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芬
摘 要: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事關農業農村發展大局,是促進“三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雖然近年來宜良縣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我縣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中仍面臨著農業科研人才、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等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服務弱化等突出問題,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瓶頸”。
關鍵詞:農村;人才;縣域經濟
為加強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宜良縣域經濟發展,結合宜良縣農業農村工作實際,現對宜良縣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與縣域經濟發展調研如下:
一、宜良縣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現狀
截止2016年9月,宜良縣年末常住總人口達43.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35萬人,農業人口37.9萬人。全縣在職在編涉農專業技術人才共有470人,占全縣專業技術人員的10.24%。其中:副高職25人,中職143人,初職238人,在崗未評聘的4人,農業人才中本科學歷129人,大專學歷224人,其它學歷117人。
農村農業實用人才共有29258人,占全縣農業人口7.8﹪。其中:中專文化1797人,占6﹪;大學專科315人,占1﹪;大學115人,占0.3﹪;高中8053人,占27.5﹪;初中以下的18978人,占64.9﹪。這些農村人才分布在種植業、養殖業、林業、運輸業、建筑業、加工業、餐飲服務業、文化娛樂業、醫藥業、手工業等十余個行業中。
農村實用人才中1996人獲得農民技術職稱,其中高級技師9人、技師240人、助理技師649人、技術員1098人。有7人獲得云南省科技興鄉貢獻獎;1人先后兩次獲國家級先進工作者榮譽;1人被評為云南省拔尖農村鄉土人才;6人被評為市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技術人員;4人被評為昆明市拔尖農村鄉土人才;1人被評為市級高技能人才;1人被評為昆明市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成為昆明市郊縣區中唯一一名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各類科技人才的培養,為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縣多項人才工作在近幾年來也實現了零的突破。
二、宜良縣農村人才資源開發取得的成效和做法
1.以農廣校依托,加強農村人才的培養和綠色證書的培訓
從95年以來,宜良縣僅農函大就培訓了14017人,平均每年1千余人,覆蓋全縣九個鄉鎮。培訓的專業有烤煙、蔬菜、花卉、香椿、竹子等農作物種植,以及畜牧養殖、社區服務、市場營銷、農村婦女保健、家庭教育等專業。綠色證書培訓完成9301人,連續6年受到省農函大、省科協的表彰。并在全縣實施“科技之光”工程,實實在在培養了一批農村科技致富帶頭人,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2.從農村鄉土人才具體情況出發,加強農民技術職稱評審
宜良縣科技部門積極開展農民技術職稱評審工作,立足于農村實際,以評定對象的生產業績、技術水平、解決農業生產和技術推廣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帶領周圍群眾脫貧致富的作用為主要依據,弱化了學歷、資歷、任職年限及外語要求等方面的限制。
3.從縣情實際出發,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99年以來,宜良縣委、縣政府從科教興縣的戰略高度出發,果斷決策,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振興宜良經濟的戰略任務。首先,調整教育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投資100余萬元改善縣職業高級中學辦學條件。其次,改革職教招生制度,加大職教招生力度??h職業高級中學先后開設了園藝花卉、旅游、財會、計算機、飯店服務等20多個專業,為當地培養了3000余名畢業生。三是增強學校的辦學活力加強職成教基地建設,實行產教結合。
4.突出宜良特色和產業優勢,充分發揮科技群團組織對人才的聚集作用
花卉種植是宜良縣傳統產業,也是我縣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而成立于1987年的宜良縣花卉協會對我縣花卉產業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宜良縣花協充分發揮技術、人才優勢,積極開展科技信息交流,組織技術培訓,普及推廣科學技術,提高會員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推動花卉產業化經營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昆明市宜良苗圃、宜良錦辰園藝有限公司、萬家花園等技木力量較強的會員單位為核心,加強科技創新,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利用現代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花卉產業,重點發展以云南山茶花、三角梅、緬桂為代表的特色花卉產業,實現了傳統產業鞏固提升、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會員致富、群眾增收、村容美化,造就了萬家凹村等一批依靠科技進步,發展花卉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
5.從強化管理出發,建立健全考評和培訓機制
