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東營職業學院,山東 東營 257091)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職業教育的高就業率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2014 年高等職業教育規模首次突破1000 萬,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當今熱門話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 號)文件指出,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2013 年全國各地開始進行高職與本科“3+2”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創新和拓寬人才成長渠道,搭建人才成長的“立交橋”。“銜接”與“貫通”培養成為最近幾年的熱點詞,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有效銜接,貫通性強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國內外,加拿大的Mohawk 學院早在上世紀90 年代就已和McMaster 大學合作,成功探索了一條高職與本科銜接的路子。江蘇省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和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分別和江蘇理工學院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以及環境工程專業進行分段對接。另外,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化工專業領域“3+2”分段式人才培養方面也做出了有力嘗試。這些人才培養試點的成功,成為破解高職教育發展困境的有益探索。
縱觀我國目前“3+2”分段式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的現狀,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對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雖然較多,但與企業實踐結合的較少,深度也不夠;校企合作、校企共育在實踐教學體系里體現的不夠明顯;針對職業院校與本科高校對口貫通分段培養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研究的成果更少。
針對高職院校與進行對接的本科普通院校培養模式特點,筆者所在院校開展 “兩線并行,兩線不間斷”的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及探索。“兩線”即校內實踐教學體系與校外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參見圖1。
第一學期:無機實驗;第二學期:有機實驗、分析實驗;第三學期:物化實驗;第四學期;化學檢驗實訓;第五學期:化工原理實驗、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化工仿真實訓;第六學期:工程實踐;第七學期:化工流程模擬實訓;第八學期:化學工程實驗;

圖1 校內、校外“兩線并行,兩線不間斷”的實踐教學體系
第一學期:學期項目1(化工企業認識實習);第二學期:學期項目2(化工生產認識實習);第三學期:學期項目3(化工設備儀表認識實習);第四學期;學期項目4(化工生產實習);第五學期:學期項目5(生產安全教育)、;第六學期:學期項目6(企業制度教育);第七學期:學期項目7(環保教育);第八學期:學期項目8(崗前教育);第九學期:生產實習(頂崗);第十學期:畢業實習與設計。其中校內實訓都在校內實訓室完成,校外實訓都在合作企業完成。
深入貫徹一切教學資源都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對實訓基地實行開放式使用、管理模式,引入現代企業管理理念與模式,在校內實訓基地營造生產企業環境,在各實訓室、實訓車間建立宣傳欄,開展知識競賽、技術比武,給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職場氛圍。實訓基地實行開放式使用模式,保證學生在正常實訓時間以外,可以隨時進入實訓室進行實踐操作,熟悉技能。
3.1.1 專任教師、企業兼職教師共同完成
校內實訓基地的運行與管理工作離不開專職和兼職教師的合作。宜由專任教師負責設備維護與管理、理論實訓一體化的教學任務,企業兼職教師負責完成技能實訓課程的教學任務。
3.1.2 實訓室實行全天候開放
每一名學生都有充裕的時間結合自身實際,對教學項目進行實踐演練。通過對化工儀器設備的零距離接觸和操作技能的反復模擬、演練、仿真,學生從對技能的一無所知到熟練操作,最終達到企業員工的水平。
3.1.3 建立“大學生化工訓練營”
訓練營設立實訓教師助理崗位,選拔優秀學生擔任實驗室輔助管理工作,承擔實訓設備管理與實訓教學過程的輔導,通過學生相互之間的“傳幫帶”,共同提高職業技能。
3.2.1 校內實踐教學管理
校內實踐教學和理論課程一樣按時進行查看課制度,實訓室鑰匙實行專人管理,每個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負責不同的實訓室,負責實訓室的維修維護。
3.2.2 校外實踐教學管理
校外實踐教學管理由企業和學校共同管理,學校將配備生活班主任和教學班主任,分別負責學生的生活起居、安全等,專業教師負責解答實習過程中遇見的專業問題。
3.2.3 實踐教學內容設計與考核
加大學時比例、修改實驗實訓內容,改革以閉卷考試為主的考核方法,過程性考核。
本論文在考察職業院校國內外實踐教學體系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設計出“兩線并行,兩線不間斷”的實踐教學體系,“兩線”即“校內實踐教學體系與校外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分析,該實踐教學體系的特點,并通過實訓室內涵建設和實踐教學體系實施過程管理與考核評價策略,保障了該實訓體系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