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弗羅斯特詩歌中的后現代生態思想

2020-04-06 03:43:49范曉航
鄱陽湖學刊 2020年6期

范曉航

[摘 要]《補墻》是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描寫英格蘭地區“補墻”風俗的詩歌。弗羅斯特以代表自然的“墻”為基點,構建了一個“自然-人-文化”的系統模式:先是建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文化之間三組對立關系,然后解構這三組對立關系,完美呈現其獨特的生態和諧觀與創新思維的文化觀。詩人強調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主張通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抗物質主義造成的人與人之間冷漠疏遠的關系;更為可貴的是,在新舊文化觀念沖突的問題上,他倡導開放包容和多元文化共融。弗羅斯特獨特的生態觀是一種積極的和建設性的后現代生態思想。

[關鍵詞]羅伯特·弗羅斯特;《補墻》;物質生態批評;生態后現代主義;生態整體主義

一、引言

20世紀初,美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新英格蘭鄉村無法逃避以工業文明為標志的現代化潮流的沖擊與滌蕩,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素有“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之稱的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以描寫新英格蘭鄉村生活為題材的詩歌而蜚聲世界文壇。他的詩歌反映了美國社會現代化引發的自然生態危機與人類精神生態危機,意在啟發和引導人們走上擺脫生態危機的光明之道。《補墻》是弗羅斯特的一首經典名詩,該詩以戲劇獨白的手法描寫了敘述者“我”與鄰居遵照英格蘭鄉村風俗——春季修墻的情景。近10年來,國內學者對《補墻》的研究集中于該詩的結構與修辭、隱喻與象征的藝術手法和二元對立的哲學思想等方面,而從生態批評視角解讀的較少,且論述還不夠深入。事實上,《補墻》是一首包含對立統一哲理思辨的詩歌,詩人以看似平淡無奇的“墻”折射出現代社會在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方面存在的問題,還對時代變革中新舊觀念的矛盾沖突進行了辯證思考。筆者認為,弗羅斯特獨特的生態觀,是一種建設性的后現代生態思想。

生態后現代主義(ecological postmodernism)的產生源于現代性的外在危機——人與自然關系失衡,以及內在危機——人與社會關系失衡所引發的全球性焦慮。生態后現代主義的積極倡導者是美國生態批評家查倫·斯普瑞特奈克(Charlene Spretnak),她在著作《真實的復興:極度現代世界中的肉體,自然和地方》(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 : Body, Nature, and Place in a Hypermodern World)中,深入分析了現代性危機的深層根源,敦促人們重建真實的世界觀。①斯普瑞特奈克以相互“內在”的關系思維構建了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生態整體主義(ecological holism),認為只有“以一種關系思維來維護自我與他人、社會、環境,以及與各種共同體的關系,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共同福祉”。②生態后現代主義是生態批評和后現代主義相結合的產物,該理論突出的特點是同時具有“生態性”和“建設性”。眾所周知,生態性是生態批評的基礎,大衛·格里芬(D. R. Griffin)的后現代科學“以懷特海的有機過程哲學③為理論基礎,以“人類與自然之復雜的相互關系”為研究內容,顯示出該哲學觀念的“生態性”。而后現代主義世界觀又常被稱為是“建設性”的,原因在于其對人類未來福祉的關注重“生存”而非“占有”,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也就是說,“真正的后現代是徹底的‘生態的”。④斯普瑞特奈克以生態整體主義為指導原則,從“生態、技術、社會與精神維度四個層面,建構了一個理想的生態社會模式”,⑤是一種能為將來數代人謀幸福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由關注自然深入到關注人類及其周圍的環境,再到關注人的思維方式,目的是為全人類擺脫生態危機的困境尋求一條通向理想與光明的大道,以實現“詩意棲居”的理想,因而它是“生態性”與“建設性”的融合體。斯普瑞特奈克本人也常常稱生態后現代主義為“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或“重構的后現代主義”(restructive postmodernism)。⑥

