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周洋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編者的話:“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一樣。”紀錄片人張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他剛進紀錄片這個行業時學到的一句話。從日本導演竹內亮的《南京抗疫現場》,到德國電視臺的《一種新病毒正在世界傳播》、英國BBC的《武漢:封城人生》,以及聚焦武漢的《英雄之城》《冬去春歸》《生死金銀潭》……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外紀錄片人正從不同角度用鏡頭記錄下這個時代發生的抗疫故事。
“想讓世界感受到中國力量”
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制作的“防疫教材”《南京抗疫現場》短片推出日文版和英文版,詳細介紹了南京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采用的各種防疫方法,被網民自發翻譯成其他十余種語言,點擊量連創新高。竹內亮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雖然已在中國生活多年,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他對中國的理解和認識。
在日語版短片中,濃縮了中國民眾抗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外來人員返回南京要進行14天的隔離;快餐店“零接觸”,手機點單支持自取;地鐵檢票口工作人員使用“無接觸”溫度計測量乘客體溫等。該短片發布后迅速登上日本雅虎首頁,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TBS電視臺等日媒紛紛制作特輯,邀請竹內亮介紹中國的抗疫故事。英文版內容增加了“無人機喊話防疫要點”“熱門景區夫子廟控制人流量”等新內容。實際上除了上述兩部“爆款”短片,自疫情暴發以來的兩個多月,竹內亮及其團隊已經拍攝了《鞠躬少女》《采訪決定留在武漢的島爺爺》《采訪住在北京的日本人護士》等十余部疫情主題相關短片,近期還將陸續推出新作,講述《南京抗疫現場》的后續故事。
“我開始沒打算拍這么多,只不過來自網民的需求越來越多。”竹內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稱,日本新冠肺炎疫情愈發嚴峻,特別是首都東京,連日刷新確診患者最高紀錄,成為日本疫情最為嚴重的“重災區”。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表態說,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擴散,不排除采取“封城”等強力措施。在正式做出決定之前,日本想要看看其他國家相關做法的效果如何。竹內亮解釋說,南京雖然不同于嚴格意義上的“封城”,但通過減少人員流動、限制聚眾聚餐等措施依然成績顯著。因此很多日本網民呼吁,想看南京“抗疫”之后的成果,以便日本參考。“有需求、有參考意義的片子,我們就會盡量去拍。”
竹內亮有著約20年的紀錄片導演從業經歷,在憑借《南京抗疫現場》“出圈”之前,已經通過拍攝《我住在這里的理由》等作品吸引一批粉絲。與以往作品相比,他不認為拍攝以疫情為主題的紀錄片有額外難度,而是延續其一貫的細膩風格。“我的片子沒有宏大敘事,我比較擅長捕捉身邊的人物和故事,將普通百姓的生活細節真實客觀地呈現在鏡頭中。疫情系列短片中,人物選擇和故事架構基本保持了原來的拍攝思路,只不過恰好發生在疫情期間。”他的拍攝團隊一般只有3人,除竹內亮本人,還有1名編導和1名攝像。
雖然已在中國生活多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加深了竹內亮對中國的理解和認識。在目前拍攝的疫情短片中,《我們的“疫”天》和《世界的“疫”天》頗為特別,竹內亮向全球華人網民征集了他們拍攝的當地防疫措施視頻,經由他的團隊剪輯制作,大家共同完成。為此,他認真觀看了意大利、法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各地網友發來的視頻素材。“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跟中國相比,”竹內亮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政府在大大小小各個方面采取了非常到位的措施,中國人民上上下下十分團結,舉國共同抗擊疫情,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都沒出現。”以日本為例,日本向來以“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民族文化為自豪,可在此次疫情當中,不斷爆出年輕人聚眾喝酒、唱卡拉OK導致疫情擴散的新聞。“他們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日本現在好像沒有‘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文化了,這次的表現讓我感到失望。”
竹內亮驚訝于中國的物資保障和物流供應,他看到全世界的超市出現“空蕩蕩的貨架”“民眾排隊搶購”等場景,可無論是他所在的南京、還是其他中國城市,很少出現“斷貨”和“搶購潮”。竹內亮及其團隊深入超市和工廠采訪,發現中國的防疫物資、生活用品、食品、物流等保障民生的行業并未因疫情停下腳步,反而加班加點為全國乃至世界提供物資保障。竹內亮此前并未關注到中