一是由縣人事部門會同主管部門制定縣、鄉(鎮)農業技術人員考核辦法,確定考核內容和方式,建立健全科學的績效考評機制和指標體系,強化了農業技術人才的責任。二是積極探索縣級業務主管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和服務對象三方共同對一線農業技術人員考核的新機制,把農業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把農民群眾對農業技術人員的評價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內容,把考核結果與晉升晉級、續聘、辭退、公費參加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掛鉤。并落實收入分配制度政策,將農業技術人員的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掛鉤。三是完善農業技術人員定期培訓制度,涉農主管部門分類制定培訓規劃,對縣、鄉(鎮)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提高其服務能力;四是完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人員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推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與聘任分開,實行個人自由申報、行業專家組織評審、人事部門認定資格、單位自主聘任、政府監督管理的評聘模式,營造專業技術人員競爭激勵環境。同時,強化聘后考核管理,實行專業技術職務動態監管,促進農業技術人員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對加強農村農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著力解決好體制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為農村農業人才創新創業創優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是在職稱評定上給予傾斜和照顧,對高層次、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農村農業人才可以不受指標限制;二是引進適用、急需人才上打破身份、地域和編制等限制;三是對農村農業人才的成果建立獎勵機制,由財政出資建立獎勵基金,對科技成果每年開展推薦評選工作;四是在領導干部選拔任用上,不拘一格,破格提拔、任用懂管理、會經營、成績顯著、有貢獻突出的農村農業人才;五是在工資待遇上與國內人才市場指導價格為標準商談待遇標準,提高經濟待遇,用待遇留人。
2.實施縣鄉村實用人才工程,積極開發鄉土人才
縣鄉村實用人才是農業和農村人才隊伍的組成部分,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h要選拔一批優秀實用人才,鄉鎮要培養一批實用人才,村要聯絡一批實用人才,真正把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種養殖能人、農民企業家、營銷專才等鄉土人才,作為縣鄉村實用人才納入人事工作的管理和服務對象。在調查研究,摸清縣鄉村實用人才現狀的基礎上,制定實用鄉土人才開發規劃,建立和完善選拔標準和考核辦法。要依托培訓機構,培訓各類農村急需實用人才。有組織地把我縣的農村實用人才送到農業發達地區進行交流學習,積極鼓勵農村有志青年自學成才,優先為業績明顯、群眾公認的能人、尖子評農民技術職稱,繼續做好“綠色證書”工程和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工程,對農業生產經營者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對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職業資格證書培訓,使他們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鼓勵和引導各類農村實用人才興辦產業。有條件的要設立縣鄉村實用人才獎勵基金,表彰做出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廣泛宣傳他們的事跡。
3.加強農村人才培訓,提高農村人才隊伍整體素質
搞好農村人才培訓是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的重要環節,也是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的必要措施。在調查研究,摸清農村人才資源現狀的基礎上,各鄉鎮和人事、科技、農業、林業、水利、畜牧、農機、教育、科協等部門要協同配合,采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要充分利用黨校、農廣校、農機校、職業中學、涉農單位的師資技術和設施,圍繞鄉鎮特色產業和優勢行業、農村種養殖項目、產業結構調整項目和科技示范推廣項目等內容,舉辦各種專業技術培訓班,做到長訓、短訓、學歷教育相結合,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村鄉土人才進行培訓,大力培養農村急需實用人才。鄉鎮農技推廣站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應將培養農村鄉土實用人才的數量、質量作為申報條件之一。要積極鼓勵農村人才參加各類培訓或接受學歷教育,并把培訓學習結果作為評定農民技術職稱和選拔優秀鄉土人才的重要依據。同時,逐步推行“持證上崗”制度,對村社會計、農電工、農業機械服務等技術性較強的崗位,必須是經過專業培訓考試合格并取得上崗證的農民技術員以上職稱的人員。
4.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
有關部門、單位要在支持和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去農村基層創業,并建立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激勵機制,凡是縣級部門、單位的農業科技人員自愿到縣以下農業第一線工作的,申報評審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其外語、職稱計算機條件可按對鄉鎮農技人員的要求掌握;在原單位已評聘專業技術職務的,可高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軍隊轉業干部、企業下崗人員到農村領辦、創辦實體,開展農業科技承包、試驗示范、下鄉支農和培養人才等活動。