此外,生態后現代主義還與21世紀初以來興起的物質生態批評存在密切關聯。2009年之后,生態批評不斷汲取自然科學(如量子物理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人與自然有機統一于物質的特性,從而使生態批評的“物質”轉向愈發明顯。2012年美國著名生態批評家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 Slovic)首次將生態批評的物質轉向稱為第四次浪潮,并對生態批評的物質轉向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贊揚,“認為新物質主義與生態后現代主義聯合推動了生態批評的物質轉向”。⑦新物質主義關于物質及其施事能力的闡釋,為物質生態批評提供了最重要的營養。它首先肯定所有物質都具有施動能力,即人類與非人類物質一樣具有施事能力;其次認為人類與非人類物質通過內在互動具有生成故事的能力,從而使物質與意義、物質與敘事之間的關系得以顯現。生態后現代主義關于物質及其施事能力的研究,對于物質生態批評而言也功不可沒。“正是因為生態后現代主義認為‘物質具有內在經驗、施事創造力和活力,它才成為物質生態批評的一大理論根源。”⑧生態后現代主義關于“相互‘內在的關系思維”與物質生態批評關于“人與自然有機統一于物質”的觀點相一致,為生態批評探究“生態系統內部規律”提供了科學依據,也將生態批評由外向內的研究推進了一步。

總之,生態后現代主義與物質生態批評和后現代主義之間存在相互滲透的關系,但又超越和發展了后兩者。它以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為本,傾向于揭示生態危機與現代性之間的深層內在聯系;在對現代性的毒瘤——物質主義進行有力批判的基礎上,進行人類理想的“家園”建構,使其具有鮮明的“建設性”特點。同時,生態后現代主義還以生態整體主義的觀念批判和反思現實問題,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解決問題,顯示出獨特的文化觀。它不僅有力推動了生態批評理論向人類意識形態領域的縱深研究,更為解決現代與后現代社會出現的復雜社會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成為運用生態批評進行跨學科研究可資借鑒的前沿理論。本文通過對《補墻》①一詩的解讀,發現弗羅斯特的生態觀正是一種獨特的建設性后現代生態思想。

二、恢復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文學關注和研究的焦點。格里芬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之間有一種天然的倫理關系,因而“生態倫理的主體不應該僅僅是人,還應包括自然在內”。②生態后現代還認為應淡化人類的主體性,以生態自然為整體,形成包括人類與其他物種及其生存環境在內的整體生態。格洛特費爾蒂(Cheryll Glotfelty)認為:“生態批評以自然與文化、特別是自然與語言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作為它的主題。作為一種批評立場,它一只腳立于文學,另一只腳立于大地;作為一種論話語,它協調著人類與非人類。”③顯然,格羅特菲爾蒂所說的“大地”是“自然”的代名詞,而“墻”是非人類物質,屬于自然的范疇。弗羅斯特的詩歌離不開自然,自然不僅是他描寫的對象,也是其詩歌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對自然的描寫不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通過隱喻與象征將其內涵加以延展,表達自然之玄機,人生之奧妙。達布斯(McBride Dabbs)曾評價弗羅斯特詩歌中“象征詩的焦點是人與自然的關系”。④馬里恩·蒙哥馬利(Marion Montgomery)等人強調他詩歌中“人同自然之間的障礙”。⑤《補墻》中的“墻”具有多重象征意義,其中之一是象征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弗羅斯特通過否定與顛覆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表明了他尊重自然規律,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思想。

詩歌開篇中敘述者“我”出其不意地向讀者拋出一個神秘的問題:“有種東西不喜歡墻,它使墻角冰凍的地面隆起。”⑥“我”既是在講述一個客觀事實,也道出自己對流行多年的地方風俗——“補墻”的異議。補墻是一種約定成俗的風俗,只有“我”敢于說出它存在的一個“大破綻”——它“使墻角冰凍的地面隆起”。這堵墻不是天氣、季節或地域差異等自然原因形成的,而是由筑墻、補墻等人為原因造成的。在連成一片的田野上突兀地豎起一堵墻,將一個整體隔成兩部分,表面上是指自然之間的界限,實際上卻是指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因為墻的存在純屬人為的結果,不僅破壞了田園風景的自然美,還對生態系統整體造成干擾,因此這種行為是反生態的、非美的。

