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4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工人們返回工廠,但新冠疫情正在損害全球需求 中國的工人3月開始重返工廠,但由于需求疲軟,生產活動依然緩慢。
本周二,中國官方公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從2月的創紀錄低點35.7躍升至3月的52。方正證券經濟學家楊偉曉(音)稱,PMI反彈為中國經濟復蘇帶來一些希望,但在工業活動遭到如此嚴重的中斷后,人們仍有理由擔心。
3月的數據還凸顯中國制造業面臨的新挑戰:投資研究機構莫尼塔的經濟學家鐘正生(音)稱,隨著國內病例減少,中國恢復了一些商業活動,但日趨惡化的外部需求和國內消費支出疲軟成為長期隱憂,還在抑制生產活動。
浙江某小型民營鋼鐵制品企業的銷售代表王麗萍(音)表示,其公司是該省首批復工企業之一,從2月14日就開始復產。但公司至今仍難以交付訂單,“從內部看,我們已經為員工恢復了正常的工作條件,但從外部看,供應商、銷售和物流等環節只是在逐漸恢復正常。”(作者喬納森·程{音},王會聰譯)
德國《經濟周刊》4月2日文章,原題:在華德企正在逐漸恢復中國的疫情趨于平穩之后,德國公司看到了情況的改善,但仍面臨重大挑戰。這是中國德國商會本周四公布的調查結論。
3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受調查企業的人員配額、生產能力和內部物流均已正常化。中國德國商會董事會成員布泰克的話令人鼓舞:“嚴格說來,在華德企的生產幾乎達到危機前的水平。”
但全球疫情對各企業的影響仍然很嚴重。調查顯示,逾2/3的企業預測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將出現兩位數下滑。
隨著疫情在世界范圍內擴散,在華德國企業面臨的挑戰已經出現變化。例如中國對外國人的入境限制,以及疫情擴散到其他國家可能導致的全球供應鏈中斷。▲(作者尤恩·佩特林,青木譯)
環球時報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