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渝川
《古埃及女性:從生命女神伊西斯到末代女法老》(法)克里斯蒂安·雅克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2月
克利奧帕特拉見證了古埃及王國的最后榮光。在那之前的幾百年里,波斯人兩次占領埃及,而亞歷山大大帝更是強勢確立了在埃及的統治權威,建立了亞歷山大城并作為埃及的政治中心。克利奧帕特拉要挽回埃及在羅馬崛起背景下的頹勢,幾乎是不可能的。
克利奧帕特拉被后人們稱為“埃及艷后”。但實際上,她是古埃及王國的法老。在愷撒率領的羅馬軍團追捕龐培直至亞歷山大城時,克利奧帕特拉決心取悅于愷撒,結為伴侶,生下了愷撒的兒子。
按照克利奧帕特拉的想法,她的兒子將重振古老的法老國度,并同時成為羅馬的主人。這番想法很快落空,愷撒遇刺身亡。克利奧帕特拉又誘惑了愷撒的繼任者之一馬克·安東尼。兩人會面的場景被描繪為埃及女神伊西斯和伴侶奧西里斯相遇的場景——她的努力在10多年后再度失敗,屋大維擊敗了自己的權力競爭對手安東尼,并將埃及并入羅馬統治的范疇。克利奧帕特拉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在古羅馬以及后來的西方歷史學家的描繪中,克利奧帕特拉都是一個危險、輕狂的冒險家。她對愷撒和安東尼的誘惑,其做法經常被用來與古代歷史上其他一些熱衷干政而釀成家國大禍的后妃、美人的做法相提并論。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克利奧帕特拉本人就是埃及的統治者,她之所以采取上述做法,目的是延續古埃及王國的傳統,那就是男女共同作為文明的創造者。而當她的努力宣告失敗以后,古埃及形成的女性獨立傳統、女性權利,幾乎被羅馬人通盤否定。
古埃及史學家克里斯蒂安·雅克在本書中就談到,古埃及文明起源于伊西斯和伴侶奧西里斯的故事。伊西斯是獨一無二的女神,世間萬物因她而生,最終也回歸于她。在神話故事中,伊西斯還曾拯救被暗殺的奧西里斯,使之獲得復生。古埃及神話還記錄了伊西斯的法力,使得尼羅河這一生命之河每年為埃及人帶來豐沃的淤泥,她還為埃及人帶來紙莎草。
古埃及的法老文明,從一開始就信奉奈斯女神宇宙創造者,認為其是編制藝術的發明者。而在古埃及第二王朝期間,提出了所謂的瑪亞特法則,即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掌舵于女神瑪亞特。
以上這些都使得古埃及文明相對于其他古代文明,更為重視女性在文明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和貢獻。本書借助古埃及歷史研究、考古發現,為讀者介紹了古埃及歷代王朝上的許多位杰出女性,介紹了這些女性在文明發展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書中還澄清指出,一些歷史研究者宣稱古埃及王國采用兄弟和姐妹結為夫婦的方式來強化統治,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象形文字中,丈夫被稱為“兄弟”,而妻子被稱為“姐妹”。事實上,近親婚姻出現于古希臘,這也是為什么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之后的埃及進入了托勒密王朝后,會出現兄弟姐妹結為夫妻的現象。
書中提到,古埃及文明時期,女性擁有著相對于男性的獨立地位。在當時的埃及,女性跟男性一樣,都擔負著捍衛國家的責任。這也是為什么克利奧帕特拉不惜以危險的投機方式,來爭取讓古埃及王國獨立存續可能的原因。在古埃及,女仆也并不是后來的人們所理解的那種沒有了人身自由、依附于主人的奴隸,而是以某種勞動契約的方式服務于雇主,有獨立財產權、婚姻選擇自由、遷徙自由的個體。
《風暴眼》是澳大利亞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特里克·懷特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奠定了他文學巨匠的地位。小說以亨特太太生命垂危到下葬這一時段內的活動為故事框架,通過她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既敘述了她享樂放蕩而又充滿不幸的一生。悉尼,腐朽的豪宅中,年過八旬的伊麗莎白·亨特抗拒著死亡的來臨。病榻前,一對受利益的驅使而歸來的子女,三個性格各異的護士,一個小丑般的管家,一位正直卻懦弱的律師,在這虛偽冷漠的家庭中,上演一出勾心斗角、愛恨交織的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