人之所以造墻,是為了和鄰居劃清“地界”,以表示自己的領地不可侵犯。但人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工改造的自然物失去本真的面貌,也失去純樸美與和諧美。而且詩中人物的補墻行為與獵人的打獵行為,都違反了生態的整體性原則和多元共生原則。生態整體主義認為:“在地球共同體上,每一個宇宙生命的形式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來到世界到世上的,然而它們之中沒有一個是孤立地到來的,無論有生命的,沒有生命的,都是我們的親戚,都在我們周圍存在。”①物質女權主義者凱倫·巴拉德(Karan Barad)以“內在互動”(intra-action)的關系思維強調:“有機體各個因子之間有內在聯系的、持續的創造活動,因而整個世界就表現為一種活動的過程”,“而人類與非人類都是通過內在互動施展施事能力”。②強調“相互內在”的關系思維,顛覆了現代科學孤立看待事物的機械論。除人類以外,地球生態系統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有生命個體和土壤、河流、山川等無生命物質構成,而生態系統內又有不同種類的食物鏈構成的生物圈,那是一個和諧統一的系統,不可隨意破壞。正是生態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才使得地球整體的生態系統得以正常運行;也正是物種的多樣化與生物的多樣性,才使得整個世界色彩斑斕,物質生活資料豐富而充足。“‘人不是世間唯一的主體,因為自然也是主體。自然是‘自我擴展了的邊界。”③詩中獵人打獵,讓獵狗追捕野兔的行為,都是強勢的人類對弱勢的非人類的欺凌,而人類造墻、補墻的行為也不利于生態系統的和諧穩定,是丑陋的,反生態的。

詩人認為圍墻、凍土、圓石等雖是無生命的物質,但它們和人與動物一樣同樣具有主體性。誠如開篇敘述者“我”道出的補墻的原因是:“有種東西不喜歡墻,它使墻角冰凍的地面隆起”,“使墻角冰凍的地面隆起”,“要推倒它”的神秘力量不是“我”所說的“鬼”(Elves),④而是大地內部產生的施事能力。而詩歌中的墻是人造的,是闖入自然風景的“不速之客”,是人對大地施加的外力和對地球內部運行規律的一種干擾,是自然所“不喜歡”的,因此大地以“隆起”表達對外力強烈的“抗議”。這種“抗議”還可視為物質的另一個特性——敘事能力(narrative agency)的體現。誠如“物質生態批評認為人類與非人類自然不僅是文本的描述對象,而且本身就是文本,就是敘事,而這種敘事能力就是一種生成故事的能力”。⑤“敘事能力”是一個比喻,意思是任何物質都具有表達能力,它們無時無刻不在書寫自己的文本,講述自己故事。無生命物質在變化過程中顯現的種種跡象正是其敘事能力的體現。初春,“凍土使墻角冰凍的地面隆起”,冰雪消融,自然內部的運動開始加速,施事能力超常發揮,此股力量如此巨大,即使沒有人看見或聽見,但它確實存在。“圓石”也不老老實實呆在墻上,反而紛紛“下落”。人類筑墻與自然損墻這兩股力量的較量一直在持續,孰強孰弱,詩人給予了明確的交代:凍土膨脹從根基開始,反抗和顛覆墻的存在;圓石受萬有引力的作用滑落,以擺脫墻的束縛,墻最終敗在了自然力量面前。難怪詩人戲謔地發出感嘆:每年都要重復這“戶外的游戲”(out-door game),⑥實在是一件令人傷腦筋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詩人一直站在代表大自然的“墻”的一邊,而沒有讓強勢的人類“陰謀得逞”:墻年年倒塌,給造墻人增添補墻的煩惱。詩人體察到大地與墻等非物質“內在互動”的運動規律,讓墻“發聲”和“反抗”,以維護自身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自然好像人類的解釋者和調停者……它是反抗混亂的一種完美的東西。”⑦弗羅斯特認為,自然本身具有調節系統內部不和諧關系的功能,能使混亂的秩序趨于完美。他通過讓自然“發聲”使其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從而顛覆了人類以主體自居的優越感。

