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文言文“有效閱讀”的現狀的認識進行分析;在如何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提高學習古文的效率做了一番探討。即突出整體閱讀,尊重學生理解和感受的過程,超越傳統,大膽創新地用教材活學活用,明確文本的現代意義;如何更高效地提高文言基礎知識教學做了一番嘗試,即隨文而教,自成系統。語法教學,少而精當。
關鍵詞:整體閱讀;超越傳統;活學活用;隨文而教
一、 關于文言文“有效閱讀”的現狀的認識
有效閱讀指以盡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閱讀效果。閱讀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蘊。(1)有效果。指對閱讀活動結果與預期閱讀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2)有效率。閱讀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生產活動。閱讀效率可表述為:閱讀效率=閱讀產出(效果)/閱讀投入,或閱讀效率=有效閱讀時間/實際閱讀時間;(3)有效益。指閱讀活動收益、閱讀活動價值的實現。即指閱讀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閱讀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評價。
從這個標準來衡量,高中文言文教學歷來具有投入大、見效慢的特點。
原因:學生對古文有語言(古代字詞句)理解上的障礙,對古文又有缺少時代內容的違和感,因此學生的古文閱讀積極性不高,缺乏閱讀的原動力,也缺乏自信。
作為教師,首先提高自己的思想觀念,努力挖掘古文的文化內涵,與古文的現實意義。《語文課程標準》在對中學文言文閱讀的要求中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的智慧。”因此,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分值的問題,實際上它是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二、 如何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提高學習古文的效率
(一)突出整體閱讀,尊重學生理解和感受的過程
過去課堂以字詞教學為主,逐句逐段串講,往往肢解了教材,使學生失去了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和感受過程,從而使學生失去了對一篇新文章的好奇之心。
而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有效性教學要求教師不應該只關注知識講解,而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理解和解讀。還要深入了解知識的生成過程,準確地確立教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選擇科學的學習方式。
這學期我是把預習作業落實,要學生先把全篇整體閱讀并翻譯在作業本上。帶著全篇閱讀的整體印象和問題來上課。教學的第一課時我也盡量保證整體閱讀的文本解讀,通過誦讀,梳理文章的思想內容,品言悟意,感受作者的博大情懷。如《歸去來兮辭》第一課時,主要通過誦讀梳理文脈:辭官—途中—抵家—室內—園中—交游—縱情山水—如何度過余生?
這個過程一氣呵成,從中學生能輕松地感受到陶淵明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是什么,他的人生追求與夢想是什么。
(二)超越傳統,大膽創新地用教材
文言文教學,每一篇文章都有相似的文言點,不能每一課都作為重點來教。所以,我們要大膽創新地使用教材。
如《滕王閣序》教學設計上就不拘泥于字詞的講解,字詞放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學習與積累,老師只做小測。突破口在“研讀悟情”這一教學重點。第一課時我把“四美具,二難并”作為上課的切入口,領起1~4段內容的整體學習。品讀王勃參加這次滕王閣之宴的盛況空前,賞讀王勃登上滕王閣所見的美景,體悟其中“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的喜悅之情和淡淡的憂傷。并且從第四段文章思想內容自然轉換,感受王勃“興盡悲來”的悲慨。
這樣就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重心更加突出。在教學操作過程中更簡單、集中。一節課集中突破一個點,從而使課堂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三)活學活用,明確文本的現代意義
如何打破學生對古文的違和感,讓學生覺得學習文質兼美的古文有它現實的意義?我們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有人說是因為高考要考,高考關系到我們的前途和命運,我們必須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學習文言文可以提高我們自身的修養,提升我們的道德境界,對我們今后的生活、工作、事業大有裨益。學習文言文可以學習古人的經驗,吸取教訓。
如學習《滕王閣序》從王勃短暫的25歲生命,我們能學到什么?有什么經驗教訓?我從兩方面讓學生思考:①聯系李天一。都是神童,有天賦,都因年輕氣盛,嬉戲游玩犯下罪責,而牽累到父親。②王勃面對不幸的挫折,能勉勵自己,從消沉中振起,堅持理想,堅守氣節。
又如學習《歸去來兮辭》《逍遙游》,讓學生思考陶淵明辭官和莊子終身不仕,與現代官員的對比。
如此,從文言文中領會先賢的精神世界,活學活用,明確文本的現代意義。既能解決學生“為什么要學習文言文”的疑問,又有利于我們觸摸民族文化的血脈,學習先人孜孜以求的道德規范,探求字里行間所滲透的人生哲理,感化學生純潔的心靈,可謂一箭雙雕。
三、 如何更高效地提高文言基礎知識教學