國抗疫背后的故事,他和團隊正在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補充拍攝,想要讓世界感受到“中國力量”。
在采訪中,竹內亮對“贊助商”的話題毫不避諱。他承認在紀錄片里植入廣告會讓觀眾對內容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所以多年來他堅持不在紀錄片里“掙錢”,而是通過其他方式“創收”:《我住在這里的理由》等系列紀錄片,每期推出10分鐘左右的免費版以及20分鐘左右的會員版,會員充值可以為其帶來部分收入。同時,紀錄片建立起來的品牌形象和粉絲效應能為竹內亮的公司帶來更多“贊助”,為客戶量身定做宣傳片、廣告片是創收的一種方式。此外,公司還開展日本民宿、旅游、淘寶店等業務。竹內亮說,“我基本實現了紀錄片和商業化之間的平衡,現在就是最好的狀態。但毫無疑問,真實、優質的紀錄片才是這一切的根基。”▲
“不把觀點強加給觀眾”
“這是記憶里最安靜的一個春天。全國各地紛紛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在喧鬧的時代里,大多數人忽然變得孤獨,在家中期待著摘下口罩的那天……”這是紀錄片《冬去春歸》最新一期的開場解說詞。該紀錄片出品方之一、優酷紀錄片中心總監張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希望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帶領觀眾直面當下的困難,樹立科學防范意識。”在《冬去春歸》之前,張偉與他的團隊已策劃并籌拍了兩部微紀錄片《武漢日記》和《中國面孔》,以及另一部長紀錄片《第一線》,從不同角度記錄新冠肺炎暴發后的真實故事。
疫情相關紀錄片,離不開時效。以《冬去春歸》為例,從大年初二開始策劃到3月8日最終上線,不過一個半月,“在武漢邊調研邊拍攝,每個人物拍攝三四天,根據整體策劃方案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張偉口中的“有針對性選擇”,是指要有不同維度,比如醫生來自不同科室和醫院,來自武漢當地和外地救援隊。更重要的是,人物故事要體現出時代共性,而不是簡單的好人好事:“比如不打烊的熱干面店。老板娘在武漢開了二三十年的店,當這個城市被黑暗籠罩,她希望自己的店像一盞燈能帶來光亮。”
作為從業多年的紀錄片人,張偉曾經歷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紀錄片拍攝。但這次疫情的不可預知性給所有人帶來心理壓力,不僅是醫生、觀眾,還有整個拍攝團隊,“這種壓力會相互傳導,也會給創作造成客觀上的困難,比如交通方面。”張偉說,所有的拍攝都以不干涉拍攝對象日常工作為前提,他們花費不少精力與政府、醫院相關部門協調溝通,也有拍到一半時因各種原因中斷的經歷。“很多人以為紀錄片只是拿個機器去拍。紀錄片不只是簡單的記錄,而要有導演思路。當面對重大災情時,以冷靜、理性、客觀的視角去記錄,不把觀點強加給觀眾,這是我們應保持的一種底線。”如何做到冷靜、理性、客觀?張偉說,首先在案例選擇時把不符合這個標準的內容篩選出去,此外在解說詞方面不能用太多形容詞,不能包含太多導演個人情感,“把更多的情緒融在鏡頭里,而不是解說詞。這點很重要。”
疫情期間,各年齡層受眾對于內容消費的需求增多。在張偉看來,疫情相關紀錄片將是今年持續關注的熱點,重大事件和歷史變遷也體現出紀錄片的意義所在,“通過這些故事,大家了解到紀錄片對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使命感。就像我們策劃概念說的那樣——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歸來。”▲
疫情紀錄片,歐洲電視臺都在拍
在每年拍攝數千部紀錄片的歐洲,各大電視臺、影視制作公司甚至個人,如今都在通過鏡頭記錄疫情。德國VOX電視臺目前正在黃金時間播出紀錄片《一種新病毒正在世界傳播》,聚焦不同職業的民眾在疫情期間的工作和生活。第一集中,鏡頭對準一個有11個孩子的大家庭:囤積全家人所需的幾百公斤食品已讓家長精疲力竭,如何讓孩子安然地在家隔離也是個難題。其他幾集的內容還包括:消毒劑企業的生意因疫情大漲,但質量不敢有一絲怠慢;殯儀館內的活動必須改成“無人葬禮”,家庭成員通過網絡“出席”……
英國廣播公司(BBC)與《我們的世界》節目合作推出微紀錄片《武漢:封城人生》。兩名當地居民在封城后,用鏡頭記錄下自己的生活。法國和德國合作的ARTE電視臺紀錄片《從病毒到全球威脅》,講述受到疫情影響的居民、醫生、科學家及新聞記者對疫情的看法。奧地利ORF電視臺《危險的家——四堵墻內的恐懼》把焦點對準“宅家”期間的家庭暴力,瑞士SRF電視臺推出《疫情中的體育》。
“以前,紀錄片都在電影院放映。現在,電視成了紀錄片播出的主渠道,越來越多的紀錄片在流媒體或網絡播出。”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媒體學者哈德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德國《圖片報》網站最近播出四集紀錄片《新冠病毒——對抗隱形危險》,稱贊武漢“為世界利益犧牲了整個城市”。
“每個電視臺都在拍攝疫情紀錄片!”德國《明星》周刊如此表示。除了以上節目,目前在歐洲還有數十部紀錄片正在制作中,比如由德國新聞電視臺與歐洲多個電視臺合作的《新冠疫情日記》,通過不同國家民眾用手機拍攝的疫情故事,再經后期制作而成。“疫情正在改變紀錄片的模式。”哈德克稱,未來微紀錄片將增多,將有更多自媒體參與到紀錄片拍攝大潮中。▲
環球時報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