弗羅斯特的另一首詩《架線工》也同樣表達了詩人對人類破壞自然,“使荒野化為烏有”的丑惡行徑的憎惡與批判。該詩描寫了人為了架電話線在田野豎起的電線桿:“這兒來了一群開路的架線工。/ 他們摧毀森林,破壞多過砍伐。/他們栽死樹替代活樹,/ 又用一根活線將死樹串在一起。”①兩首詩異曲同工的妙處在于詩人通過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表達了深刻的生態危機意識,使其詩歌具有了社會批判意義。在美國工業化高歌猛進的時期,由于機械化大生產取代了農耕方式,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加劇,無節制性的開發和肆無忌憚的強取豪奪使環境日益惡化,曾經蔥蘢、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一去不復返。正如弗羅斯特在《最后一片牧草地》中所寫道的:“有一片被叫作偏遠牧場的草地,/ 我們再也不會去那兒收割牧草, /……說那片草場與割草人的緣分已盡。”②詩人意識到大片的森林遭受砍伐的厄運,僅有的一片牧場將不復存在,人與自然的聯系也隨之被割斷。

在《補墻》中,詩人不僅以隱喻與象征的手法表達了墻之界限所代表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而且通過墻無聲的反抗表達了對人類主體的否定。人類和非人類物種同為主體,作為相關聯且平等的施動者而存在,二者在自然界中的身份是平等的。一方面,弗羅斯特關于人類與非人類的“雙主體”觀是對人類與自然二元對立觀念的否定,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有力批判。正如“好的文學作品不但要敘述自然,而且要提及——至少要暗示——自然的抵抗”,展示自然如何“抵抗、質疑、逃避我們試圖強加給它的意義”。③《補墻》對自然主體及其意義的表達,顯示了詩人超前的生態意識。另一方面,詩人對人類主體地位的否定在邏輯上還指向對自然權利的恢復,不僅強調自然的主體性,還強調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這正體現了生態后現代主義鮮明的“生態性”。《花叢》、《割草》與《摘蘋果》等描寫了美麗的花草帶給人的審美愉悅,還讓人體驗到田間勞動的快樂,從而激發人們對自然的熱愛與保護之情。《收落葉》、《牧場》等描寫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場景,表達了詩人期望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愿望。弗羅斯特的詩歌總是于簡單之中隱含深刻的道理,詩人的意圖并不是造墻、補墻,而是拆墻、毀墻,因為造墻代表人類與自然為敵,而拆墻代表人與自然的和解。因此,《補墻》一詩的建設性內涵是打破“墻”之界限,旨在喚醒人類尊重自然規律,依照自然規律行事,樹立自覺保護生存環境的生態意識。

三、建構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

《補墻》中“墻”的隱喻之二是揭示人與人的對立,象征人與人之間冷漠、疏遠的關系,其背后的寓意是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強調溝通與協作。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處所,而以自然為根基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特殊的系統,除人與自然關系外,還存在著由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因素構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生態后現代主義以“相互內在”的關系思維構建的生態原則不局限于自然生態系統,也拓展至人類社會生態系統,因為人是一種深刻的關系性存在,必須以一種關系思維來維護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及各種共同體的關系。弗羅斯特的《雪夜在林邊停留》一詩就充滿此類隱喻和象征:“白雪皚皚的樹林”象征著“大自然”,“附近的村子”則象征著人類社會。正如約翰·萊農(John Lynen)所指出的:“對弗羅斯特而言,大自然實際上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一個意象,大自然所代表的可以被稱為‘人類處境。”①生態后現代主義對現代工業社會反生態化本質的揭示集中體現在對物質主義的批判上。斯普瑞特奈克分析了現代性對“真”的三個方面——肉體、自然、地方的傷害。“現代生活的自由是建立在丑化肉體、限制自然、分割地方基礎之上的。”②“肉體被看作生物機器,自然被看作是完全外在的東西,地方被看作是未開化的先民。日復一日,人們深受這種世界觀的毒害。”③在現代化工業社會中,人與機器、廠房的接觸越來越多,與自然的聯系日漸減少,人的肉體與自然一樣在不斷遭受機器化生產帶來的沖擊與損害,人性發生了異化,帶來復雜的社會問題,而揭露“金錢至上”資本主義價值觀導致的貧富分化與人情冷漠,是弗羅斯特詩歌的另一個重要主題。他在詩歌《仆人們的仆人》、《家葬》和《山妻》中都描寫了“家”給人的冰冷感覺:“我差不多是一說話就惹你生氣,/ 我真不知道如何開口才能讓你高興。”“家”成了“某種你不一定值得去擁有的東西”。④原本被視為“愛的港灣”的家失去了應有的溫馨,夫妻雙方四目相對,無話可說,成了婚姻牢籠里的囚徒。