(一)隨文而教,自成系統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確定“高中生應該掌握的文言實詞為120個,虛詞18個”。雖然新課標沒有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數量提出具體要求,但是并不是說明文言常用詞不需掌握。從另一方面來說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最應該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詞語,我教授文言常用詞,用的是一個很“笨”但有效的做法——隨文而教,堅持積累,自成系統。
老師自己對教材中常用實詞、虛詞、句式等知識點的分布要有宏觀而整體的把握,做到有條理、有系統的講解,一貫而至,這樣雖然文言文詞匯的學習屬于隨文而教,學生隨文而記,但也能夠自成體系。有的放矢。我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課堂上我每教一課之后,會明確畫出常考的實詞、虛詞與句式,作為作業,要學生完成。要學生明白學文言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堅持積累,落到實處;二是引導學生常作歸納總結。總結,有利于將文言新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如《逍遙游》第一段的“之”“而”和賓語前置句的歸納。如下。
垂天之云(助詞,的)
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鯤之大(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決起而飛(連詞,表修飾)
鵬之徙于南冥也(助詞,主謂之間取獨)
化而為鳥(連詞,表承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主謂之間取獨)
搶榆枋而止(連詞,表承接)
莫之夭閼者(代詞,它)
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句)
之九萬里(動詞,到)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賓語前置句)
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
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句)
大量的整理工作還靠學生自己來做,從文言字詞的多方面常作歸類總結。包括文化常識的積累。現在有練習冊輔助比較好,教師要布置落實。教師的首要任務是為學生做比較性總結的示范。然后要求學生著手準備一個專門用于知識積累的筆記本,平時就堅持做好整理工作。把繁蕪的知識線索化,枝葉化,復習起來就有的放矢了。
(二)語法教學,少而精當
目前高中學生的文言語法知識基礎是相當薄弱的。語法中問題比較多的是“詞類活用”,學生對詞性掌握不好;句式問題比較多是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虛詞中問題較多的是“之”“以”“而”。但是,鑒于從初中開始,語文知識教學就淡化語法,文言文也不講語法,中考也不出現有關考題,高中文言文教學也不必過于細致地講授語法常識。
因此我在進行語法知識教學時,把握住一個原則:少而精當。注重兩點:①教師一定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學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語法規則,講方法是手段,目的是為了更準確、更迅速地理解文言作品。更好地掃清文言障礙來做題;②掌握文言語法知識,不是讓學生背語法條條,沒完沒了地做語法題目。而是要通過誦讀文章,用“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辦法去解決。
例如:利用課堂最后十分鐘時間,我先從現代漢語的語法角度,造了四個句子,讓學生厘清三個問題:①單句與復句的區別;②單句的句子成分劃分;③理解詞性的語法功能。
(郎平帶領)的中國女排【在這次世界杯賽上】【輕松】擊敗日本。(單句)
郎平帶領的中國女排在這次世界杯賽上輕松擊敗日本,∥闖入了決賽。(復句)
郎平帶領的中國女排在世界杯賽上雖然擊敗了日本,∥但輸給巴西,∥最終贏得亞軍。(復句)
我知道郎平帶領的中國女排在這次世界杯賽上擊敗日本,輸給巴西,贏得亞軍。(單句)
然后從《歸去來兮辭》中畫出十句,判斷單句還是復句,給單句畫句子成分。
悟已往之不諫(助詞,主謂間取獨)
舟【遙遙】以輕飏(連詞,表修飾)
知來者之可追(助詞,主謂間取獨)
問征夫【以前路】(介詞結構后置句)
審容膝之易安(助詞,主謂間取獨)
景【翳翳】以將入(連詞,表修飾)
門雖設而常關(復句,連詞,表轉折)
風【飄飄】而吹衣(連詞,表修飾)
鳥倦飛而知還(復句,連詞,表承接)
時【矯首】而遐觀(連詞,表修飾)
不要搞多而全的字典式羅列;多則亂,不清晰。而是通過每一課少而精當的練習,讓學生去除文言語法知識的盲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講解有關課文時,隨文而教,宏觀把握,誦讀文本,漸漸有了文言語感,有了語境的意識。這些句式就不需死記,自然能夠讀懂類似句子,達到“意會”的程度。
四、 如何與高考接軌,提高效率
1. 熟悉五年的高考卷,了解全國文言文命題的同與不同,改進自己的教學。
2. 建議多給學生自學的空間隨文而教,只需讓學生認識到有這一種語言現象,能夠理解它的含義就可以了。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雷實,陸志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2]朱紹禹.中學語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建平.聚焦新課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4]韋志成.語文教學設計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吳紹華,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