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復華 任琴會 鄭國慶 楊莉莉
(1.安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2.蓬安中學,四川 南充 637000)
在化學專業中,《有機合成化學》是有機化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化學專業重要的課程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官能團化和官能團轉化、化學反應基礎、有機合成試劑、逆合成分析以及綠色合成等。為了現代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應主要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迫在眉睫。《有機合成化學》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聯系得非常的緊密,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極強的實用性。為了符合社會型人才的需要,必須加強學生實驗教學,在實踐教學中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通過理論教學并結合實驗的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1,2]。《有機合成化學》教學內容多,實踐性較強,與醫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領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交叉與滲透[3,4]。本文主要結合我校化學專業和學生就業的實際情況,主要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考查方式等談談自己的教學實踐和體會。
《有機合成化學》是我校化學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之一,該課程是在已修完《基礎有機化學》后,是對有機化學學習的綜合運用。但是我校開設該課程還存在許多問題,(1)我校是屬于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學校的硬件設施等條件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學校發展受到限制,許多大型儀器的缺乏,導致學生學習課程的時候感到枯燥無味,不能滿足案列教學,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不能夠很好的將實驗課堂融合到理論教學中。(2)學生成績差異大,雖然是面向全國招生,但是主要面向省內招生,所以總體生源相對較差[5]。(3)《有機合成化學》在我校是必選課程,總共54 學時,其中包含實驗18 學時,教師的教學學時遠遠不夠。(4)由于學生的成績較差,基礎知識不扎實,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較差,教學內容受到阻礙。(5)地方本科院校師范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面向中學教學,大多數學生都覺得學有機合成對中學教學沒有多大用處,導致大部分學生有厭學情緒。
結合學校的發展、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存在的實際問題,培養復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勢在必行。因此,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
根據學校教學安排,有機合成理論36 學時,實驗18 學時。在理論方面,主要是向學生傳授應用型較強的知識點以及新知識,比如官能團的保護與去保護、逆合成分析、不對稱合成以及綠色合成等,這些知識點應該詳細講解,重點講解逆合成分析方法,使學生在這方面養成良好的合成思維。在課程的講解過程中,結合生活中的實用性,比如,將抗生素等藥物及其中間體的合成制備穿插講解。
由于有機合成實驗只有18 學時,根據專業性的特點,重點找3~4 個綜合性較強的實驗,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數據處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例如,香豆素的制備及其結構表征,該反應綜合性較強,涉及到的知識等較多。因此,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所需的應用型人才是有必要的。
其次,部分學生會選擇去中學就業,在中考、高考等都會涉及有機合成試題,如2019 年高考題第36 題,化合物G 是一種藥物合成中間體,其合成路線如下:

在該題中,整個反應都需要用到有機化學相關知識,從化合物E 到F 就用到了活潑氫的性質,涉及到有機合成化學中1,3二羰基化合物的相關知識,如果不了解這一步反應的機理,第⑤步反應可能就解釋不清楚。
根據教學方案要求,適當的調整教學計劃,使教學目標更加合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理論課堂中實際例子來引導學生,如發現并提取出青蒿素于2015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寫出青蒿素結構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或者課間探討具體的合成路線,也可以讓他們到就近的工廠、企業去親身體驗,培養他們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從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發展情況看,雖然條件及環境不盡人意,但教學目標應以學生的發展為導向,可以考慮培養一部分應用型的人才,畢業后就到相應的崗位從事相應的工作;將另一部分培養成科研型的人才,畢業后進一步去其它高校進一步深造。
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會根據學生學習有機合成的興趣。用實際生活中常用的例子引導學生學習,如生活中常用的藥物,如阿巴康唑(Albaconazole)、加雷沙星(Garenoxacin)等抗真菌藥類藥物;鹽酸帕唑帕尼(Pazopaib Hydrochloride)、普拉曲沙(Pralatrexate)等抗腫瘤類藥物等具體的例子來引起學生學習有機合成的興趣。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教學是有機合成教學的重要手段,通常是用Flash、CAI 課件展示給學生,使教學更加的生動、直觀,同時也增強學生對學習有機合成的興趣。[6]課件的內容主要涉及有機合成理論知識、合成路線設計(包括具體的解析),主要是為了學生理解及板書時間的節約。
有機合成包含有機合成實驗,傳統的考查方式是以試卷或者實驗報告的形式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考試有許多弊端,有些學生平時不學習,到期末瘋狂背也能夠順利過關,有些平時認真學習,到期末的時候可能會還沒有平時不學的學生高。因此,改變一下考核方式是有必要的。考查課程應該以平時為主,考試為輔的方式,加強學生平時的學習,同時也可以增強學風建設。只有這樣才可能讓學生多學,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培養出來的學生有立足之地,才能夠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
通過以上的教學探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需要學校有良好的學習風氣,對學生應該嚴格要求。建議地方高等院校的相關教師,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實時更改教學大綱,以國內外高校的優秀教材為參考,討論并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培養的教材,選取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相關知識為主要內容,加強課堂內外的融合 ,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中心 ,突出學生自主、合作、多邊互動的學習模式,將學生的課堂教學引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以至學生就業中。在教學中應不斷發現問題并加以解決,積極探索新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不斷自我更新以增加自己的知識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根據歷年學生的就業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