家庭成員之間親密的關系被異化至此,那么鄰里關系又是怎樣的呢?《補墻》中的鄰居住在山那邊,雖然“我”與他相距甚遠,出于修墻的目的每年能夠見一次面,多年來“我”倆一直保持著這種關系,也算是熟人。然而,兩人見面很少說話,即使“我”主動開口與他交談,但他除了說一句俗語“好籬笆造出好鄰家”以外,⑤便再無言語。 “我”與他一墻之隔,但他對我冷若冰霜。正如詩中所寫:“他那邊全是松樹,這邊是蘋果園,我的蘋果樹永遠也不會踱過去,吃掉他松樹下的松球。”⑥鄰居與“我”始終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他對“我”的主動與友好似乎懷有敵意,根本不理睬。人雖是獨立的個體,但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個人的存在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與合作。對話本是最尋常的溝通方式,鄰居卻不肯與“我”交流,一方面可能是他性格孤僻,另一方面可能是他懼怕打開心靈之門。此時表面上有形的墻已變成無形的心靈屏障。這種相互誤解、不理不睬的窘境正是現代工業社會人際關系的寫照,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隔閡與疏遠。弗羅斯特在《雪夜在林邊停留》中寫道:“我想我知道這樹林是誰的。/不過主人的家宅在村里,/他不會看見我在這兒停歇/...../在這樹林與冰凍的湖之間,/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⑦詩的第一句表明敘事者和樹林的主人是認識的,但即使在一年中最黑暗、嚴酷的雪夜里,“他見不到我在此逗留”。因為“我們”平時基本不來往,即使“我”去打擾他,他也未必理睬“我”,一語道出人情的涼薄。再如《熄了,熄了》描寫的是一個男孩在用電鋸鋸木頭時發生的悲劇。男孩的手一不留神被電鋸鋸斷,事故發生后短短的時間內他就死掉了。詩人專門強調孩子的手對他的重要性:“干起成人的活,/ 他知道一切都毀了。”因為失去手,就喪失了勞動能力,意味著失業。再看周圍工人的反映,幾分鐘后他們都若無其事地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好像什么都沒有發生。詩人憤怒地評價道:“由于他們不是死者,/所以都轉身忙自己的事情去了。”①人間溫情喪失,整個社會成為精神荒原。正如黃宗英所說:“在工業時代或者說是后工業時代的弗羅斯特更加注重在詩歌中挖掘和表達現實生活中人性孤獨與異化所造成的惡的主題。”②弗羅斯特不僅看到人世間的善,更看到人世間的惡,對后者的挖掘與批判彰顯了其后現代生態思想。

當時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一方面,機器化生產取代了人力勞動,人與自然密切的聯系被割斷,更多時候人成了機器的奴隸,身心受損,精神扭曲,隨時面臨失業的危險。而另一方面,人們極度信奉物質主義及其倡導的過度生產與過度消費,將物質生活的滿足視為人生的意義所在。在這樣腐敗的社會風氣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爭奪利益的競爭關系,加之貧富分化,社會等級森嚴,人與人之間冷漠、隔閡,社會成了精神的荒原。正如麥爾德里德·哈特索克(Mildred Hartsock)指出的那樣:“弗羅斯特所描繪的不是那種奄奄一息的新英格蘭人,而是現代人:異化、迷惘、受傷、擔心、隔閡……這些所謂的‘新英格蘭詩歌揭示了 20 世紀人類面臨的典型問題。”③盡管弗羅斯特描寫的是英格蘭地方風俗,但卻反映了人類生活的普遍道理,因而他的詩歌遠遠超越地域限制而具有普遍意義。由此可知,《補墻》中的“墻”還喻指人際關系,詩人意在呼吁人們打破這種冰冷的界限之墻,建立合作友好的人際關系。批評家諾曼·霍蘭德(Norman N. Holland)曾運用精神分析法將《補墻》解析為:“嬰兒期要打破標志著分裂的自我之墻,以回歸到與他人親密狀態之中的臆想。”④尋求愛與溫暖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與安全需要,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不是靠占有錢財就能夠滿足的。弗羅斯特認為要糾正這種重物質、輕人文的文化理念,就需要用詩歌、藝術等文化的引導才能克服。他在《一堆木柴》中描寫道:“默默地燃燒著,/……燃燒自己,/一心烘暖凍僵的沼澤地。”⑤詩人借用“柴火”的比喻,要用火焰般的激情感染、融化冰冷的現實世界。在《絲綢帳篷》一詩中他又寫道:“由無數愛和思想的牽動,/ 順著羅盤的方向和世間萬物相通。”⑥意思是人一旦有了愛這一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和獨立的思想,就擁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就能順著這一正確“羅盤”的指引達到至高無上的理想境界。因此,打破墻之界限的第二個建設性的寓意是倡導和諧、友好、協作的人際關系,其前提是人應擺脫物欲的束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四、倡導創新思維與多元文化共存

