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王曙燕
(西安郵電大學 計算機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1)
課堂作為教學的主戰場,是開展教學活動的第一陣地,是教學效率的重要體現。傳統課堂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出現了瓶頸,而傳統課堂的簡單改良并不能滿足新時代國家對各類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2017 年9 月8 日《人民日報》的撰文中指出:“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必須通過一場深刻的“課堂革命”,整體推進教育革命,推進素質教育,進而培養出更多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創新人才[1]。
課堂革命的實質就是變革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作為教,長期以來高校重科研輕教學,重課外輕課堂的現狀,導致高校教師教學荒廢化,從而出現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單一,教學過程和考核方式固化等問題[2],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如何讓教師變輕教為勤教,重新熱愛教學、樂于教學、創新施教[3],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是關鍵。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學生的思維可見,從而拓寬學生學習的廣度,從不同層面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使學生獲得主動、全面的發展很重要。師生通過彼此交流、分享、合作、探究,形成“學習共同體”[4],教師熱愛教學、重構教學、提升教學,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深度學習,師生共同體會學習的樂趣和成功感,真正做到教學互動,實現教學相長,在“雙一流”的教育新形勢下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一流課堂”[5],延伸講臺,超越講臺,見圖1。

圖1 以學為中心的一流課堂
順應互聯網+教育政策[6],在線教育為課堂革命提供了契機。MOOC 為教師提供了新型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解決了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深度變革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然而,在帶來教育革命的同時,其局限性也隨之出現:線上評估不具體、問題反饋不及時、討論交互性差等,更為重要的是失去了傳統課堂師生之間的面對面交流與情感互動,學習者存在學習孤獨感。馬爾科姆 ·布朗指出,進入“后MOOC 時期”的教學方式正在由完全自主的在線學習向混合式學習、翻轉課堂、協作學習、研究性學習轉變[7]。很快,混合式學習的理念進入中國并迅猛發展,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與在線學習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既發揮了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圖2 混合式教學的一般模式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 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8],是一種融合了課堂與在線學習的混合教學形式,它兼顧了平臺的“開放性”和學生的“限制性”。混合式教學并不是傳統課堂與在線學習的簡單混搭,是教學理念的一種變革[9],需要重構教學模式,重分教學環節,重組教學內容,將必須由教師引導啟發的學習環節放在面授環節,將需要師生交流共同完成的內容、學生之間協作完成的內容、學生獨立自學完成的內容以及需要進一步討論和深度探究的內容分別部署到線上線下不同的學習環節中,并對各環節的完成情況進行不同形式的教學評價。混合式教學的一般模式見圖2。

圖3 基于SPOC 的混合教學模式
本次實踐以西安郵電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軟件工程專業為試點專業,課程為數據結構與算法,教學時間為18 周,分別在108 人的大班和67 人的小班進行授課,整體開展過程見圖3。
1 )教學組織。
本課程共設置80 學時,其中面授課36 學時,實驗24 學時,翻轉課20 學時,完成對應環節的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資源的建設以及教學方式的規劃與組織等,在中國大學MOOC 平臺自建SPOC 課。
2)教學資源。
(1)錄制視頻。將全部9 章內容對應知識點的重點與難點,精心設計錄制成69 條微視頻,每條視頻長度約15 分鐘,便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線上學習。
(2)設計預習任務單。線下的預習任務單是教師為學生搭建的學習支架,是教師有效組織翻轉課堂的重要保障[10]。預習任務單主要包括本節課堂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活動3 個部分。以圖的最小生成樹為例說明任務單的構成。
(3)設計在線單元測驗和作業。單元測驗和作業既可以幫助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復習與鞏固,也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結果的自測工具,還可成為教師進行教學評價的有效依據。根據測驗結果和作業情況分析,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在課程教學中進行有重點的解答。每章設置一個單元測驗和作業,作業分為線上作業和線下的紙質作業兩部分。
(4)制作與整理教學輔助資源。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課上使用的PPT 課件、與教學內容相配套的教學輔助資源也在課前進行制作與整理工作[11]。
3)翻轉課堂。
(1)將學生5 人分為一組,每班分6 組;
(2)提前一周下發預習任務單;
(3)學生根據任務單學習相關微視頻;
(4)翻轉前一天提交本組講解ppt;

