。俯臥位使患兒腹壓增高,改善胃腸功能,促進胃排空,從而改善呼吸功能[9]。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健康、提高早產兒存活率。
機械通氣的早產兒采用俯臥位,能較好的調整患兒胸部、腹部運動協調性,減少膈肌運動受到腹內容物的影響,增高呼吸效率。不同體位護理可對肺組織進行“重新分布”,采用俯臥位的機械通氣早產兒,垂直線的壓力梯度減少,各部分肺通氣較均勻,從而改善氧和狀態[10]。增加潮氣量、動態肺順應性,使得氣道阻力降低,氧分壓增加,呼吸暫停發作次數、消失時間、持續時間縮短,改善氧合功能及患兒的肺功能[11]。相比于仰臥位而言,俯臥位的睡姿能夠有效改善肺部順應性以及潮氣量,同時能減小氣道阻力,對輔助治療呼吸暫停安全有效,非常適合臨床推廣應用。有研究認為[12-13],機械通氣的早產兒采用俯臥位能夠改變胸膜腔壓力,通過重力影響,減輕肺組織壓力,促進肺組織復張,減少肺內分流,進一步促進氧合改善。此外,對萎縮區域肺泡的重新舒張有促進作用,能夠有效促使血流和氣體進行再分布。撤機后的早產兒痰液、分泌物較多。此時給患兒采用俯臥位,可以起到引流痰液、分泌物的作用,降低通氣死腔,促進肺復張,減少呼吸暫停。從表1 可以看出,俯臥位能有效減少早產兒呼吸暫停發作次數和呼吸暫停持續時間。
在給早產兒采用俯臥位時,姿勢正確,在患兒周圍放置馬蹄形(U)型護理圈,馬蹄形上方鋪柔軟的毛巾,形成鳥巢樣的空間,我們把它稱為鳥巢式護理,用34 cm×75 cm 的毛巾對折后扇形折疊放置于鳥巢中央,另一塊34 cm×75 cm 的毛巾對折后扇形折疊橫放于鳥巢中央毛巾的前1/3 段,將患兒胸、腹緊貼在鳥巢中央的毛巾上,肩部抬高2~3 cm,頭偏向一側,頭端床面搖高15°[14],四肢呈蛙狀。俯臥位采取三階梯姿勢:即頭、胸、腹均高于腿部,維持頭和腹部在水平位可提高患兒的舒適度[15]。護士要加強對患兒的巡視,防止患兒活動,體位發生改變,口鼻貼于床面引起窒息。在臨床實踐中筆者發現,仰臥位的早產兒如果出現呼吸暫停,給刺激后立即采用俯臥位,患兒的經皮氧飽和度會迅速上升,心率恢復正常。從表2 可以看出,俯臥位能很好的使早產兒經皮氧飽和度上升,心率改善。對早產兒康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應予以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