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浩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4月2日共同發(fā)布的一份文件指出,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食物供應不確定性,可能會引發(fā)各國出口限制,并造成全球市場糧食短缺。
德國《經濟周刊》報道稱,這份文件提醒各國政府必須確保不會中斷糧食供應鏈,例如阻礙農業(yè)與食品業(yè)勞工的流動,延長食品邊境查驗時間。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同一日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世界食品價格指數為172.2,比2月驟降4.3%。專家稱出現負增長的原因是由于疫情導致需求下降。其中,糖價指數3月與上月相比下降了19.1%;植物油價格指數同比下降12%;糧食價格指數下降1.9%;肉類價格指數下跌0.6%。
近來全球多國實行糧食限制出口的政策,引發(fā)中國國內民眾對糧食儲備的關注。在4月2日召開的商務部新聞發(fā)布會上,商務部消費促進司主持工作的副司長王斌表示,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儲備充足,價格長期穩(wěn)定,國際市場對中國糧食供應的影響很小。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6.64億噸,比2018年增加0.9%,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實現了“16連豐”。2020年糧食生產形勢總體向好,全年糧食豐收是大概率事件。
王斌說,中國口糧年均消費量為2億多噸,2019年中國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余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不進口也不會導致國內糧食供給短缺;中國糧食進口主要以大豆、粗糧等飼料糧為主,進口的大米、小麥分別只占國內消費總量1%和2%,主要起到品種串換和調劑作用。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當前全球糧食供給總體過剩,世界糧價低位運行,但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有關國家出臺出口禁令主要出于優(yōu)先滿足國內糧食供給需要,大多數糧食出口國不一定會跟風效仿。▲
環(huán)球時報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