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不僅締造了社會,而且建構了文化。隨著生態批評向跨學科領域的拓展與深入,生態批評家們愈發強調文化研究對生態文學研究的重要性。生態后現代主義繼承了后現代的主要特點,那就是反對中心主義,強調文化的多元性、開放性、全球性和建構性。斯普瑞特奈克就主張一種開放性的文化觀,她明確指出,“生態后現代主義拒絕成為一種固步自封的生態中心主義的‘基礎主義,而要成為一種‘創造性的取向(a creative orientation)”,①這種創造性的取向就是強調文化的開放性與多元性。詩中“墻”的第三個隱喻是象征著新舊文化間的界限,表達了詩人打破新舊文化觀念之墻的愿望,是對因循守舊傳統觀念的質疑與挑戰。

在詩中,“我”和鄰居被墻隔開,各自埋頭料理下落的石頭。“我”對這種重復的機械勞動十分厭煩,也對鄰居寡言少語的冷漠深感不滿,禁不住提出“有無必要補墻”的疑問。雖然“我”不喜歡墻,卻總是間接提出異議,以示謙恭和禮貌。“我”試圖說服鄰居,讓他明白“我們根本不需要墻”的道理:造墻、補墻是為了防止牛闖入果園,而“我們此地又沒有牛”,到底“我要把什么來防”?②鄰居認為以墻為界,可以保證互不侵犯,而且補墻是祖傳的古訓和規矩,不能違反,只有堅守;而“我”認為既然沒有牛闖入果園,“我”的蘋果樹與“你”的松樹又互不相干,有無墻都沒有關系。其實,“我”勸告鄰居放棄補墻的目的是想讓鄰居改變因循守舊的思想,走出畫地為牢的誤區。然而,鄰居態度強硬,固守古訓,拒不采納“我”的建議,令“我”十分不悅。

“我”與鄰居在“補墻”這件事上之所以產生意見分歧,其根源在于文化觀念的不同。補墻是新英格蘭地區的風俗,“好籬笆造出好鄰家”是一句古訓,皆屬于地方風俗文化的范疇。由于個人的觀念受制于當地文化傳統,積習已久,很難改變。正如斯普瑞特奈克所說,由于“人是嵌入在自然和文化環境中的存在物,人與‘地方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地方作為相關的生態和社會文化背景對人產生著微妙的影響”。③“鄰居”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刻板、固執的“花崗巖頭腦”,正是地方風俗文化影響的結果。弗羅斯特沒有直接敘述根植于內心的傳統觀念如何難以改變,而是以“墻”為媒介表達了“我”與鄰居對待風俗與傳統文化迥異的態度。“我”反對補墻,把鄰居說成“一個舊石器時代武裝起來的野蠻人”,④表達了我對他頑固不化、抗拒新事物、畏首畏尾怯懦行為的批評,同時也反襯出“我”思想的開明與靈活變通。鄰居的狹隘在于他只看到了補墻對自身的好處,滿足自己捍衛、遵守祖宗古訓的虛榮心,豈不知拆墻之后將看到無限開闊的美景,獲得溝通無阻的自由,領略溫馨和睦、鄰里相安的美好場景。

