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瑾,張 娟,范禮英,蔣進英
(湖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湖南 長沙 410005)
早產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其機體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導致幼兒的環境適應能力及免疫力較差。臨床上早產兒多伴有營養不良、貧血、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等并發癥,嚴重威脅幼兒生命健康[1-2]。母乳因富含多種營養因子,能夠維持早產兒健康的同時增強機體免疫力,進而預防感染的發生,尤其以NEC為主,因而母乳是早產兒營養需求的首選食物[3-4]。然而臨床上由于新生媽媽的母乳喂養經驗不足并缺乏系統化健康管理理念,導致早產兒母乳喂養率極低[5]。因此,有效提升早產兒母乳喂養率在降低因營養不足導致其免疫力下降繼而誘發多種并發癥,威脅生命健康尤為重要。長期以來,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堅持并鼓勵早產兒采用母乳喂養,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旨在有效改善早產兒的母乳喂養率進而提升其健康指數。本研究擬探討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在NICU早產兒母乳喂養過程中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推廣提供理論依據與改進措施。
選取湖南省婦幼保健院2017年5至8月份期間188名母乳喂養的NICU早產兒為本次研究對象。將上述早產兒依據出生日期編號,隨后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4名。兩組早產兒均采用母乳喂養,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管理制度,觀察組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早產兒臨床診斷標準,胎齡在32~35周之間,家屬均知情同意,且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先天性心腦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精神或神經系統疾病、住院期間因其他相關并發癥需放棄治療、死亡或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等疾病患兒。兩組早產兒的平均體重、胎齡、觀察初期的平均住院時間及有無其他疾病癥狀等一般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母乳喂養過程中采用常規健康管理制度,即在保證早產兒具備舒適衛生的生長環境的前提下,醫護人員應當密切觀察早產兒的生命體征并對早產兒所處空間進行定期消毒處理,同時將早產兒與外界環境隔離,避免除家屬以外等不相關人員及噪聲的影響;此外,醫護人員依據醫囑及時給予早產兒母乳喂養、靜脈營養或者是腸內喂養[6-7]。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母乳喂養過程中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具體實施方案如下:①成立系統化健康宣教小組并制定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由我院負責早產兒健康管理的NICU組成員組成健康宣教小組并制定早產兒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由NICU護士長擔任組長。②對早產兒的健康管理。健康宣教小組人員應制定早產兒每日母乳喂養計劃量表,對早產兒每日母乳喂養數量、時間、次數和送乳量等信息進行記錄并及時與其家屬溝通,針對送乳量較少的家庭進行問題分析和指導,以便于提高家屬堅持母乳喂養的積極性[8]。 ③對早產兒母親的健康管理宣教。由于新生媽媽的母乳喂養經驗不足,醫護健康宣教小組人員應及時對早產兒母親進行母乳收集、儲存和和運輸等方面宣教,以保證早產兒母乳喂養的質量和數量。醫護人員應在早產兒入院后為其母親制定吸乳時間量表,并對其母親進行吸乳方法及目標的宣講,確保早產兒每日母乳喂養次數為10~12次,且夜間至少保證1次母乳喂養。吸乳時間量表的制定有利于醫護人員定期查看并了解早產兒的母乳吸收量、喂養次數和泌乳量,同時增強早產兒母親堅持吸乳的信心[9]。④對早產兒家庭的健康管理宣教。健康宣教小組人員在早產兒入院后建立早產兒家庭健康宣教微信平臺,將早產兒每日吸乳量和生命體征指數發往微信平臺以便于家屬及其母親對早產兒身體狀況進行及時了解,同時針對早產兒吸乳情況與家屬商量并制定最佳哺乳時間,并進一步鼓勵家屬或母親堅持對其進行母乳喂養[10]。⑤對早產兒與其家屬親密接觸與互動的宣教。健康宣教小組人員應制定早產兒與其家屬定期探視計劃,并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讓家屬與早產兒進行撫摸、親自母乳喂養及身體清潔等多種互動,增加早產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和互動,增強家屬母乳喂養的動力和信息[11-12]。
比較兩組早產兒的純母乳喂養率、母乳+配方奶喂養率、母乳喂養的適應性、早產兒日均體重增長量和平均住院時間等指標,同時比較兩組早產兒發生母乳喂養不耐受、貧血、NEC及院內感染等并發癥情況。
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處理,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 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早產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早產兒的一般資料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preterm infants in both groups [n(%),]

表1 兩組早產兒的一般資料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preterm infants in both groups [n(%),]
組別 例數(n) 性別 胎齡(周) 體重(g) 住院時間(d)男女觀察組 94 56(59.57) 38(40.43) 34.17±1.38 704.47±475.29 42.64±13.46對照組 94 58(61.70) 36(38.30) 33.48±1.47 703.84±475.52 43.26±12.95 χ2/ t 0.163 0.184 0.253 0.725 0.326 P 0.254 0.362 0.329 0.477 0.293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總母乳喂養率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母乳喂養情況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breastfeeding status in preterm infa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母乳喂養適應性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早產兒母乳喂養適應性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adaptability of breastfeeding methods in premature infa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日均體重增長量明顯較高,且平均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早產兒日均體重增長量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daily average weight gain and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preterm infants()

