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險峰
義務教育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千秋基業。如何構筑、鞏固、發展這一基業,成為每一個國家面臨的重大戰略性問題。作為后發外生型現代化國家,我國義務教育歷來被視為救亡圖存、強國強種的根本。但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義務教育在我國經歷過異常曲折的發展道路。近現代時勢動蕩、政治不良、民風未開、經濟破敗等都對義務教育的發展產生過強干擾。實事求是地說,義務教育只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才真正取得輝煌的成就。當然,盡管我國義務教育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為此2019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還印發了《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這說明義務教育的良性發展依然任重道遠。義務教育如何進一步發展?熊賢君教授的新著《民國義務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洋洋六十萬言,完全可以為我國千秋基業發展作系統性的歷史參照。該書具有如下特點:
其一,觀照的系統性。我國的義務教育起步于清末興學運動,后經歷過中華民國早期的探索與發展,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始得以厲行推展。民國義務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歷史進展,客觀地說,民國時期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優秀人才的出現且在新中國成立后依然發揮著骨干作用,這與其所受義務教育的奠基也是分不開的。當然,其成就與近代以來教育觀念的進一步更新、制度建設進一步改進、辦學經驗進一步豐富、師資條件逐漸有一定的保障、經費籌措廣開渠道等有關,也與當時眾多教育政策法規的出臺也分不開,而大批仁人志士的吶喊推助,更是民國義務教育不竭的精神動力。《民國義務教育研究》對民國義務教育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義務教育的行政管理與督導、義務教育的實施期限與機構、課程與教學、師資培養與培訓、經費籌措以及私塾的利用與改造和女子義務教育的實施等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其對民國義務教育的整體觀照之系統、全面是罕見的。這對我們挖掘歷史經驗極其有幫助。
其二,梳理的清晰性。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歷史起點如何?承續如何?《民國義務教育研究》總是將民國義務教育置于清末以來義務教育發展的基礎之上,既溯其所自來,又辨其所當類,更明其所由去,讀來頗覺得民國義務教育發展脈絡清晰。例如,我國自古的“小學”教育的載體是私塾。清末雖然大力鼓勵興辦新式學堂,但至民國后期乃至新中國成立之初仍有相當的私塾存在。這些歷史的學校遺存有哪些類型?其在社會與教育整體轉型發展期的課程與教學如何?如何改造傳統私塾使之成為現代小學?塾師如何培訓與進修?私塾的歷史如何終結、歸宿如何?《民國義務教育研究》對此進行了脈絡清晰、令人信服的探索。再比如,對女子義務教育實施的研究,也是先從清末女子學堂章程頒行、女子學堂的發展追蹤開始,進而對民國女子小學教育的方方面面進行探索。這種寫作的結構性安排,讀后使人既有歷史發展的清晰感,又有橫向把握的全方位感。
其三,搜集的豐富性。歷史研究總是基于史實。史料搜集因此成為歷史研究的第一手功夫。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史料功夫也是衡量一個史學研究者素養的第一標準。熊賢君教授所著《民國義務教育研究》,在史料搜集這方面可謂是一個典范。民國時期的報刊雜志、論著日記,史料匯編、人物傳記、政策法規等自是其搜羅的范圍,該書所搜索的地方教育志(省市縣)乃至校史搜索之廣令人驚嘆。這種史料搜集的豐富性,為作者整體把握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極佳的基礎,也為該書持論公允作了深厚鋪墊。
其四,識見的深刻性。熊賢君教授對我國近現代義務教育研究深有心得。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出版過《千秋基業——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一書,開專門研究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的先河。其新著《民國義務教育研究》可謂是該項研究的延續與深化。該書對民國義務教育的研究始終立足于其發展的歷史基礎、著眼于其時代變革的背景以及對其從觀念、制度到實施策略的全面探索之上,因而《民國義務教育研究》一書不僅對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作了全景性描述,更是展示了對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深刻洞見。這種識見的深刻性不僅體現在對義務教育興起的追溯、義務教育民主化特質的把握、民國義務教育特點的概括、民國相關教育制度概念辨析及民國義務教育的分期斷定等宏觀探索方面,更體現在對所涉及的民國義務教育的具體問題的探索上。因而該書非常好地體現了史實與史識的統一。
《民國義務教育研究》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及2019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成果之一,很好地體現了該項目叢書選編的“學術價值”和“現實需求”的總體要求,更是體現了熊賢君教授作為史學研究者的現實關懷的強烈意識。作者在對歷史的敘述之中常現其濃重的學者憂患意識。中國義務教育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其經驗教訓,所得所失,相信讀者閱讀此書后會頗有感悟甚至感慨。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