由上可知,弗羅斯特詩歌中無論是人為的自然還是未被改造的純自然,多多少少都與人類之間有摩擦或抵觸,而且他所塑造的在自然背景下活動的人物之間也有矛盾與分歧;也就是說,人/自然,人/人之間似乎都構成二元對立的關系。那么他又是如何使這兩種對立、失調的關系趨于協調一致呢?他在《割草》中有句名言:“凡事超過真實便顯得虛弱無力。”⑤有評論說:“他對秩序與秩序之美的追求,在他面對混亂時也能表現出來。”⑥的確,弗羅斯特一直試圖用自己詩中建構的“秩序”來對抗現實的“混亂”。他在二元對立的矛盾悖論中找到了事物之間的關聯,從“真實”中找到“秩序”,使矛盾的雙方最終到達統一。他曾不屑于有人把他與愛默生以善為中心的“一元論”相提并論,認為“悲傷的二元論才是唯一的正統(soundness)。問題的關鍵是正統才是重要的”。①也就是說,愛默生崇尚以“善”為核心的一元論,而弗羅斯特更相信“善惡并存”的二元對立。詹姆斯·奧特曼(James Altman)這樣評價道:“盡管羅伯特·弗羅斯特是一個自稱的二元論者,在哲學上,他仍然在蘇格拉底之前的一元論者的著作中發現許多有用之處,因為這些格言可以用來幫助解釋他們的世界。”②從某種程度上說,弗羅斯特二元論中“惡”的元素來自工業化時代現代性的弊端,因為工業化使人性異化,使人與自然脫離,人成了完全不講道德、只會賺錢的機器。但批判工業化帶來的現代性弊端并不是弗羅斯特詩歌創作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在混亂中尋找有秩序之美,使人類在無望中看到希望。因此,他的二元對立中“惡”的終點是走向“善”的一元論,使對立的雙方達成和諧。

由此可知,在對待新舊文化沖突的問題上,弗羅斯特持求同存異的態度。他認為應該一分為二看問題,不能走極端。對傳統文化習俗也一樣,他認為要采取靈活變通的方法,而不是因循守舊。“我”一方面積極配合鄰居補墻,另一方面又主張拆墻,這之間似乎存在矛盾,但恰恰說明“我”對舊習俗秉持開放與包容的態度,對新舊文化的傳承問題特辯證思維,這正是弗羅斯特的文化觀。弗羅斯特曾說:“對藝術家來說,差異是福不是禍。”③在對待文化差異和民族差異的問題上,他認為差異對任何藝術家來說都很重要,是有益的,因為時代要發展,發展就要變革,變革就需要打破界限,而打破傳統就要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因此,詩中的“我”更傾向于“拆墻”,因為“拆墻”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不僅意味著人與自然的障礙被拆除,還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被消除,形成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美好畫面。

四、結語

弗羅斯特的詩歌常以“以快樂開始,以智慧結束”,④使我們從中獲取他要傳達的生態智慧,實現對自然、對人類社會的種種頓悟。墻隔斷了人類的視野,造成人與自然的割裂,人與人心靈的隔膜,致使人陷入冷漠和孤獨的困境。弗羅斯特在《補墻》一詩中以代表自然的“墻”為紐帶,從自然、人與文化三個維度層層遞進地闡述了三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又層層深入地解構了它們之間的對立關系,通過強調非人類自然的主體性,對人與人冷漠關系的審視與對傳統、保守觀念的質疑,烘托出其獨特的生態觀與文化觀,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以及文化上的多元與創新。弗羅斯特是一位熱愛自然、關注人類生存、深愛人類的詩人,他創作詩歌的目的是以其睿智的生態意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喚醒人類擔負起保護環境,謀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責任。另一方面,弗羅斯特以修墻、補墻的比喻,暗示要修補現代社會中業已出現裂隙的人類心靈,提醒現代人要打破心靈的壁壘,走出被科技手段束縛的狹隘空間,多接觸自然、融入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此外,他還通過墻代表的新舊文化對立,告誡現代人在時代變革的潮流中不要固步自封、照搬教條,而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求同存異、守正創新,并放眼世界、擁抱未來。

責任編輯:王俊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久久精品66|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慰喷水|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成人午夜天|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人妻丰满熟妇αv无码|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在线八区|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91视频区|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欧美有码在线|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一级爆乳无码av| 日韩黄色精品|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欧美区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www.日韩三级|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欧美日韩导航|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a天堂视频在线| 日韩欧美91|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国产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网站|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午夜精品区|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理论片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三级影院| 在线国产91|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av性天堂网| 日本精品影院| 亚洲午夜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