表4 兩組早產兒日均體重增長量和平均住院時間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daily average weight gain and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preterm infants()
組別 例數(n) 日均體重增長(g·kg-1·d-1) 平均住院時間(d)觀察組 94 18.34±2.48 12.36±0.35對照組 94 13.46±2.67 19.73±0.46 t 9.653 10.736 P 0.021 0.019
觀察組早產兒母乳喂養不耐受、貧血、NEC及院內感染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早產兒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preterm infa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早產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孕期后3個月是胎兒重要器官發育的關鍵時期,早產兒自身臟器發育不成熟,各器官功能及機體免疫力與足月兒相比明顯降低,對生長發育甚至生存造成嚴重威脅。母乳是早產兒的首選營養食物,因其含有豐富的表皮生長因子、核苷酸、谷氨酰胺、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和谷胱甘肽和低聚糖等營養物質,能夠促進腸道發育的同時減輕氧化應激[13-14]。此外,Gidrewicz等[15]和Quitadamo等[16]研究表明母乳中因富含高濃度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雙歧因子、乳鐵蛋白等抗炎物質,能夠在確保新生兒營養充足、保證患兒正常生長發育的前提下,改善早產兒腸道屏障功能,增強其免疫系統功能,有效抵抗早產兒母乳喂養過程中可能伴發的腸道感染,保護消化道黏膜,提高其機體自身免疫力等,尤其可降低NEC及院內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后總母乳喂養率(包括純母乳喂養率和母乳+配方奶喂養率)為59.57%,較對照組總母乳喂養率30.85%明顯增高 (P <0.05),提示采用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能夠增加早產兒的母乳喂養率。
盡管臨床上針對早產兒的營養支持及環境保障,已經采取了積極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以降低早產兒死亡率,增加早產兒生命質量和存活率。劉科瑩 等[17]研究發現當前臨床使用的大多管理制度和措施使得早產兒與母親及其他家屬分離,進而導致臨床早產兒母乳喂養率仍較處于較低水平。Alrifai等[18]研究發現早產兒由于胃腸系統較為敏感,極易發生NEC等并發癥,母乳喂養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因早產兒自身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導致的多種并發癥,因母乳中含有的特殊營養及抗炎成分,能夠降低早產兒胃液的pH值,增強其腸蠕動,降低上皮通透性,改變菌群。但是,由于臨床上缺乏系統的針對早產兒母親及其他家屬的母乳喂養健康管理理念和制度,同時由于早產兒母親及其家屬缺乏母乳喂養的理念和意識,進而導致早產兒的母乳喂養率長期處于較低水平[19]。因此,建立有效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對提高早產兒母乳喂養率和母乳喂養適應性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采用本院制定的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后,總母乳喂養適應率為73.40%,較對照組的51.06%明顯增高(P <0.05),提示采用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能夠上調早產兒的母乳喂養適應性。
早產兒母乳喂養率和喂養適應性較差而導致其日均體重增長較慢且平均住院時間大幅延長。醫護人員通過制定早產兒與其父母互動時間量表,鼓勵早產兒父母對其孩兒進行愛撫、擁抱和親自進行母乳喂養以增進其感情,并進一步鼓勵其父母堅持母乳喂養的決心和動力,以期通過增強早產兒母乳喂養率和喂養適應性促進其體重增加和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采用本院制定的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后早產兒的日均體重增長較對照組明顯增加(P <0.05),提示有效改善早產兒的母乳喂養率和母乳喂養適應性能夠大大增加早產兒日均體重同時縮短住院時間。
臨床上針對早產兒母乳喂養不耐受及NEC等嚴重并發癥主要通過對早產兒及其母親的產后護理加以改善,上述護理模式由于缺乏系統化宣教和網絡平臺母嬰互動環節而常常導致母嬰分離,并未有效改善早產兒母乳喂養率和母乳喂養適應性[20-21]。長期以來,我院NICU醫護人員通過制定早產兒吸乳記錄量表、母乳喂養計劃量表的同時,建立早產兒母乳喂養微信交流平臺,醫護人員通過對每日母喂養情況及早產兒母乳情況進行實時記錄并密切,并監測早產兒生命體征,及時與早產兒家屬進行交流和溝通,通過對母乳喂養次數較少或母乳保存和運輸質量不合格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以提高母乳喂養數量和質量。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后母乳喂養不耐受、貧血、NEC及院內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均較對照組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提示有效提升早產兒的母乳喂養率和母乳喂養適應性能夠降低早產兒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NICU早產兒母乳喂養過程中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系統化健康管理制度不僅能夠有效緩解早產兒母親的心理壓力,提高其泌乳量,加強早產兒母親堅持母乳喂養的信心和動力,還可增強早產兒母乳喂養率和母乳喂養適應性,為其生長提供充足營養使其達到正常生長速率而健康成長;同時能夠降低早產兒母乳喂養不耐受、貧血及NEC和院內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早產兒住院時間,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