圖4 總評成績組成
(5)課堂上使用抽號器隨機抽取組,并隨機抽取組中成員進行講解;
(6)互評講解,由代課教師和輔導教師及其余每小組給本節課講解小組互評打分,并使用雨課堂完成投票環節。
4)測驗與作業。
(1)單元測驗:線上題庫預存35 道客觀題,系統隨機抽取15 道(10 道選擇題、5 道判斷題)生成一套測驗題目,給定答題時間(一般設置為75 分鐘)和答題機會(一般設置為兩次,兩次生成的測驗題目不一樣),規定截止日期(一般設置為一個星期的周期),學生在規定期限內完成。
(2)在線作業:線上的主觀算法題,在規定的截止提交日期之內完成作業提交和批改,其中批改方式可以設置為學生互評和自評以及教師批改3 種方式。
(3)紙質作業:對于部分重點難點的作業,設置紙質作業以加強鞏固所學知識。
5)評價與考核。
本次實踐線上線下多元化的評價與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線上評價與考核包括線上視頻學習、單元測驗、作業、期末考試、考勤、活躍度、互評作業等;線下則主要由小組ppt、課堂講解、紙質作業、實驗環節、期中以及期末考試等部分組成。最終的總評成績包括SPOC(40%)、實驗成績(10%)、期中考試(15%)、期末考試(35%)。其中SPOC(40%)包括理論9 次、實驗1 次以及線上的期末考試組成。具體評價與考核過程見圖4。
(1)課堂效率明顯改善。傳統課堂由于課時緊張,教師沒有足夠時間在課上與學生交流與討論,對設下的思考題更不能深度展開,學生也是被動地“靜聽”,教學效率不高。采用混合教學模式之后,學生可以在課下提前學習部分知識,從而使課上時間變得充裕,可以有的放矢地聽課,有準備地參與課堂的各個環節,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2)課堂互動積極主動。學生在翻轉課上要擔任學習者、講解者、互評員等多種角色,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習興趣不斷高漲。學生除了制作需要講解課堂內容的ppt 外,還以視頻、音樂MV 等形式呈現講解內容,盡顯95 后學生的個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綜合能力全面鍛煉。多維互動的課堂形式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12],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小組成員通過多次分工協作,不僅增進了組員間的友誼、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溝通合作、問題解決等綜合能力。
(4)學習成績穩步提升。針對期中、期末成績,對試點班和非試點班從平均成績、80 分以上的優秀率以及不及格率3 個方面匯總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試點班期中、期末的成績都好于非試點班,而且隨著課程的進一步推進,試點班期末的平均成績和優秀率上升幅度較大,不及格率下降幅度較大,見圖5—圖7。

圖5 期中成績對比圖

圖6 期末成績對比圖

圖7 綜合數據趨勢圖
目前選擇中國大學MOOC 平臺,該平臺還存在部分功能不夠完善。例如,不能批量導入測驗和作業、不能按班級導出相關數據等,希望平臺可以繼續加強建設。
翻轉課堂的內容以及次數的安排上還須調整。本次實踐筆者安排了10 次翻轉,從實際效果和調查問卷結果看出,6~8 次可能較為合適;另外,內容的選擇上,難度較大的內容不太適合進行翻轉,例如,本次實踐筆者選取了第4 章—串—模式匹配算法進行翻轉,發現很多組對KMP 算法的講解不夠準確和深入,雖然一定程度上給了較優秀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但整體上看,效果并不好。
在新型教學模式的開展與推進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可以很快轉換角色,及時適應新的學習方式,調整自己的學習步伐,但仍存在一小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依舊是被動、不自覺,學習積極性差,沒有真正投入小組的各項任務中。因此,還需加強這一部分學生的參與度,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深入,課堂革命的不斷推進,探索與實踐新型的混合教學模式,開展創新施教,構建“一流課堂”,是順應新的教育時代的發展需要。從傳統課堂到MOOC,再到基于SPOC 的混合式教學,形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維課堂。線上線下的交流互動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并投入知識建設,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13],給予學生更完整的學習體驗,激發了學生興趣,挖掘了學生潛能,提高了學習動力和創新能力,也提升了團隊協作與交際表達等綜合能力,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師根據自己的課程特點可以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對同構性較強的SPOC學生可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并且平臺的數據統計與分析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給予學生反饋,也解放了教師,使教師更好地成為學習的設計者、促進者以及評價者[14],并通過MOOC 后臺數據進行學生學習行為的分析,進而開展教學型科研工作。
總之,基于SPOC 混合教學模式下的“一流課堂”變革了傳統課堂的教與學,提升了教學效率,筆者將繼續積極探索與實踐構建一流課堂的方法與舉措,進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