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于正3月30日在微博發布愛奇藝獨播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以下簡稱《鬢邊》)男主尹正的劇照,以及兩張京劇裝扮的動畫人物圖做宣傳,被網友指出圖片出自某手游,于是《鬢邊》被扣上“蹭熱度”的帽子。一部戲曲題材的民國劇集宣傳圖能被年輕網友發現,這證明該劇成功“出圈”。從被贊制作精良到被指討論焦點偏離京劇本身,看完《鬢邊》的觀眾,能聽一出《貴妃醉酒》嗎?
IP+講究的服化道
戲曲題材電視劇既要呈現梨園百態,又要吸引觀眾看故事,這樣才能滿足觀眾審美期待。在類型上,《鬢邊》的定位是民國傳奇劇,同時展現個體命運、時代社會變遷。完整融入梨園內容的同時還要帶給觀眾的新鮮感,因此為了塑造《鬢邊》人物形象,制片人于正沒有使用自己最擅長的“爽劇”模式。
《鬢邊》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背景是上世紀30年代的北平,所有傳統曲藝都在此融匯,這里也見證近代中國的艱難時刻。劇集通過兩個核心人物程鳳臺和商細蕊將戲曲和人物聯系在一起,穿插主線故事,吸引觀眾持續追劇。兩人如同俞伯牙和鐘子期,許多原著粉認為,這是劇集對原著改編最精彩的地方,劇中京劇的魅力和韻味使得人物設定和人物關系推進更加自然。另外,劇中程鳳臺和商細蕊合作重建戲班,維系京劇傳承,其中的正能量也感染了許多觀眾。
另一處得到票友和普通觀眾一致好評的是《鬢邊》的服化道。據制作團隊統計,全劇主演服裝、戲服合計將近2000套,還采用“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最終頭面、水袖、扎大靠等戲服細節得到票友認可。有票友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劇中由專業戲曲服裝團隊制作的包頭勒頭、化妝貼片和梳頭戴頭面等都“十分講究”。
劇集目前已經涉及二十多出京劇,五六出昆曲,包括《趙飛燕》《潛龍記》《小鳳仙》等原創劇目,還有涉及楊貴妃、蘇三、趙飛燕、梁紅玉等多個經典角色,橫跨旦角八個流派,青衣、花旦、花衫、刀馬四個行當。為了方便普通觀眾理解,劇組還將選段出處和字幕打在畫面右側,起到京劇知識科普作用。
該劇大到梨園里的規矩道義,小至舞臺上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任何一處失真,都可能被嚴肅質疑。從某種角度看,《鬢邊》其實帶有行業劇的痕跡,對專業性要求較高。除了戲曲本身,劇集對京味兒的呈現比較到位。經過處理的臺詞更貼近地域特質,“捧場”“茲是”“忒”等既是北京方言的標志,也是梨園常見的詞匯,京腔京調為劇集增添不少韻味。▲
劇是劇,戲是戲
戲曲題材影視劇曾經有過自己的爆款時代,例如1997年的《大秦腔》、2001年夏雨主演的《天下第一丑》、2003年由康洪雷導演的《青衣》和2012年李保田主演的《丑角爸爸》等,豆瓣均分在8分左右,但該類題材總體影響有限。有觀眾質疑,于正習慣踩著大眾的興奮點做爆款,《鬢邊》本質上依然是一部“IP+話題”影視劇,相關討論仍以演員為主,戲曲元素相對并非討論熱點。例如《鬢邊》開播不久后,登上熱搜的并非劇中的京劇元素,反而是“尹正胖了”“尹正吃肘子”等話題,明顯偏離該劇的主干。
但也有觀眾認為,雖然話題討論存在一定偏離,但本劇的高關注度很大程度還是來自演員對戲曲的精彩呈現,演員在劇中拋水袖、蹺功、扇子功等戲曲技巧有模有樣。以京劇扮相登臺表演,不論是拍攝效果還是演員表演都體現出戲曲的風韻,這才讓觀眾相信商細蕊的梨園夢。
然而《鬢邊》的戲曲呈現上還是遭到不少質疑,有票友指出,商細蕊的人設是京劇革新者,但實際上創作者是把幾大名旦事跡“糅”在他一人身上,例如改編《貴妃醉酒》,明顯是梅蘭芳先生的功績;先學生后改旦的,是尚小云和徐碧云;臺上是旦角、臺下似書生的,則是名角程硯秋。但這是否“洗稿”,有待討論,因為商細蕊是虛構人物,將經典名角事跡集于一身也是為了令觀眾便于理解。
上述爭議也證明戲劇題材電視劇的艱難處境,一方面要讓受眾年輕化,創作者必須考慮年輕人的喜好,即偏向輕松、甜、解壓,過度強調故事的厚重感可能面臨曲高和寡的尷尬。目前來看,《鬢邊》的一大優點是沒有輕易刪減戲曲元素,也沒有一味強調娛樂性。有票友說,如果觀眾看完劇,能夠對戲曲產生興趣或者認真看一場《貴妃醉酒》,哪怕京劇被蹭熱度,這個熱度也蹭得值。▲
環球時報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